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 趙佩瑾 崔茂香
[摘要] 新任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教師隊伍的中流砥柱。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規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個別教師尤其是醫學專業新任教師普遍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學方法不靈活、課堂管理不和諧等諸多教學行為失常的現象。本文從學校崗前培訓無針對性、教學督導執行不力以及新任教師教育教學理論匱乏、心理壓力過大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失常教學行為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學校要加強崗位培訓的實用性、教學督導的有效性,教師要強化教育教學技能、心理健康素養,以促進新任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教學行為;醫學專業;失常;新任教師
[中圖分類號] G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3(a)-0134-04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medical professional novice teachers
MA Guang ZHAO Peijin CUI Maoxiang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1, China
[Abstract] The novice teach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is the mainstay of future teachers.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abnormal teaching behaviors, such as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not clear,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is not reasonable,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not flexible,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not harmonious and so on in the individual teachers especially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disorder teaching behaviors from the non-targeted school of training, ineffective teaching supervision and lack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y, excessi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novice teachers, puts forward the school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ity of job training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upervision.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kills and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novice teachers.
[Key words] Teaching behavior; Medical professional; Disorders; Novice teachers
教學行為也稱教學表現,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學活動方式,具體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應用、課堂紀律的管理等方面[1-2]。教學行為失常可以理解為教師在專業規范范疇內的“非正常行為”,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一些違背教育教學規律、違反教師課堂規范要求的行為和手段[3]。
新任教師又被稱為新教師,特指進入教師隊伍、教齡小于3年、缺乏實踐經驗的新手型教師[4]。目前醫學院校的專業教師大多從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走上教育工作崗位,其從事教學工作的最初3年是教師成長的關鍵時期,渴望提升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但對如何改進自身教學行為感到困惑和焦慮。而對教學不利的行為和習慣如果不能被及早覺察、及時糾正,將制約他們的職業發展。
1 教學行為失常的具體表現
醫學院校非師范類專業教師在任教前雖然都經過教育教學理論培訓和試講,但往往因缺乏教學實踐技能和課堂教學經驗而顯得慌亂,導致課堂教學行為的失常,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①思維混亂,條理不清,邏輯性差。具體表現為:打破了備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錯忘漏現象明顯;教學環節間缺乏必要的銜接,顯得生硬突兀;理論分析不到位,重難點不突出;知識講授跳躍性太強,系統性、連貫性不足。②動作僵硬,身不由己,協調性差。有些失常動作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習慣使然。比如:手勢不自然,要么留空時間長,要么杵在講臺上;教鞭使用不當,有時“拿得起卻放不”,有時既當教具又當拐杖。③交流匱乏,照本宣科,互動性差。主要表現是:沒有與學生的言語交流,更沒有眼神的碰撞,只是一味地背講稿、放幻燈,存在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導致課堂上常出現的情形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面無表情。④表述不暢,口誤頻發,準確性差。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口頭表述模棱兩可、拖泥帶水,不便于學生辨析和理解,甚至易遭遇“心知肚明”卻無從表達的窘境。怎樣從“自己明白”做到“讓學生明白”,這往往是其感到棘手的問題。⑤語速較快,草率收兵,節奏性差。過分注重自己的思路而忽視學生對問題的質疑,自顧自地只講不解,剝奪了學生思考反應的時間;較短時間即告一堂課結束,剩余的時間讓學生或自學、或討論,破壞了教學計劃的嚴密性。⑥教法單一,靈活性差。講授課程內容時平鋪直敘,缺乏激情,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少將問題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與講授式教學法結合起來,沒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而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⑦管理不當,張弛無度,應對性差。或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對學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使課堂未能形成良好的氛圍和教學環境;或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做出過敏反應,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用于約束學生。以上7種教學行為是大多數醫學專業新任教師在課堂上常出現的教學失常行為,這些行為不但擾亂正常的教學進度,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阻礙良好學風的形成。
2 教學行為失常的原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首先,學校對初任期在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認識不足,對新任教師培養重視程度不夠。崗前培訓大多是短期的、臨時性的,且培訓內容缺乏系統性,培訓方式“一刀切”,無法滿足醫學專業各學科教師的差異化需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任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5]。學校會為每名新任教師分配一名老教師作為“導師”,但目前“導師”配備缺乏合理、統一的標準,傳幫帶的作用沒有切實發揮好。其次,新任教師工作任務過多過重的情況普遍存在。除教學任務外,新任教師還需完成學生輔導、工會活動、論文撰寫等工作,有時還會承擔一些與自己所學專業不太相近的課程任務,基本上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理論、教學技巧的學習和提高上。第三,督教是教學督導的主要工作內容,但當前不少學校的教學督導工作流于形式,督而不導[6]。督導組把聽課的結果和意見上報給學校,工作就宣告結束,沒有充分發揮督導的作用,僅僅起到檢查、評估的功能,在信息反饋和教學指導方面還很薄弱。
2.2 內部原因
從教育學角度看,醫學專業新任教師大多畢業于非師范類的高等醫學院校,雖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但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缺乏專業化的教師培訓[7-8]。在實際教學中不能有效地運用教育學理論知識指導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實踐能力明顯不足。加之新任教師正處于職業調整的適應階段,教學經驗正在積累中,教學方式正在摸索中,缺乏主動了解學生的意識。在此條件下,致使其不能靈活自如地安排教學過程,只是按照授課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有效的互動和良好的教學效果自然不可能實現。另外,新任教師沒有養成對每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更不可能采取措施去改進其不良的教學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看,新任教師對教師職業充滿激情并抱有理想主義情懷,但當他們踏入工作崗位,卻發現現實與預期相差甚遠,在環境、經濟、情感等壓力源的沖擊下,深感失落、焦慮、孤獨[9]。一旦受挫,新任教師就會喪失自信,工作上缺乏明確的目標,容易隨波逐流、牢騷滿腹,甚至會懷疑選擇教師職業是否正確,個體的積極主動性減少,還有些人把學生時代的行為方式帶入職場,這種錯位無疑會對教師的心理產生消極影響。此外,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渴望別人的贊美和賞識,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新任教師往往由于心理壓力過大,或過分注重自身形象,或懷有應付態度等原因,而導致教學失常行為發生。
3 教學行為失常的矯正策略
3.1 學校完善客觀形成的問題
3.1.1 加強關乎新任教師發展的崗位培訓 要提升新任教師的教學技能,加強崗位培訓是基礎[10]。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有效的、系統的新任教師職業培訓機制,培訓內容應有針對性和實用性,關注初任教師的成長需要,著眼于對新任教師教法和教學理解等方面問題的解決;聘請一線的資深教師、名師講課,淡化理論,注重實踐教學經驗的傳授[11]。培訓方式應多樣化,采用集中講授與專題培訓、經驗交流、課堂示范等相結合的形式展開,不斷提升新任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12]。
3.1.2 營造有助新任教師成長的良好環境 一方面,要建立適合新任教師業務素質提高和專業能力發展的環境。如建立促進新任教師自我提高綜合素質的機制,引導其主動觀摩名優教師的課堂教學,積極參與集體備課。抓好新老教師結對工作,由老教師負責新任教師的全面成長,關心其教育教學情況,指導其改進教學方法,促使其盡快形成良好的教學行為[13]。另一方面,要切實減輕新任教師的工作負荷,降低他們的壓力和焦慮,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任務,使其能夠騰出時間和精力用于研究教育教學理論。
3.1.3 做好利于新任教師進步的教學督導 教學督導是對教師教學行為的一種監督模式,能提醒、幫助教師發現和改善其存在的失常教學行為。學校應設立由學術水平高、責任心較強的教師組成的教學督導組,督導組成員應經常深入教學一線,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聽課檢查,并隨時收集學生對新任教師的信息反饋,督促其改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從制度上建立預防教師教學行為失常的機制[14]。此外,學校可將新任教師的授課過程進行全程攝像,讓其關注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并針對不適當的行為進行反思,為優化其教學行為做鋪墊。
3.2 教師改進自身存在的問題
3.2.1 注重培養教學能力 掌握高校教育理念和規律,對于日常教學的開展和促進非常有效[15]。對新任教師而言,掌握教學語言的表達、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技巧,顯得尤為重要。這必須通過個人主動學習加以解決,要有意識地關注教學研究,增加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掌握系統的教育理論和應對教學工作所具備的技能和水平;在具體教學中多鍛煉、多借鑒、多思考,逐步積累教學經驗,努力找出有效的方法克服失常教學行為的發生[16]。在教研室組織的教學感悟匯報、即興演講等活動中,不善表達、地方口音較重、語速語調控制不好的教師應踴躍發言,從經常性的鍛煉中提升教學基本功。
3.2.2 積極做好教學準備 備課作為教師課前準備的過程,亦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17]。新任教師的備課一方面要將功夫下在平時,廣泛搜集教學素材,不斷更新教案,進一步完善課件;另一方面要重視課前準備,理清教學思路,了解學生情況,熟悉教學環境,試用教學設備,把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任何一個環節,甚至每句話、每個動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使一切問題和困難在備課過程中加以有效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成竹在胸、應付自如,減少由于備課不充分而出現教學行為盲目性的情況。
3.2.3 及時開展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己教學行為的一種思考和批判,如教學行為能否實現教學目標、能否促進有效教學等[18-19]。新任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可利用點滴時間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用文字撰寫的形式把反思的結果呈現出來,這樣既可使反思的問題更加清晰化、系統化,又可將個體經驗顯性化、豐富化,提高反思活動的深度和效果。通過自我反思能促使新任教師教學行為更具有科學性、有效性和指向性,從而減少失常行為出現的頻率和產生的負面影響。
3.2.4 加強心理健康訓練 針對自身存在的因過度緊張而造成的恐懼、怯場、交流障礙等心理方面的問題,新任教師應進行適應性訓練。反復練講試講就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自我訓練方法。練講試講時邀請同事作為聽眾,大膽放開地講,將自己的不足充分暴露出來,以便對癥下藥;對同事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抱著聞過則喜的態度,虛心接受并加以改正。另外,失常教學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任教師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識,因此要學會合理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態度,使自己能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教學行為,以應對突如其來的教學事件[20-22]。
4 結語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能力再強的人,也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瑕疵。作為醫學專業新任教師,只有熟悉教育規律,掌握教學方法,鉆研教學技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才能促進良好教學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提升,使自己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參考文獻]
[1] 李曉紅.教師課堂教學失范行為的表現及成因[J].隴東學院學報,2011,22(1):137-138.
[2] 段作章.論教學行為的內涵與特點[J].教育科學研究,2015,(2):27-31.
[3] 王紅紅.大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失范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4] 王小明.初任教師專業成長:問題與對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6):63-65.
[5] 陳蕾,馮偉艷,張珂,等.高等醫學院校青年教師從教現狀分析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31):27-29.
[6] 龍建佑,唐芳.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中的教學督導工作方式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4):25-27.
[7] 杜朝東,王沁,付延功.醫學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培養方法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3(2):46-47.
[8] 趙佩謹,苑雅娟,于丹丹,等.高職高專院校醫學基礎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6):153-154.
[9] 李朝輝.談中等職業學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來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3):151.
[10] 阮宇.淺談高校初任教師教學技能提升方法[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4(3):97-99.
[11] 劉樹雄,雷潤生.中職學校青年教師的培養[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8):163.
[12] 趙佩瑾,丁玲,苑雅娟,等.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基礎部青年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5):152-154.
[13] 趙爽,魏世平,杜梅素,等.以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為契機提高基礎醫學青年教師業務素質[J].中國醫藥導報,2015, 12(28):133-135.
[14] 吳繼軍,米寧,燕穎軍,等.醫學院校教學督導的實踐與思考[J].醫學信息,2015,(16):4-5.
[15] 邱素芬.高職初任期青年教師教學行為及其成因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4(4):98-101.
[16] 許煥麗,劉曉卉,林秀坤.藥理學青年教師臨床能力的重要性及自我培養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7):584-586.
[17] 蘇學權.淺議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路徑[J].高教論壇,2014,(5):70-72.
[18] 趙方.教育現象學對教學反思的啟示[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0):66-68.
[19] 王艷琴.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監控能力研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5,(11):11-13.
[20] 眭建,孫英琨,周英華,等.從醫學教育標準探討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課程改革[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139-141.
[21] 王艷梅,馬天曉,代莉,等.農林院校博士青年教師工作壓力及其應對策略[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6(1):120-124.
[22] 張曼,尚文璠.論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的措施[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6):125-126.
(收稿日期:2015-12-03 本文編輯:程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