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文

▲探索微觀世界是鐘惠瀾教授的重要工作之一

▲李桓英教授(左)經常與麻風病人接觸
今天,麻風病、血吸蟲病、鉤蟲病這些熱帶病,對于年輕一代而言,只不過是課本上的幾個名詞,而在上個世紀初,這些疾病無異于死神的代名詞。這些熱帶病曾是幾千年人類醫學史中無法破解,甚至無法有效控制的醫學難題,直至上世紀初期,我國的熱帶病研究工作還幾近空白。但此后的短短幾十年時間里,熱帶病在我國就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為我國成立最早,北方唯一一所熱帶醫學研究所,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在我國熱帶醫學研究工作中的貢獻無法估量,一代一代在熱帶病防治戰線上無私奉獻的科研人員、醫護工作者更加值得銘記。
說起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我國的熱帶醫學研究,就不能不提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熱帶病專家、周總理親自任命的中蘇友好醫院(今北京友誼醫院)院長、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首任所長鐘惠瀾教授。鐘惠瀾教授在我國熱帶病病原生物學研究方面進行了多年的開拓性研究。他年輕時曾到歐美等地考察熱帶病,并在德國漢堡熱帶醫學與衛生學院參與研究工作。1935 年回國后,他便開始了幾十載專心研究熱帶病的征程,曾對回歸熱、斑疹傷寒、黑熱病、肺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的病原學、流行學、臨床學和防治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
所謂熱帶病,廣義上是指存在于熱帶地區的各種疾病,狹義上的熱帶病主要是指發生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常見多發的感染性疾病,多指傳染病、寄生蟲病和蟲媒病等,如瘧疾、黑熱病、錐蟲病、麻風病等,現在時有爆發的登革熱也屬此例。上世紀30 ~40 年代,中國大地戰亂頻繁,哀鴻遍野,傳染病盛行。華北地區流行得比較嚴重的是回歸熱和斑疹傷寒,死亡率相當高。當時,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這類病都是由病虱叮咬和虱子的糞便感染人體所致。鐘惠瀾回國不久,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他對大量病虱進行解剖后證明,病虱的腮腺、唾液和口部以及糞便并不存在使人感染致病的“螺旋體”。而當人們將病虱磕破時,其體腔內將流出大量能傳染人的螺旋體,使人迅速致病。這才是回歸熱真正的病因。鐘惠瀾的這一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推翻了西方學者的意見,后來還被寫進各國的醫學教科書。
1939 年,鐘惠瀾基于在華北地區所做的大量調查和試驗,首次闡明犬、人、白蛉在黑熱病傳染環節上的關系,推翻了西方學者之前在這方面的論斷,并率先提出用“骨髓穿刺”和“鐘氏黑熱病補體結合試驗法”的診斷方法。這一論斷,對當時我國廣大地區黑熱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直到今天,這種診斷方法仍被國內外醫學界廣泛采用。
新中國成立后,鐘惠瀾先后對血吸蟲病、肺吸蟲病等進行調查研究。首次發現了滇西血吸蟲病的高發病區,帶領助手到河南、四川、云南、湖南、黑龍江、山西、海南等地進行調查,查明了肺吸蟲新的流行區,并發現8個肺吸蟲新蟲種,以及新的第一中間宿主3 種擬釘螺,還通過化工部與重慶制藥廠合作成功試制了治療肺吸蟲病的硫雙二氯酚。
建立中國自己的熱帶醫學研究所一直是鐘院士的心愿,他曾在上世紀60 年代初期提出過建立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的構想,但是受時代影響,這一提議被擱置了,直到十多年后,才再次被提起,并最終實現。1978 年,北京友誼醫院門口增加了一塊白底黑字的牌子——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這塊葉劍英元帥親筆題寫的牌子,宣告著我國成立最早的,也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的熱帶醫學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的前身是友誼醫院熱帶病研究室,友誼醫院熱帶病研究室的前身是人民醫院熱帶病研究室,人民醫院熱帶病研究室的部分人員和設備又來自于上世紀20 ~30 年代創建起來的協和醫院熱帶病研究所。雖然工作單位、處境幾經變化,但是對熱帶醫學的探索始終是研究者最大的牽掛。
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為我國的麻風病防治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世界范圍內也有很大的影響。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熱帶病學家李桓英教授不僅是中國麻風協會副理事長,還兼任國際麻風學會理事、世界衛生組織麻風病專家及顧問、馬海德基金會理事等職務,她在人類對抗麻風病的歷史上寫下了至關重要的一筆。
1958 年,李桓英放棄了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優越工作,瞞著在美國的家人,毅然回到了祖國,投身到祖國的醫療事業中。20 年后,李桓英在57 歲的時候來到了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開始了麻風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雖然已經接近退休的年齡,但李桓英的身體和頭腦沒有一點想要休息的意思。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李桓英每年都要到麻風病高發區調查,而且每次都要呆上兩三周的時間。
到麻風村要過河,而且絕大多數時間只有獨木舟可坐。這種原始的渡河工具沒有穩定性可言,左右搖動,隨時有傾覆的危險。曾遭遇過翻船的李桓英曾笑呵呵地說:“我這么胖,沉不了。”李桓英也有以車代步的時候,由于山高路險,她先后兩次經歷車禍的威脅。最嚴重的是一次雪地翻車,汽車翻滾到10 余米深的溝里停了下來,她被甩出去很遠,躺在血泊中昏迷不醒。幾次車禍,曾讓李桓英三根肋骨骨折,雙側鎖骨斷裂,頭部負傷縫過7 針,身上傷痕累累。但不管條件有多艱苦,遇到的挑戰有多大,李桓英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桓英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成功地推行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利用利福平等三種藥物聯合化療的治療方法,于1983 年率先用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在云南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曼南醒麻風寨,進行我國首例現場防治試點。經2 年的努力和之后的10 年監測,短程聯合化療取得完全成功,并于1985年在云、貴、川三省全面推廣,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于1994 年建議在全世界各國推廣。她連續十幾年親自深入麻風地區,對接受治療的病人進行觀察研究,她極力支持對麻風病人應該開放,實行院外規則治療,在治療中正常就業、就學,使患者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她積極宣傳麻風病是一般傳染病,對麻風病人不應嫌棄,不應隔離,應及早發現,“及時上聯合化療(MDT)”。經她為云、貴、川地區申請與世界衛生組織協作項目治愈的麻風病患者至今已達1 萬多人,年復發率僅為0.03%,大大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1%)。
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成立以來,開展了熱帶醫學、流行病學、免疫學、形態學等多學科研究以及熱帶病診斷、治療、預防技術的研發,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寄生蟲學、麻風病和病毒,開展應用基礎和臨床、現場防治研究,為相關領域研究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撐。
按照“面向北京、接軌世界、不斷創新、穩步推進”的建所思路,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以實驗空間、技術體系、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對外合作等工作為重點。發展到目前,已經擁有價值1000 萬元的儀器設備,搭建了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多種前沿和傳統技術的軟硬件平臺。通過實體聯合、資源共享、項目合作等形式,在國內外逐步形成多個活躍的學術合作網絡和科研交流平臺。目前形成了一支擁有高素質人才的科研隊伍,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可進行幾乎所有北京大醫院都不能開展的熱帶病病原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查。
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成立30 多年來,經過鐘惠瀾、黃松茹、甘紹伯、劉建、辛有清等多位所長和幾代研究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該研究所承擔了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規劃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數十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60余篇,主編或主譯專著12 部,參編著作37 部,共獲國家科技成果獎3 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5 項,在熱帶醫學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還是全國最早被世界衛生組織任命的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自1981 年起曾先后任世界衛生組織利什曼病、肝吸蟲病、肺吸蟲病合作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囊蟲病合作中心。曾接診來自北京、全國及世界熱帶病流行地區的熱帶病患者。
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曾多次在北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2006 年6 月,北京首次突發群體廣州管圓線蟲病時,該所為北京市群發性廣州管圓線蟲病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流行病學依據,圓滿地完成了這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治工作,得到了群眾和社會的認可,受到了原北京市衛生局的表彰。面對不斷涌現的新挑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還在披荊斬棘,奮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