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
每天清晨,上海靜安區的王先生出門上班前,都會在廳堂做幾遍固定動作:蜷身抱膝下蹲,重心前后左右移動,再起身盡力伸展全身……配合一吸一呼,王先生頓覺神清氣爽、渾身發熱。這個動作是“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的預備勢,其作用就是熱身活血。他的老師是上海傳承導引醫學研究所所長、古本易筋經十二勢的代表性傳承人嚴蔚冰。“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作為傳統醫藥中醫診療法,已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初見嚴蔚冰教授,給人的印象是鶴發童顏、面色紅潤、聲音洪亮、走路生風。他告訴記者,易筋經是中醫導引學的經典。所謂導引,即“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待氣和體柔,健康自然可求。堅持導引不但能激活筋骨活力,還能調理人體氣血,排濁留清,改善臟腑功能。在外人看來,好像就是做個體操,但練習者用的是內勁,有一松一緊的講究,再加上氣息的配合,不但有養生保健之效,還能治療多種慢性疾病。《黃帝內經》將中醫的技術體系分為針、灸、砭石、藥、導引、按蹺這6種。其中,“針、灸、砭、藥、按蹺是從外實施的治療,只有導引是調動人體內在的力量。做到‘里應外合,才能事半功倍。”
嚴蔚冰教授傳承的“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源自古代衙門藏版,相傳源自1500年菩提達摩,古樸、精煉,動作難度不大,主要由“肢體規范”和“仿生運動”兩大部分組成,后者包括模仿虎、鳥等動物的動作。它以《易》為哲學基礎,以《黃帝內經》里的《素問》《靈樞》為理論基礎,通過伸筋拔骨、吐故納新、守中用和,達到強筋壯骨、固攝精氣、濡養臟腑、涵養心性的效果。另外,易筋經對練習場地和時間長短無嚴格限制,非常適合居家保健。
嚴蔚冰教授說,導引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更是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具體來說,易筋經十二勢對外對應一天十二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對內對應人體十二經筋、十二經絡,每一勢均對應一條經脈、經筋。我們通常關注外在的清潔和衛生,起床后要刷牙、洗臉,經常洗澡,但體內的衛生如何保障呢?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如果每天能抽一些時間習練導引,疏導經筋,促進氣血循行,濡養臟腑,“通則不痛”,就是“上工治未病”。
可調理,可治病
易筋經導引法第一勢“韋陀獻杵勢”,通過雙手在胸前合掌、向前推出、打開等幾個簡單動作,配合呼吸,調理的是手太陰肺經,經常練習能養肺,特別適合于氣喘、胸悶的患者。第三勢“摘星換斗勢”疏導的是手少陰心經。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心失所養則心神不寧,因此這一勢能助人專注凝神,特別適合長期伏案的腦力工作者,外可舒展筋骨、緩解頸、肩、肘、腕,內可治療心悸、失眠等病癥。第四勢“出爪亮翅勢”對應手陽明大腸經,能緩解腹痛、腹瀉、便秘等病癥。
學習易筋經導引法,要注意以下事項:要在空氣清新的地方練習,若在室內練習,應當開窗通風。練習前先排空大、小便,穿寬松透氣的衣服,并系根腰帶。嚴蔚冰教授說,腰部的帶脈將身體一分為二,上為陽,下為陰,約束人體經脈與陰陽,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濁分離,人的氣色就好,精力也會充沛。完整地練習易筋經十二勢有一定強度,尤其天氣炎熱時,會大汗淋漓,因此練習前后要注意補水。
練習要配合口舌眼鼻
“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各勢開始時,均有咬牙、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的要求。其中“咬牙”是練筋骨的開始。腎主骨,齒為骨之余,因此“咬牙叩齒”可固齒和壯骨。“舌抵上腭”,注意是抵,不是舐。舌為心之苗,舌尖上抵則促進津液生。另外,舌抵上腭可形成任脈與督脈的環流,道醫稱之為“小周天”。
另外,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要求睜眼練習。中醫學認為,眼為神舍,所以睜眼有練神的功效。如果習練者神弱,在鍛煉時不自覺地閉上眼睛,可稍作休息,待恢復精神后再練習。初練習者,可鼻吸口呼,等呼吸調勻后再鼻吸鼻呼,時間長了就會養成習慣。嚴蔚冰教授說,初習易筋導引,只要求根據自身當下情況做到極致即可,待要領熟練后再配合呼吸,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