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常紅++徐步云
8月8日下午,日本明仁天皇在視頻講話中表示,由于身體原因很難履行自己的職責,暗示他可能提前退位。在視頻中,天皇稱考慮到自己已82歲、身體逐漸衰退的情況,“擔憂或難以全身心地完成象征天皇的公務”,向日本國民謀求理解。
根據日本《憲法》,天皇沒有參與國政的權限,因此天皇表示“不具體觸及現行的天皇制度,談談作為個人的想法”。以此次表態為契機,82歲的明仁透露2012年接受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后感覺體力日漸減弱,表示“開始思考當出現難以像以往那樣履行繁重公務時,應當如何安置自身,對國家、對國民,以及對我身后的皇族而言才是適當的方式”。明仁還談及減輕公務負擔的對策,稱“無限縮小國事行為及公務或許很難”。盡管當天皇健康狀態嚴重不佳時可設置攝政一職,但明仁就此闡述否定想法。
日政府正探討法律修訂
就在上月,明仁曾吐露想“生前退位”的意向,引起日本國內高度關注。有報道指出,8日的講話是明仁第二次通過視頻表達上述想法,上一次是在2011年“3·11”大地震發生5天后。其實,明仁有關提前退位的想法早已有之,而最近,明仁身體經常出現小狀況,日益感到力不從心。去年8月15日他出席二戰結束70周年活動儀式時,幾乎把活動順序搞錯。因此,萌生退意的他有意讓位于皇太子德仁,保持皇室的傳承。
日本共同社報道,民調顯示日本大部分民眾理解天皇的想法,認為他所擔任的公務過多。共同社近日進行的電話輿論調查顯示,對于明仁“生前退位”,85.7%的受訪者表示“能實施比較好”,認為明仁公務繁忙的受訪者多達89.5%。然而,也有皇室相關人士對“生前退位”一事持謹慎態度。
由于現行《皇室典范》沒有關于“生前退位”的規定,日本政府準備最早在明年的例行國會上對包括《皇室典范》在內的相關法律進行修訂,現已進入協調階段。日媒報道稱,目前考慮的是在今年12月23日明仁生日前后,匯總出臺修訂大綱。政府內部6月就成立了由官房副長官杉田和博為首的秘密專項小組,啟動了探討工作。政府還計劃設立專家會議聽取意見。
據共同社網站7月15日報道,另一政府相關人士透露稱,宮內廳長官風岡典之等幾名官員今年春季以來已在宮內廳內部探討《皇室典范》修訂事宜,與首相官邸共享討論進展,向明仁天皇夫婦也作過匯報。
有分析認為,日本還可能針對皇位繼承的規定中有關皇位“只傳男”進行討論,讓皇室更加開放。
天皇“早退”少有先例
眾所周知,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后宣稱“萬世一系”并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作為日本和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天皇的任期是終身制,很少出現提前退位的情況。二戰后頒布的《皇室典范》規定,天皇繼承人的順序為皇長子、皇長孫、其他皇長子的子孫等。如果明仁最終實現“生前退位”,這將是日本200年來首次。而在日本歷任天皇中,1989年即位的明仁可謂一個“離經叛道”的人,打破皇室傳統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比如他是第一位娶平民女子為妻的天皇,而此前的所有天皇都恪守貴族通婚的約定。2013年,他還做出一個令日本舉國震驚的決定——選擇死后火化,把骨灰安置在首都東京西部的皇家陵園,而且他的王陵規模將遠不如此前歷任日本天皇。明仁還希望和妻子美智子安葬在一起,并且后事從簡?;鸹臎Q定也打破了日本皇室已延續400年的喪葬傳統。
日本皇室還有一個慣例,在新首相上臺后,一般情況下,天皇和皇后會招待首相與夫人到皇宮吃一頓飯、敘敘情。但是迄今為止,安倍還沒有接到明仁的請帖。
或想轉移安倍修憲話題
美聯社7日報道指出,一些人還懷疑,天皇流露出退位的想法,是想嘗試破壞安倍修憲的圖謀。文章指出,安倍和他的極端保守勢力支持者想“掃除”放棄戰爭的條款,并提升天皇的威權。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不能證實天皇提前退位的念頭與“阻擊安倍”相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天皇在不同場合,特別是近幾年堅持強調汲取戰爭的教訓,強調憲法的和平主義精神。而且,明仁天皇強調對戰爭的反省并不是近年來的事,而是繼位之后一貫的行為。
一些右翼人士擔心,明仁退位的相關討論會牽動過多政治精力,不利于首相安倍集中精力推動修憲的努力。日本媒體則援引專家的話猜測,雖然天皇不能干政,但多年來推崇和平憲法的明仁或許意在以退位對首相安倍執意修憲的努力“踩剎車”。明仁年輕時的同學、日本皇室事務專家橋本明(音譯)認為,明仁暗示退位想法,目的或許就是使人們將更多精力轉移至日本皇室的將來,進而拖延任何有關修改和平憲法的辯論。
也有媒體猜測,明仁也可能希望在自己身體尚佳時讓皇太子德仁提前繼位,以便有精力給予幫助或指導,實現對皇位的順利過渡。
“生前退位”絕非易事
雖已表明意愿,但《皇室典范》中沒有規定天皇可以“提前退位”,明仁天皇要實現“生前退位”并不容易,皇位更替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完成。戰后制定的日本國憲法(“和平憲法”)規定,天皇不能過問國政。因此,明仁天皇要“生前退位”,并不是想退就可以退,這里面首先涉及修改包括《皇室典范》在內的相關法律的問題。
盡管天皇不承擔政治責任,卻是全體國民團結的象征和精神支撐。民眾普遍認為天皇代表著國家,在心理上對天皇存在依賴感。如果天皇制度不穩定,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據日本媒體報道,一些人在聽到天皇有意退位的消息時,表示惶然無措。
縱觀日本歷史,上一次日本天皇在“生前退位”,還要追溯到1817年;明治維新之后,類似的情況從未發生。日本時事通訊社稱,憲法和《皇室典范》這方面的規定是空白的,因而日本政府以及皇室需要解決的難題可謂“堆積如山”。比如如何確定新的年號、如何稱呼退位天皇、天皇退位后住在哪里、作為全國假日的天皇誕辰日將如何改換等等,這些關乎日本皇室未來及社會生活的重大決定還需慎重討論,“生前退位”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度面臨的最大挑戰。
長年從事皇室法律研究的園部逸夫認為,用國際視野來看,3年前荷蘭女王宣布退位,得到荷蘭國民的廣泛支持。鑒于明仁天皇的高齡及健康隱患,日本或許也應該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考慮接受其“生前退位”。但明仁天皇能否實現“生前退位”,最終還是取決于日本政府與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