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梅琴
是“老師”,不是“老板”
本刊記者 林梅琴
在蔡元培的引薦下,1930年,蔡尚思進入復旦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從此開始了他和復旦70多年的緣分。1978年,他接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一職,負責文科教學科研工作,一直做到1986年退休。當時81歲的他,創下了復旦大學有史以來年齡最高副校長的紀錄。
曾任教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傅德華,回憶上個世紀70年代受教于蔡尚思時說:“他上課基本不用講稿,一口閩南普通話,引經據典,口若懸河,講到激動處還會手舞足蹈,從講臺這頭走到那頭。尤其在講到近現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時,因為蔡先生和其中的許多人都打過交道,有很多親身經歷的事情,講起來尤其生動。”
蔡尚思退休后,傅德華主動為他送工資及書信。“每次去他家,沒一個小時出不了門。他要問學校的情況,特別要問問現在的學生們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瑞武曾為蔡尚思當了15年的助手。多年來,他一直無法忘記一件小事。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蔡尚思在北京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請吳瑞武去幫忙。
見到吳瑞武的時候,蔡尚思沒有先談工作,而是把他拉到王府井大街,自掏腰包為他買了衣服和帽子御寒,還告訴他說:“你剛從上海來,在北京生活,這兩件是最重要的。”
而在另一位助手魏達志眼里,蔡尚思一點“大師架子”都沒有。有一回,他們前往山西參加會議,返程時要在北京轉車。“北京前往上海的火車還有兩小時發車,這時我向蔡先生提出了一個十分無禮的要求,由于我從來沒有到過北京,我希望和先生一起去天安門廣場,站在廣場的中央,朝四面八方各照一張相,我們再去乘火車,蔡先生居然極具童心答應了我。”魏達志十分感動,“蔡先生火車上一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我,讓我睡在他的軟臥床上。”

1994年,蔡尚思(中)與學生和同事們在一起。
李妙根也曾經給蔡尚思當了3年助手。蔡尚思知道他家里困難,總是對他特別關心。“1982年,在蔡老師指導下,由我起草了《蔡元培》小冊子,198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蔡老師把全部稿費都給了我。1984年,這個小冊子改由江蘇古籍出版社重印,給了幾十元重印費。那時,我已在空軍政治學院工作,蔡老師親自把匯款單送到我家。”李妙根說。
“2001年4月初,我接到蔡老師的電話,讓我抽空到他家去。我到了他家,他交給我一張匯款單。因為《蔡元培》一書的跋被選編入書,出版社寄來了一點稿費,他已在匯款單上簽名蓋章,執意要把稿費給我。蔡老師的一個回憶錄,由他口述,我和魏達志記錄,后在《中國哲學》上刊出,他也把稿費全部給了我們。”李妙根回憶說,“每次見蔡老師,他都放下手頭工作,縱論古今學術,談自己的學術觀點、治學經驗,往往樂而不倦,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的研究生稱自己的導師為‘老板’,我感到吃驚。我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荀子‘三為祭酒’‘最為老師’,想到蔡老師三進復旦(1930年、1935年、1952年),他也可稱‘最為老師’了。”
"每次見蔡老師,他都放下手頭工作,縱論古今學術,談自己的學術觀點、治學經驗,往往樂而不倦,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

2015年12月28日,“永不畢業,長葆青春——紀念蔡尚思誕辰110周年暨蔡尚思生平事跡展”在德化舉辦。展廳中,傅德華、魏達志等蔡尚思的學生,回憶起當年老師的種種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