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香
字養在心里
張佐香

李白《將進酒》張愛萍/作
友情之與人生,就像詩家尋找的彩鳳之翼,靈犀之明。同聲則相應,同氣自相求。我與張愛萍女士相交十余載,每每與她相聚,與之晤談如讀經典書,與之閑語如吟東坡詞,與之暢敘如品龍井茶,總能領略到“蘭亭之會,竹林之歡”的超逸。
可以用朱黛犁然來形容張愛萍女士的小楷,純凈、整潔、簡勁、幽雅、酣暢,仿佛宇宙初萌,天山上盛開了一朵朵雪蓮花。她的書法作品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在還原了。什么叫還原?就是回到事物的本原,見素抱樸吧。自從打開了書法這扇神奇的藝術殿堂的大門,她就踏進了生命的春天,在鳥語花香里,在美輪美奐的夢想中,用筆墨潤澤著心靈的每一個角落,那是一個柔軟、平靜、輕盈與無比和諧的天地。
書法是一門“達其情性,行其哀樂”的傳統藝術,既要講究“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技法,又要追求“技道雙修”“中和之美”的境界。先天的稟賦之于書家,至關重要,確有稟賦,又勤而行之,不斷修能者,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張愛萍女士自小操觚而書,三十余載從未中斷,近年來更是處于沉迷的狀態。仰望大師研習經典,這是她最樂意的事情。她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心力和智慧,或摹寫或臨寫,或讀帖或背帖,忙得不亦樂乎。每至她的書房,常見案頭鋪展王羲之的《尺牘》、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文征明的《南華經》、趙孟頫的《赤壁賦》……這些書法家及其作品是她的精神夸父。她喜歡趙孟頫、姜夔和文征明的書法作品,與之有一種血緣性的親和與呼應。她將趙孟頫的和順、溫潤、嫻雅,文征明的清俊、遒媚、淋漓,姜夔的剛勁、典雅、脫俗,糅進了自己的筆墨,呈現出勁健婀娜、深邃嫻雅、清光照人的氣象。

《落花詩其三》(左圖)張愛萍/作

《落花詩其二》(右圖)張愛萍/作

《和石田落花詩十首其三》(左圖)張愛萍/作

《和石田落花詩十首其四》(右圖)張愛萍/作
任何書壇巨子,要摘取藝術王國里的皇冠,必須有其獨特的“藝術符號”,“克隆”大師的工匠,附著于喬木上的攀藤,是不可能達到理想的藝術境界的。書法是有血有肉的。書法的血肉是精神,是情感,是思想,是氣息。科學是光譜分析,是邏輯推演,而藝術是光合作用,是靈性歸納。張愛萍女士的書法作品是她心靈里流淌出的思想情感的“晶體”,也是她的心靈史。她的書法作品中氤氳著大自然無邊風月的情韻和古典詩文的楚楚動人的文心詩境。她喜歡到大自然中散步,時而欣賞無數垂柳,輕甩水袖,舞出萬種風情;時而諦聽松風天籟最原版的記錄;時而端詳蘭花媚人的姿態……大自然中令人悠然神往的一朵朵鮮花,一株株生機盎然的樹木都是她訪問的對象。她有個習慣,每天睡覺前,都要閱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等經典名作,待身心在文字之光的燭照之下,有了甜味和暖意,再入眠。松窗明月夢梅花,眷戀良辰美景,流連朗月清風。在筆墨文字的肌理中,大自然的無邊風月與深厚的文學素養,在有限的方寸之間似乎頓獲無限之效。她的胸中有丘壑,心靈中躍動著磅礴的情感。她很珍愛這些感悟,懷抱著,孕育著,直至鋪開素凈的宣紙,手執狼毫,沉吟片刻,定格在神清氣爽時,那些感悟如同春蠶吐絲一般虔敬而又深情專注地化作筆下的功夫綿綿不絕地流淌出來。那些曾經在大自然中吸納的自然之氣,收藏的百鳥之聲、百花之態,那些融入血脈中的詩文的書卷之氣、高貴之氣,沙漏一樣點點滴滴地從宣紙中滲透出來。張愛萍女士的《莊子內篇》《南華經》選抄等作品五次入選全國書法篆刻展,其中《金陵文選》《了凡四訓》選抄分獲全國第七屆新人新作展和全國首屆小品最高獎。這些書法作品具有清瑩澄鮮之美,或隱或現地突出了清潔感脫俗感。書道有多種趣味:清趣、古趣、雅趣、拙撲趣、野獷趣……理當以清趣為至高品位。張愛萍女士書法的洗練高潔,使得一點一線間清靈爽朗,通篇暢達酣暢、沁人肺腑,清逸之氣撲面而來,足以滌除塵世的紛擾。
張愛萍女士的書法作品是流動的音韻,是酣暢的情感噴發,是高潔的心靈情趣。她的內心時刻都有靈魂的清越之聲在激蕩,這是生命賜予追夢人的最崇高的現世享受。她把文字養在心里。欣賞張愛萍女士的書法作品,我心中的平靜喜悅也無限地華美悠長。

張愛萍簡介:
張愛萍,女,江蘇盱眙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016年被《書法報》提名“當代十大女性書法家”遴選。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師從李嘯、李雙陽,作品以小楷見長,具有虛實相應、剛柔相濟、奇正相補、疾澀相生的特色,充滿內在張力,彌漫著拙樸靈秀的氣息。曾獲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第七屆全國書法新人新作展等重大獎項。入選全國第二屆手卷展、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展、第三屆“四堂杯”全國書法展、“王安石獎”全國書法展、“乾元杯”全國書法展、“絲綢之路”全國書法展、“朝圣敦煌”全國書法展等國展。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何應輝稱張愛萍書法“精健秀逸,寧靜活脫,變化有致而連貫纖茂,氣息格外清雅舒暢,令人作細風梳柳、金釵度發之想”。其導師,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嘯稱:“張愛萍的小楷,如同行走于竹林中之幽徑,時而透出晨光,時而聽見泉聲。修竹疏影里仿佛還透出幾許清香,幽幽地彌漫開去……這是書法家心靈的吟唱。正所謂:書者寂寞,觀者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