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勇
(沈陽化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42)
遼寧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①
杜大勇
(沈陽化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42)
我國專業的競技體育人才是由省、市專業運動隊招聘的,是專門從事某一項運動的專業人才,而競技體育的后備人才則是專門為專業運動員和競技體育的后備人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選拔方式很多,通常情況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是將有體育潛質,通過選拔進入體育運動學校、少年兒童體育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符合條件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會力量舉辦的其他培訓機構(以下統稱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機構),參加體育訓練的青少年、兒童。該文運動文獻資料法,通過對近年來遼寧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調查,分析了遼寧省在運動項目上的優劣勢。
遼寧 競技體育 后備人才 發展
競技體育的核心是專業運動員和競技體育的人才,對于競技體育來說,其后備人才是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我國自建國以來,競技體育的發展是在曲折中飛速發展的,其取得的輝煌成果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在我國經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就制定了許多競技體育的規劃,其中由于規劃的不合理性導致大量有前途的運動員運動生涯夭折。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依靠“人海戰術”,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在世紀末期,我國體育界終于摸索出了適合我國運動人才培養的“三級訓練法”,漸漸向我國體壇、國際體壇輸送了大量經濟體育人才。
遼寧省是我國競技體育人才輸送大省,培養了大量的各項運動的世界級冠亞軍。是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點省份。隨著經濟的發展,競技體育發生了新的變化,為了遵循經濟歸來吧,培養適合現代發展的競技體育人才,經過筆者的綜合分析,大量實證研究,對遼寧省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展開了調查分析。

表1 奧運會周期年的在訓二、三線運動員數量統計結果

圖1 2001年遼寧省金字塔梯隊結構與2004年結構對比圖
2.1研究對象
參加2004年國家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培養基地的評定工作的14所業余體校,每所申報的學校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就是在一個奧運會周期年內培養出一名或者多名奧運會或其他世界性賽事的冠軍。
2.2研究方法
該文運動文獻資料法,從學術期刊網查閱了關于遼寧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相關的具有研究性的文獻資料,對相關信息進行了分析、審核、收集、整理。
遼寧省是我國的體育資源大省,為我國培養出大量體育人才,其在2001—2004的一個奧運會周期年的調查數據是非常可觀的,具有嚴謹的科學實證性的。遼寧省在2001—2004年的奧運會周期年的在訓二、三線運動員數量統計結果(如表1)。
通過表1,可以看出遼寧省的體育后備人才的總數是呈下降趨勢的,4年期間,遼寧省體育后備人才總數下降了千余人,其中二線運動人的人數確實呈上升趨勢的,4年期間人數比增加了150%,三線運動員的人數一直呈下降趨勢,但是下降人數總體來說是較少的,從2001—2004年,人數只降了不到10%。通過表1的縱向對比,可以得知,二線運動員人數在增加,三線運動員人數在精簡,由于三線運動員人數減少較多,所以遼寧省2001—2004年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還是呈現了減少的趨勢。
通過表1的橫向對比,可以發現,2001年二線運動員和三線運動員的差距,二線運動員只有三線運動員的15%,是遼寧省體育后備人才總數的10%。而2004年二線運動員和三線運動員的差距減少幅度很大,二線運動員已經是三線運動員的1/3了,是遼寧省體育后備人才總數的20%。在一個奧運會周期年內增加了10%。
我國體育人才的梯隊結構一直是呈金字塔結構的,通過表1所示,遼寧省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梯隊結構也是一直呈金字塔狀的,其中感到欣慰的是,在2001—2004這一個奧運會周期年中,二線運動員人數是直線上升的,三線運動員是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在訓練人數總數也是逐年遞減的。這表明遼寧省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金字塔梯隊結構的“塔尖”和“塔身”是在逐年增大,而塔基正逐年減小。這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上是一個非常良好的人才培養趨勢。(如圖1)
通過2001—2004年的數據表明,遼寧省的體育人才后備人數一直呈現出了精簡的狀態,雖然總體減少,但是優秀的二線運動員越來越多,運動員越來越精煉。由此看來,遼寧省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質量逐年提高,這對遼寧省的競技體育事業發展都是非常良好的。
[1]王健.體育后備人才訓練態度的發展與變化——對近5年來體育后備人才訓練態度的追蹤考查[C]//第五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1997.
[2]張健,熊焰,陳立.系統科學視域下我國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設研究[C]//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2015.
[3]劉志敏,李洋洋.遼寧省競技體育取得的成績與后備人才培養的機制研究[C]//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2013.
[4]潘迎旭,鐘秉樞.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理論分析[C]//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2004.
[5]潘迎旭,鐘秉樞.影響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主要因素及各子系統間互動關系的研究[C]//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2004.
[6]劉穎,肖洪鈞,馬策.遼寧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潛優勢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態勢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3):84-87.
[7]劉穎,肖洪鈞,王曉春.遼寧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管理體系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6(4):500-502.
G80
A
2095-2813(2016)09(a)-015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56
杜大勇(1972,2—),男,滿族,遼寧營口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