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貴 楊駿宇 楊勝強
【摘要】貴州省山區地形地貌特殊,高差較大,地質地層結構復雜,降雨強度變化較大,暴雨頻發,造成山洪來勢猛、漲水快、流速大、破壞力強,洪水可造成房屋、道路、橋梁和農田的毀滅性災害。近年來山洪災害日益頻繁,損失越來越大,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山區山洪災害,闡述了山區山洪災害的特點,對山區山洪災害的形成機制及其防治進行了論述分析。
【關鍵詞】山區山洪災害;特點;形成機制;防治
一、山區山洪災害的概述
暴雨在坡面地表徑流匯集成的沖溝或河谷洪水稱山洪。由于山區坡陡、溝床比降大、溝谷短、匯流迅速,因此山區山洪具有暴漲暴落,歷時短、流速大,并且含有大量泥沙。山洪災害主要有:第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大量土體或巖體,因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滲入,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速度一般緩慢,但其對村莊及其他工程設施的危害相當大。第二、崩塌。俗稱嘯山、片山、山崩。是山丘斜坡上的土體、巖體穩定失衡,急劇發生快速移動現象。第三、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含大量泥沙石塊的流體,具有暴發突然、歷時短暫、搬運、沖擊、淤埋能力都很強的特點。
二、山區山洪災害的特點
山區山洪災害的特點主要表現在:(1)突發性強、預報預防難度大,山洪災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強度大,加上特定的地質、地貌等下墊面條件,導致山洪來勢兇猛。并且山區河流眾多,因此匯流迅速極易產生山洪災害,很難進行準確的預報和防治。(2)來勢猛、成災快,破壞性強、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由于山洪流程短,流速快,沖擊力強,破壞性大,對廠礦、交通及居民生命財產的危害都十分嚴重。(3)季節性強、頻率高、具有周期性特點。降水是誘發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較多的年份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也明顯偏高;在同一年中,多雨期是地質災害尤其是泥石流的多發期,山洪災害發生時間大多和降雨同步或短期滯后。(4)危害大、災后恢復困難。山洪的危害性、破壞性極強。山洪成災很快,頃刻之間就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毀、交通中斷、溪河改道,嚴重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山區山洪災害的形成機制
山區山洪災害的形成機制主要受到山區的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等因素影響,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1、自然因素。(1)暴雨。暴雨是誘發山洪災害的直接因素。降雨量、降雨強度和降雨歷時與山洪災害的形成關系密切。降雨量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雨強高、激發力強,在一定的下墊面條件下,易產生溪河洪水災害、泥石流和滑坡災害。降雨強度大,降雨迅速匯聚成地表徑流引發溪河洪水。降雨歷時長,產生的徑流量就大,雨水對土體、巖體的侵蝕作用就強,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較嚴重。(2)地形地質因素。地形地質是影響山洪災害形成和發生的下墊面因素,在降雨因素一致的條件下,地形地質因素影響著山洪災害的特性和規模。我國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自西向東呈現出三級階梯,在各級階梯過渡的斜坡地帶和大山系及其邊緣地帶,嶺谷高差大,河床比降陡,多跌水和瀑布,有利于山洪災害的形成。我國地質構造復雜,斷裂發育,以縱向構造和歹字型構造最為突出,對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動起著控制作用。軟硬相間巖石分布區更容易風化,侵蝕也更強烈,特別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發育,是我國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高發區。
2、人為因素。不合理的經濟社會活動加劇了山洪災害的發生和危害程度。主要表現在:(1)森林過量采伐。森林過量采伐使得植被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以及土壤養分銳減,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的持續惡化。(2)放養放牧過度。由于長期管理不當,一些牧場退化嚴重,土地沙礫化面積逐年擴大,致使多數牧場形成葉吃光、草光的現象。這必將導致牧場涵養水源能力減弱,水土流失加重,山地洪災增多。(3)開礦、采石、筑路、取土、棄渣、陡坡種植使得坡面遭到嚴重破壞。很多施工現場既是山洪災害的誘發源,又是補給源。
四、加強山區山洪災害防治的措施
1、加強山區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系統建設。由于山洪災害突發性強,成災速度快,山區又多為經濟相對落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通信不暢的區域,救護難度大。因此需要加強通信報警系統、雨情、水情測報監測預警系統和險情、災情監測反饋系統等建設,及時準確地預報山洪災害的發生和發展。
2、增強防災避災意識。應做到主動避災,科學防災,由于部分群眾對山洪災害缺乏足夠的認識,防災避災意識淡薄,出現在河道邊、滑坡體下建住房、搞開發建設,致使河道淤塞,泄洪能力萎縮,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濫,小洪水、大災難的嚴重后果。因此需要廣泛宣傳山洪災害的危害,普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發生常識,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抗災的自救意識和能力。
3、建立健全山洪災害的法律法規。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因此只有充分依靠法律法規手段進行山洪災害的風險控制與管理,規范和約束人類各種無序活動造成山洪災害加劇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減少山洪災害的危害。
4、科學制訂山洪防災方案。山洪災害的防治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基于山洪災害的特點,需要科學制訂和編制山洪災害防治預案,做好防、救、抗等事前各項準備工作,建立山洪災害預防的領導、指揮和組織機構,查明山洪災害的危害范圍和影響程度,確定避災預警程序和臨時轉移人口的路線與地點等,有利于將山洪災害減小到最低限度。
5、強化水土保持,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水土保持以及改善生態環境是減少山洪災害的有效途徑。其水土流失的防治對策是: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優化配置,對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集中連片,形成規模,層層設防,節節攔蓄,建立多功能的水土保持工程防護體系,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工程的整體防護效能,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結束語
貴州以高原山地為主,山區面積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5以上,由于地處東亞季風區,暴雨頻發,地質地貌環境復雜,加之人類活動劇烈,導致我國山區山洪災害發生頻繁,因此需要加強對山區山洪災害的形成機制及其防治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朱自周.張掖市山洪災害成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9)
[2]陳文軍.陜西省山洪災害防治實踐與對策[J].中國防汛抗旱,2011(2)
[3]姜紀永.山洪災害防治的探索與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6(02)
作者簡介:張永貴,男(1972.5~ ),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工學學士,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工程師,長期從事勘測設計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