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杰+吳鐸
時光荏苒,轉眼回國到蘇州大學工作已4年有余。回首4年來的經歷,感慨頗多,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感傷,但更多更難忘的是和志同道合的同事們共同奮斗的激情與成就感,以及對知遇之人的感恩。
經常會有國內外的朋友問起,為何回國?為何選擇蘇州大學?作出這個抉擇并非易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天時、地利與人和。近年來,國家對基礎科研的投入大幅度穩步增長,并且不遺余力地推進產學研合作,對高層次科研人才提供各種政策方面的優待與支持;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是一座宜居的美麗城市,而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內的蘇州大學,則是近年來國內發展勢頭最強勁的省屬高校,這些綜合條件意味著各種機遇與挑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蘇大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同事,親如兄弟姐妹,大家在陳曉東教授的帶領下,精誠合作,創立并發展蘇州大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以下簡稱“蘇大化工”,陳曉東任院長),這樣的團隊環境可遇而不可求。當然,家庭中的“人和”也至關重要,選擇是否回國,選擇哪所高校,都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和蘇大化工一起歷練成長
我們非常慶幸自己作出了人生中這一重要抉擇。過去的4年也是蘇大化工從無到有并起步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很幸運能全程參與其中,這些歷練是我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也是在國外根本不可能經歷的。我們在蘇大的“家”——化工大樓由陳曉東教授親自主持設計,大樓由內而外每個細節都經過大家的深思熟慮,在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前提下,集成了人性化且富含創造性的設計元素,從而能夠有效推動國際合作,并滿足教學、科研和辦公的多重需求。目前,化工大樓已成為蘇大獨墅湖校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蘇大化工自成立之日起,就基于是否有潛力開展國際一流科研與教學的高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優秀青年人才加盟。至今,學院已招募8位年輕學者,加盟時的平均年齡僅為31歲,均有多年海外求學與工作經歷,成員之間研究專長優勢互補,從而可以保證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
學院提出了全新的3M科研與教學發展模式:多尺度融合(Multi-scale)、多學科交叉(Multi-disciplinary)和多維度開拓(Multi-dimensional),旨在通過化學工程領域理論與技術的創新,滿足國家與社會的重大需求。除了針對典型工程類學院必備的設施與設備的正常投入之外,學院特別斥巨資搭建了用于表征化工與生物過程的實時微觀顯微設備。該設備集多種先進功能于一身,包括雙光子成像、熒光壽命成像、熒光相關光譜,以及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譜等,為國內首創。
在研究領域及方向確立方面,學院在保持并提升自身傳統優勢方向的同時,致力于開創并引領國際范圍內的新方向。前者包括基于噴霧干燥過程的顆粒技術,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國際公認的優秀成果。后者則包括生物啟發化學工程,以及化工原理在動植物體系中的應用。
在學生培養方面,學院注重營造國際化氛圍,并制定全英文教學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畢業生。學院聘請了多位海外知名學者作為講座/客座教授,建立了“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學生分會,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結盟,定期輸送學生到國外訪學,更有近30名來自歐洲、北美、澳洲等地的研究生團隊來院進行為期3-18個月的科研工作,并已發表多項合作成果。
學院的座右銘是“創造性地為社會服務”,注重產學研緊密結合,科技成果有效轉化,著眼于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并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及環境質量。目前,學院已經與包括世界500強企業的中糧、恒天然(Fonterra)、億滋國際(Mondelez International)等多家食品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了長期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由蘇大化工團隊牽頭,與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蒙牛集團合作,聯合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昆士蘭大學、Murray Goulburn(澳大利亞最大的乳品企業),以及新西蘭的恒天然和美國的億滋國際,在中澳兩國科技部共同支持下,建立了“中澳乳品未來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中心面向中澳在乳品行業技術和市場兩方面具有的顯著互補性及合作需求,尤其是針對我國在乳品生產加工技術及新產品研發方面所存在的明顯差距,雙方政府、企業、高校共同投入建設及項目研發經費折合人民幣超過3700萬元,旨在提升我國乳品行業中生產技術工藝創新水平及新型功能產品研發能力,進一步加強并完善我國乳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令人難以滿意的兩種現象
一路走來并非順風順水,我們經歷了諸多風雨,對一些難以滿意的現象拿出了暫時的解決方案,努力營造并維持健康純凈的蘇大化工小環境。這里主要提及兩種現象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相關“問題”。
首先,國內學術界仍有些許浮躁,講求高速發展、短平快、以數字論英雄的現象比較普遍。絕大多數歸國青年學者和學校的合同中都有著明確的各類數字要求:如SCI各區論文數目、影響因子總和、國家及省部級項目數目和經費總額、各層次人才項目數目,等等。此外,培養的研究生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SCI論文才允許畢業。
數字要求無疑可以對科研成果的數量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是戴著這些數字緊箍咒的青年學者是否能產出高質量的原創性成果,這一點值得商榷。這些數字又會伴隨著老師及學生的各種考評,甚至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鉤。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數學公式換算成利益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目前重研輕教的現象。
另一個和數字相關的有趣現象,是在申請一些項目或實驗室的時候,似乎所有人都默認團隊成員的數量得有所保證,往往需要將很多“戴帽子”的人拼到一起,以體現強大的競爭實力。我們非常贊同國內目前推動的大師加團隊的發展模式,它在競爭力上確實優于國外普遍的單打獨斗的PI模式,但這種模式成功的前提必須是真正的緊密合作的團隊,拼湊起來的隊伍往往最終會成為一盤散沙。
其次,學術界的誠信危機仍然嚴重。這一現象引發的結果是大多科研人員都不愿看到的——一些制度條例像“防賊”一樣對待科研人員。例如,對探索性基礎科研項目的經費預算有著非常繁多且復雜的要求,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幾位,甚至幾個燒瓶、幾副手套都要在項目開始之前成竹在胸;對科研工作主體(即研究人員)的相關勞務支出謹小慎微,有著苛刻的上限要求。這樣一來,雖然國家在“批量”產出碩士,但研究第一線的博士生數量卻相對少很多,因為其待遇根本沒法和國外博士相比,且導師能招收的博士生數量也受到嚴格限制。沒有足夠的博士生怎么辦?那就試圖引進博士后,且讓其待遇與國外持平。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單位給出的博士后待遇遠遠高于校內普通教師的水平,但絕大部分應聘者仍然會優先考慮待遇較差的教職。這種現象的合理性及其可持續性同樣值得商榷。
回國幾年來,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國家改革科研體制的決心。目前,各種政策條例正在一步一步調整完善。能親身經歷這個過程,能在其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我們深感榮幸和自豪。陳曉東教授說,保持真誠的科研態度,積極培養研究興趣,執著重視基礎教學、真正對學生負責,則是我們這些“海椒”始終要堅持和努力的。
最后,幾點體會和廣大“海椒”共勉:擁有一顆平常心;有所堅持而不隨波逐流;掌握好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以及工作中教學、科研與行政之間的平衡;享受充實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作者肖杰系江蘇省特聘教授、蘇州大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吳鐸系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副主任,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執行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