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鈞
6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我在武漢百威英博的一個會議室里遇到了5年前的采訪對象。那天舉行的是一場以“萬里長江人文行走”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啟動儀式,《WTO經濟導刊》早在2009年就寫過百威英博和水的故事,2011年我采訪了時任百威英博亞太區法律及企業事務副總裁的王仁榮先生,隨后又在百威英博發起的其他幾個公益活動上跟他有過短暫交流。
其實那次采訪結束后,除了寄雜志、短暫跟蹤過他們的動態之外,我跟百威英博及王仁榮先生本人聯系的并不多。
啟動儀式結束后按慣例就是一個面對面的問答環節。5年過去,一切還像第一次采訪時那樣:來訪者或緊張或拘謹的小心思總會得到妥帖的照顧、想要了解的重要信息(如項目介紹、目標數據等)總能在最顯眼的地方看到、哪怕簡單到逢人就會說幾遍抑或是一些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也能得到自由開放的探討與回應……
在大傳統下琢磨些小突破,在大的戰略下搞一搞微創新。對于他們來說,這種工作的狀態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每一次訪談結束后,我們只是簡單打個招呼、淡淡一笑,而后分開。這種簡單很難讓人想象到:就在幾分鐘前,他們還跟我分享過最熾熱的情感和最無私的感悟。
當記者越久,反而有時候越會困惑:記者應該與受訪者保持怎樣的關系。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快速建立起信任關系,觸及到最核心的東西,但另一方面,采訪一旦結束很多時候這種快速建立起來的信任關系也就不復存在,需要學會重新去把握這個距離:有些成了朋友、成了資源,但更多的并沒有太多交集。
在阡陌縱橫的社會里,距離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性質,而道路則是這個距離的丈量和途徑——它如此重要,以致很多時候甚至決定了置身其中的人們是否感覺幸福和滿足。
與百威英博及王仁榮先生的這次再會,讓我聯想到了當天那場“為水行走”的公益環保活動。作為啤酒釀造的根基,水對百威英博的意義自不待言,但百威英博的社會責任項目和公益項目又不癡迷于此。在發起這場為水行走的項目之前幾年,由百威英博倡議發起的其他幾個公益活動,如“愛的代駕”倡導理性飲酒就曾獲譽無數。
百威英博小心維系著與水的關系和距離,而我與百威英博的不期而遇也形成了一種聯系。在阡陌縱橫的社會里,百威英博取水道邁向可持續,而我要做的就是為了這次相遇,去寫好他們的故事,見證他們的發展。
以“萬里長江人文行走”公益行走看百威英博“水之道”,這里面包含著運營、協同和文化的內涵:
運營之道
眾所周知,水被稱為“啤酒的血液”,占據了啤酒85%-95%的成分。而在2015年發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水的可持續管理成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水對于每一個啤酒釀造商而言不僅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時也成為企業可持續運營的重要方面。
百威英博武漢工廠廠長表示“水是釀造啤酒的根基,自誕生之日起,百威英博就把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放在了企業運營中極其重要的位置,并作為我們踐行環境保護承諾的核心部分。”
據了解,早在2012年,百威英博設定了節約用水、水源保護、可持續農業、能源使用及碳排放等方面的全球五年環境目標,并攜手利益相關方不斷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
截至2015年底,百威英博已率先達成如下三大目標:實現生產每百升啤酒的耗水量降至世界領先的3.14百升,低于原定3.2百升的全球目標;實現生產每百升啤酒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18.6%,超額完成原定10%的全球目標,中國市場生產每百升啤酒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2.1%,超額完成原定15%的中國目標;全球環保冰柜的采購量年度平均達到了84.2%,超額完成原定70%的全球目標。
此外,百威英博還在中國開展了一系列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項目。近20家百威英博啤酒工廠開展了中水外送項目,將符合國家排放標準的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免費輸送給周邊的社區和政府,用于園林、農田灌溉、道路清潔等領域,以最大程度節約水資源,回饋社區。與此同時,通過SmartBarley智能大麥項目,百威英博幫助甘肅、內蒙等缺水地區的大麥種植戶提高大麥種植灌溉用水效率,提高大麥種植產量。
協同之道
擰開水龍頭就能夠出水,這在當前的中國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但據聯合國的調查顯示,在非洲,婦女們仍然會為取上一桶水走上6公里的路程。由此,百威號召全球員工體驗一次6公里取水試驗,并通過售賣圣杯(一種“啤酒杯”)來幫助非洲婦女擺脫長距離取水。
“我們號召全國員工每人都行走6公里,來一次取水體驗,這對于員工認識水資源、珍惜水資源有著非常的意義。員工通過取水的真實體驗能夠對節約意識有所提高,也能將這份經歷傳遞給更多的人。”
百威英博亞太區副總裁王仁榮說,“另外,我們通過售賣圣杯的形式,改善非洲婦女的生存環境,并承諾每賣出一個圣杯,我們將提供解決一個非洲婦女一年的取水需求,這樣能夠實際幫助她們。”
截至2016年6月5日,百威英博超過40家酒廠的4092名員工和利益相關方參與此次行走,行走總里程共計24552公里,志愿服務達到10230小時。
除了積極發動內部員工積極參與水資源管理的志愿活動,百威英博還積極攜手外部多利益相關方,發揮各方優勢,共同踐行環境保護承諾,進而實現公益項目價值最大化。
以“萬里長江人文行走”公益行走項目為例,活動行走團由著名作家劉醒龍、畫家李寧、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媒體及讀者代表等構成,計劃用兩年時間,分別前往長江上、中、下游地區行走,以散文、繪畫、影像和新聞等形式,追溯萬里長江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境況,從不同角度為公眾呈現不一樣的長江。
文化之道
萬里長江,為水行走,是水保護的知識普及之旅,也是水資源的文化體驗之旅。
作為百威英博2016年推動水資源保護公益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萬里長江人文行走”公益行走項目旨在通過行走萬里長江,從科學、人文和藝術等多角度呈現長江生態風貌,推動長江水生態系統保護,用文字、影像的力量記錄,不讓歷史留白。
“這個項目至今還是很自豪,我們組織科學家、探險者前往,最終形成調查報告上報長江委員會,如今看來是十分有價值的。隨著時間發展,長江每年都在發生變化,我們需要以更加創新的思維方式去反映長江變化。”王仁榮說,“早年,南水北調就有過《話說長江》紀錄片對其描寫,這些都是在對歷史進行記錄,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作品,不讓歷史留白。”
據了解,“萬里長江人文行走”跨度為一年,分為4個階段進行。今天啟動第一季長江中游段,6月6日至14日,行走團隊將從宜昌出發,先后采訪宜昌、沙市、岳陽和湖口四大水文站,同時進秭歸拜謁屈原故里,到汨羅憑吊屈原遺風,穿越于洞庭湖和鄱陽湖之上,登臨江南三大名樓,最后在文武赤壁和石鐘山感受蘇東坡的文采風流。
而到了今年秋天和明年春夏,行走團隊將完成余下三季,從下游回溯,致敬長江源。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季行走期都會適時推出集散文、繪畫、影像于一體的精彩報道。同時,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以生態長江、文化長江為主題,以詩歌散文等形式,書寫自己的故事和感觸參與行走活動。
應該說,無論從行程,還是傳播,“萬里長江人文行走”項目的文化氣息很厚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