●許芳/本刊記者
抗生素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濫用情況,中國也不例外。在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第一個“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里,“慎重對待抗生素”的話題又一次引起廣泛的討論。抗生素作為“救命稻草”,曾經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如今,抗生素已不僅被應用于醫學領域,人類在動、植物的養殖過程中同樣使用抗生素,甚至已經進入整個生態鏈。抗生素是如何進入到生態鏈里的?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著名植物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

1928 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從一種叫青霉的微生物中提取出青霉素,并將青霉素應用于臨床。這一發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如今,每年有大約5萬人因抗生素耐藥性死亡。
抗生素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殺死有害微生物,也可以殺死有益微生物,而且還會產生耐藥性。中國著名植物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些人類定義為有害的微生物根本不怕被消滅,這些微生物會產生強烈的抗性來對抗人類施加的各種抗生素,直到這些藥物不起作用。這就誘導出了‘超級細菌’等醫學難題。”
據統計,中國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總發病數的49%,其中細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說80%左右屬于濫用抗生素。而這種濫用不僅存在于人類,也存在于畜牧業,甚至存在于農業生產。蔣高明表示:很多人認為抗生素只是干擾其他生物細胞發育的化學物質,是用于治療各種非病毒感染的藥物,其實不僅如此。他說:“有些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產生抗生素。像大蒜產生的抗生素就是天然的,可以殺死很多微生物。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產生的抗生素實際上是一種實施自我保護的表現,他們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抗生素是為了避免其他生物對其后代產生不良影響。此外,植物和人一樣都具自愈能力。葉子病了發黃會落掉,病原體就會落在地上,就可以進行自我保護。過去種大蒜的時候不需要打藥,因為大蒜自身的殺菌能力很強,甚至可以保護周圍的植物,但由于各種有機肥和農藥的使用,大蒜這種‘殺傷力’極強的植物現在連自己都保護不了了。”
根據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光國課題組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2013 年中國使用抗生素達16.2 萬噸,其中52%為獸用抗生素。在36 種常見抗生素中,獸用抗生素高達84.3%,甚至出現一種牲畜身上檢測出十余種抗生素的現象。“一張中國地圖,從東北漠河到云南騰沖畫一條斜線,斜線東側經濟發達地區抗生素使用情況遠遠高于斜線西側的抗生素使用情況。按照人口密度對比線來劃分,人口較為密集的東部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的6 倍以上,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抗生素的濃度最高。”蔣高明毫不避諱地指出使用抗生素的“重災區”。
蔣高明認為,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集,對食材的需求量大無疑是激發生產者濫用抗生素的原因。他說,一些追求利益的人會通過使用抗生素的手段幫助動物和植物預防疾病,使動植物長得又快又好,而且這個現象是很普遍的。
面對大量使用農藥和有機肥的現象,蔣高明對植物、動物是否會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問題做出了解答。蔣高明表示,由于抗生素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動、植物養殖領域,并且人類在養殖動植物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的某些化學成分,與使用在人類身上的抗生素的某些化學成分是一樣的,所以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同樣出現在動物、植物養殖領域。蔣高明還列舉了一組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他說:“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志強等對天津蔬菜地土壤及有機肥中抗生素殘留研究發現,集約化養殖場的豬、雞糞便中金霉素檢出率達到78%,最高值達到563.8mg/kg(干基);四環素和土霉素檢出率也高達56%,最高值分別為34.8mg/kg 和22.7mg/kg。分析發現樣品中四環素類抗生素的總檢出率為64%,三種抗生素中土霉素檢出率最低(18%),最高值達到105.6μg/kg(風干基);四環素檢出率為36%,最高值達到196.7μg/kg;金霉素檢出率為32%,最高值達到477.8μg/kg。在所調查土壤中,溫室和大棚菜田土壤的四環素類抗生素殘留水平高于露地菜田土壤。蔬菜地里的抗生素來自有機肥污染。無論是從養殖場直接運來的有機肥,還是商品有機肥,同樣存在四環素類抗生素殘留,其殘留水平和檢出率與養殖場豬糞和雞糞相當。”
蔣高明說:“土壤的健康與否取決于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等的健康程度,比如蚯蚓。但抗生素會殺傷土壤里的微生物和動物,而且種植出的蔬菜糧食可能同樣含有抗生素。人類在沒生病沒有使用抗生素藥物的情況下,在食用含有抗生素的蔬菜和肉類時,也可能吃了抗生素。”
“水環境中存在大量抗生素的事實令人十分遺憾。“蔣高明說:“北京師范大學水科院副院長王金生團隊發現,全國的主要河流,海河、長江入海口、黃浦江、珠江、遼河等河流的部分點位中都檢出了抗生素。而檢測出的高抗生素含量區周圍大多分布著抗生素工廠,所以水環境中的抗生素首先來自抗生素生產工廠的排放。”
除去抗生素工廠排放的大量抗生素,動物養殖過程中應用和產生的抗生素同樣污染嚴重。蔣高明介紹說:“以速生雞養殖為例。在雞長到第2 ~3 天的時候會用抗菌藥物,就是抗生素。通常情況下,會將氧氟沙星等藥溶解到雞的飲用水中,養殖工人會將按說明的100g/瓶用量再翻倍到1000 只雞/瓶。第18 天后雞開始容易得病,需要對癥下藥。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腸道疾病,一得病就會幾天不下蛋,所以防病、治病是關鍵,養殖戶購買的飼料里通常有添加好的紅霉素、土霉素等預防疾病。到第28 ~29 天時,還需要再加強一次防治。”
蔣高明認為,在一些動物養殖場,沒有經過任何凈化處理的廢棄物同樣是影響水土環境的主要抗生素污染源之一。“前面提到使用在動物身上的抗生素,會以糞便污染的形式進入到環境中,使得水、土壤中含有抗生素,而受到抗生素污染的水最直接影響的就是種植蔬菜糧食所需的土壤。而有機肥中不能降解的抗生素,還會繼續污染水源或食物鏈。所以抗生素在生態鏈中也形成了一個循環。”蔣高明補充道。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朱永官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對話活動中也表示,應謹慎處理動物糞便,以預防疾病傳播,遏制抗生素耐藥。
最后,蔣高明坦誠地說:“根據我的了解,食物當中肉類、奶及奶制品含抗生素最多。壽命越短的,養殖時間越短的抗生素越多,比如抗生素雞、抗生素鴨。盡管有專家指出,動物和蔬菜中的抗生素殘留量極低,對人體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長期食用后可在體內蓄積,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人們經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耐藥性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患病時再使用某些抗生素就無濟于事。對于抗生素亂用現象,中國人到了該說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