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洪
憶錢學森教授二三事
■ 王 洪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于1911年誕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歷任國防科工委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錢老于2009年在北京病逝,終年98歲。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于1911年誕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歷任國防科工委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錢老于2009年在北京病逝,終年98歲。
錢學森早期赴美留學,他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再三要求回國,以便為自己的祖國服務。此事“激怒”了美國有關當局,硬是將他“軟禁”了整整五年(從這里我們也不難看出美國當局長期以來再三標榜的“民主”與“人權”的實質)。當時周恩來總理得知此事以后,通過中美大使級會談(當時中美兩國尚未建交)向美方正式提出這個問題,錢學森才得以回國。而在錢學森離開美國的時候,居然還經過搜身,美國人硬是連一片紙也不讓他帶走。錢學森自從1955年離開美國之后,再也沒去過美國。他曾經激動地說:“只要美國人不向我本人道歉,我決不會再跨入這個國家一步……”
錢學森熱愛中國共產黨,他回國后不久便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經考核以后很快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在一次全國黨代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就在錢學森回國后的第二年,即1956年,有一次周恩來總理把他召到中南海,并且與毛澤東主席見了面。當時毛主席對他說:“錢學森同志,我們國家的航空科技目前還比較落后,你能不能想些辦法讓我國在這方面迎頭趕上……”當時錢學森對毛主席和周總理說:“航空科技是尖端科技,而且搞起來花錢很多,我個人以為,還不如先發展火箭導彈技術,這樣也許還進步快一些,花錢少一些……”當時毛主席笑著說:“那就聽你的吧……”于是,當年我國就組建了“國防部五院”,以一些比較年輕有為的航空科技人員為骨干,其工作地點就暫定于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前身)。
多年以來一些國外媒體都把錢學森稱作“中國航天之父”。我國現在是世界第三航天大國(美國第一,俄羅斯第二),這是當之無愧的!錢學森在這方面所作的貢獻,幾乎是無與倫比的。“航天”二字的來歷,正是中央完全采納了錢學森的意見而確定下來的。此前在各類著作中都稱之為“空間技術”,后來才改為“航天技術”,在多年之前我國的“航天工業部”現在已改為“航天工業總公司”。
錢學森非常重視科普事業。在上世紀80年代,他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科學知識》節目,當時他動情地說:“科普作家每天給我上課,我要感謝老師們!不然的話,我自己對于現代科學技術會更加無知……”在這里,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位大科學家出自內心的謙恭。當年,錢老還多次說過這樣一些語重心長的話語:我們切不可小看科普創作,它是一門學問,一種技巧,一種才能,一種素養,并非任何知識分子或科技人員都能勝任,因此我主張在大學生、研究生畢業時,除了要求他們交出畢業論文以外,還要求他們交出一篇合格的科普作品,用通俗而生動活潑的語言來向一切“外行人”介紹他們自己所學的這個專業,然后才能允許畢業……
8月15日下午,中航工業集團和江西省政府在南昌舉行通航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奇,省秘書長張勇、副秘書長張小平,省國防科工辦主任楊貴平、省發改委主任吳曉軍、省工信委主任胡世忠,南昌市市長郭安,中航工業集團主持工作的黨組副書記、總經理譚瑞松,中航工業董事會秘書、總經濟師陳元先,中航工業直升機董事長余楓,中航工業綜合管理部副部長付明耀,中航工業防務工程部科研三部部長邱光榮等見證簽約,省政府副省長李貽煌與中航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李本正分別代表雙方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字。這是中航工業集團繼2009年、2014年分別與江西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深化戰略協議之后,雙方簽署的第三個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省政府與中航工業集團的戰略合作不斷向縱深拓展。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加強通航產業布局、推進低空開放、優化通航機場布局、培育通航市場主體、打造通航發展平臺、開展通航運營合作、培養通航人才隊伍等8個領域全面合作,著力把江西打造成國家級的通航產業發展綜合示范區。(楊章躍)
在連日高溫環境下,中航工業昌飛干部職工與時間賽跑,不忘初心激情迎“烤”,工作中強化關鍵任務及重大項目管控力度,嚴把科研生產進度、質量關,優質高效開展各項工作,以辛勤的汗水,繪就“戰高溫、保節點、抓質量、創佳績”的動人畫卷。
工程技術部通過合理安排設計工作、加強指導和督促,工裝設計效率得到明顯提升。與此同時,該部門持續開展“每周一課”活動,形成了“學習技術、提升能力,解決問題、服務型號”的良好氛圍。
試飛站合理安排保高溫期飛行任務,全力做好直升機保障工作,并調整作息時間,合理避開當天高溫時段。各類保障人員對直升機進行細致檢查、精心維護,加班加點做好第二天的試飛安全及保障工作。
表面處理廠氧化班的員工必須在高溫下作業,生產線上的溫度達40攝氏度以上。盡管“揮汗如雨”,但絲毫沒有影響現場人員全神貫注進行生產操作。
大梁廠干部職工在設備運行穩定、毛坯供應充足的有利條件下,及時調整生產作業計劃,努力做到任務日清日畢;充分發揮激勵作用,加速現場問題的解決;確保全年數十架機的生產交付任務。
槳葉廠職工積極響應加班安排,經常利用休息日奮戰在生產一線。他們激情高漲、干勁十足,全力完成好既定的節點任務。
在國際合作廠,伴隨著S76D首架機鉚接站位的順利下架,總裝工作有序鋪開。各站位主管工藝員、調度員、一線職工并肩作戰。(陳迪波)
王洪,中國科普研究所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