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麗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功能鍛煉對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21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一般功能鍛煉)和觀察組(早期功能鍛煉)各108例,比較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 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為(30.36±3.25)d,護理滿意度為99.1%,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以促進其康復速度。
[關鍵詞] 功能鍛煉;糖尿病;下肢骨折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5(a)-014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o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lower limb function recovery. Methods January January 2012 to 2015, in the 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2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th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general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observation group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108 cases, comparing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30.36 ± 3.25) 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9.1%,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s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can promote their recovery rate.
[Key words] Functional exercise;Diabetes;Fracture of lower limb
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以預防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關節僵硬,恢復患肢的肌肉力量和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在早期功能鍛煉過程中,應根據患者骨折的穩定程度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2],鼓勵患者堅持對骨折有利的活動,防止對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動。為了探討早期功能鍛煉對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對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216例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給予不同的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216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齡20~71歲;股骨干骨折39例,股骨頸骨折26例,腓骨干骨折16例,脛腓骨骨折27例。觀察組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齡19~76歲;股骨干骨折45例,股骨頸骨折29例,腓骨干骨折21例,髕骨骨折1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下肢骨折的診斷[3]。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的各種資料均經過患者的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給予早期功能鍛煉,①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和舒張[4],2~3次/d,患肢給予足趾的跖曲和背伸運動,5~10次/d,以患者可以耐受為限。②第2天進行股四頭肌、腓腸肌的等長收縮鍛煉,3~5次/d,足趾小關節進行被動、主動活動,以患者可以耐受為限。③第3~7天進行全身功能鍛煉,如髖關節、膝關節等的屈曲練習。④第2~4周指導患者逐步進行直腿抬高運動,髖關節、膝關節的主動屈伸練習,練習時動作要輕柔,避免用力過度。⑤第5~6周離床進行屈膝、壓腿、行走等練習,練習時要循序漸進。⑥第5周以后指導患者進行負重練習,負重物由輕及重。
1.2.2 對照組 患者術后臥床休息20 d,再進行功能鍛煉,方法同上。
1.3 觀察項目
比較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
1.4 療效評定標準
護理滿意度用滿意(85~100分)、基本滿意(70~85分)、不滿意(<70分)表示。
1.5 統計方法
用Epical 2000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9.1%,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致殘、致死率較高,其典型的癥狀是高血糖、多飲、多尿、多食等,多尿會使大量葡萄糖從體內排出,同時鈣磷鎂的排出增多,造成 “鈣負平衡”,引發一系列的激素水平變化,增強溶骨作用,破壞骨小梁,降低骨密度,導致骨質疏松。研究顯示[5],50歲以上人群有1/4的女性和1/8的男性患有骨質疏松癥。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骨折,容易出現皮膚感染、傷口難以愈合,長期臥床易引起嚴重并發癥。因此,術后控制血糖、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避免并發癥的發生,而且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速度。
早期功能鍛煉是骨折康復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功能鍛煉可以分為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兩種形式[6-7],被動運動包括按摩和關節被動活動,多用于術后2~3周以內,按摩可以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消退腫脹;關節被動活動可以減少患肢的肌肉萎縮,防止肌肉粘連。主動運動是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在不影響斷端再移位的前提下,進行關節的屈伸、旋轉等活動,可以預防關節僵硬,增強周圍血管壁的彈性,幫助血液循環通暢。一般功能鍛煉是患者經過長期固定后再進行鍛煉,這時關節活動度容易受限,形成活動障礙,嚴重時關節僵硬,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所以,早期功能鍛煉應遵循動靜、主動與被動相結合,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患者的活動量和活動時間,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從醫院的研究發現,觀察組給予早期功能鍛煉后住院時間為(30.36±3.25)d,對照組為(42.37±3.58)d(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9.1%,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7.8%(P<0.05),與沈敏報道的早期功能鍛煉對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作用探討結果相似[8],其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為(26.65±4.18)d、對照組為(38.20±4.31)d,前者明顯比后者住院時間短(P<0.05)。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以加快其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熊瑞.淺談CPM機在下肢骨折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5,1(23):35.
[2] 古霖.老年患者的下肢骨折護理研究[J].大家健康,2014,3(12中旬刊):6.
[3] 嚴海霞.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體會[J].世界臨床醫學,2015,5(12):8.
[4] 章敏.髕骨骨折術后護理和功能鍛煉[J]. 大家健康,2014,4(8中旬刊):14.
[5] 樂云瑩.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的護理[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4(2):2.
[6] 劉慧玲.1例雙下肢骨牽引患者的臨床護理[J].醫學信息,2015,2(15):5.
[7] 屈慶元.鎖定鋼板治療下肢骨折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4.
[8] 沈敏.早期功能鍛煉對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作用探討[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1):86-87.
(收稿日期: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