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各國戰略引領和市場推動,全球物聯網應用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物聯網所帶動的新型信息化與傳統領域走向深度融合,物聯網對行業和市場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已經廣受關注。
物聯網產業的市場前景
物聯網就像一個巨大的吸盤,將整個世界納入其中。沒有人會清楚現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聯網的特質。不過,從研究機構發布的各類報告,我們能預估物聯網產業的龐大市場前景。
Gartner預測,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聯網設備或達到64億,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實現物聯網的事物數量將增長逾3倍,達到近210億。另據CB Insights統計,過去六年中,迅速發展的物聯網領域吸引了近75億美元投資,發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間,物聯網初創公司吸引的投資金額翻番,交易數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機構IDC則預計,物聯網設備及相應服務的市場容量將從2014年的6560億上升至2020年的1.7萬億美元,增長速度將隨著接入設備的增加、帶寬的增長及配套服務的成熟而加速。
麥肯錫的研究認為,基于未來10年中物聯網采用率的范圍、經濟和人口趨勢,以及技術的可能發展進程,預計在2025年物聯網的經濟影響價值可能在3.9萬億美元至11.1萬億美元之間。不過,實際影響將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術的成本,以及消費者和工作人員的接受程度。通過使用物聯網,工廠產生的潛在經濟影響最高可達3.7萬億/年。潛在影Ⅱ向第二大的將會是城市,在該環境下,物聯網應用在2025年產生的潛在影Ⅱ向價值可能高達1.7萬億美元/年。
值得關注的是,物聯網對新興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Forrester的調查顯示,事實上,在物聯網應用方面,中國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歐美同行還要領先。根據Forrester的數據,全球19%的公司已經在使用物聯網產品和服務,31%則希望這樣做。而中印兩國已經有75%的公司已經開發或計劃部署物聯網應用,另有20%對此非常感興趣。調查還表明,已經部署和計劃部署物聯網技術水平最高的行業是公共事業和電信公司、化學和石油天然氣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對物聯網技術的關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監控、供應鏈管理、庫存和倉庫管理、客戶訂單監控等幾個方面。
物聯網發展的重點領域
行業應用仍然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領域。物聯網多種技術手段,如傳感、定位、標識、跟蹤、導航等,可以實現動態、實時、無縫、全天候的監控,為行業實現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不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夠改進行業運行模式,從技術的角度引發行業管理領域的革命,促使行業領域向著公平、開放、廉潔、高效、節約的方向發展。目前,物聯網產業已滲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醫療、汽車、農業等眾多領域。
1.智慧城市
物聯網一個巨大的應用前景來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簡單來講,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們生活環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礎設施
物聯網主要應用在信息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中。如云計算平臺與銀行管理結合可以增強數據處理能力、儲存能力以及數據可靠性。利用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城市設施綜合管理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流量、水壓和水質,對漏水情況及時進行處理。以韓國為例,其供水系統管道漏水率平均為14.1%。漏水率每降低1%,一個城市一年可以節約40萬美元。僅靠此一項,韓國一個城市一年平均可以節約564萬美元。城市智能電網能夠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隨著物聯網科技的發展,全球智能電網應用開始進入發展高峰期。2013年與智能電網配套使用的智能電表安裝數量已超過7.6億只,預計到2020年智能電網預計將覆蓋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發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待發掘。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僅為26%左右,遠低于美國的70%、日本的60%,市場拓展空間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高效的政府管理,運用現代物聯網技術以及網絡通信、計算機技術等,將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進行資源整合優化,使政府服務不斷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從而實現高效精準的公共管理,為社會機構和民眾提供便捷的服務。
(3)智能交通
物聯網還能作為城市交通智能化的技術基礎,通過信息資源的自動整合與智能共享,實現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的交通運輸。近年來,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包含智能公交、電子警察、交通信號控制、卡口、交通視頻監控、出租車信息服務管理、城市客運樞紐信息化、GPS與警用系統、交通信息采集與發布和交通指揮類平臺等10個細分行業的項目數量達到4527項;市場規模達到159.9億元。但是,相比于國外智能化和動態化的交通系統,中國智能交通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數據顯示,智能交通在美國的應用率達到80%以上,2010年市場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日本1998~2015年的市場規模累計將達5250億美元。歐洲智能交通在2010年產生了1000億歐元左右的經濟效益。
(4)城市安防
近幾年,中國安防市場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0年,中國安防市場規模達到了869.8億元,較上年增長12%。目前,從中國安防電子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應用領域來看,產品主要體現在視頻監控、出入控制、社區防范、防盜報警等幾大方面。
2.智能家居
在智能家居方面,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家庭網關為核心,集安防、智能電源控制、家庭娛樂、親情關懷、遠程信息服務等于一體的物聯網應用,大大提升了家庭的舒適程度和安全節能水平。此外,物聯網、云計算的發展不僅為智能家居提供了保障,還必將大大降低消費者使用智能家居的成本。美國聯合市場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機構所做的研究顯示,全球智能家居市場的收益將從2012年的48億美元上市到2020年353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9.5%。據國際物促會(IIPA)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智能家居系統在新房市場的滲透率已經達到2.96%。國際物促會認為,中國智能家居的醞釀期仍然維持一定的時間,2016~2017年才是國內智能家居行業高速發展期的開始,2017年中國智能家居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元。
3.智慧醫療
物聯網被計劃用于醫療衛生系統中,這不僅能夠幫助醫院實時監控病人的健康,如在病人體內植入芯片,隨時監護病人各項指標,隨時給出髻示和建議,而且還可以有效管理整個醫院的運營,對醫院人員、設備、后勤供給、來往車輛和安全保障實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據統計,集成了金融支付功能的一卡通系統推廣到全國300多家三甲醫院,使大醫院接診效率提高30%以上。
近幾年中國醫院信息化發展迅猛,2014年中國醫療機構IT支出達261.2億元,為智慧醫療發展奠定一定基礎。業內認為,中國經濟必須維持在一定的增速水平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有效轉型,這就迫切需要建設四、五個10萬億級別以上的創新產業,智慧醫療將是中國另外一個10萬億元以上的巨大產業。推進中國智慧醫療發展的關鍵之舉就是建立放開型醫療經濟,中國的健康醫療產業需要不斷放開體制管制。
4.工業物聯網
物聯網連接的不僅僅是消費類設備。工廠、農場和工業現場正在利用物聯網優化生產、提高能效,一些巨大的突破正在悄然出現,這對于正力求實現工業轉型的中國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埃森哲的分析顯示,在中國當前政策和投資趨勢的助推下,未來15年,僅在制造業,物聯網就可創造1960億美元的累計GDP。以制造業為例,物聯網創造的經濟價值將從1960億美元躍升至7360億美元,增加276%。對資源產業而言,物聯網創造的經濟價值也將從480億美元增至1890億美元,比當前條件下高出近三倍。埃森哲的分析顯示,制造業在物聯網經濟效益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和資源產業。到2030年,該三大領域將占物聯網所創造累計GDP總額的60%以上。
5.農業物聯網
農業領域應用物聯網實現資源環境信息實時感知獲取、農業生產過程管理的精細化以及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安全追溯,可以應對資源緊缺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約束,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的嚴峻挑戰。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國已開始大力開展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采用二維碼和RFID標識技術,建成了重點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國家平臺和5個省級平臺,覆蓋了35個試點城市,789家乳品企業和1300家白酒企業。
物聯網產業的市場特征
1.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是以應用為先導,存在著從公共管理和服務市場,到企業,行業應用市場,再到個人家庭市場逐步發展成熟的細分市場遞進趨勢。目前,物聯網產業在中國還是處于前期的概念導入期和產業鏈逐步形成階段,沒有成熟的技術標準和完善的技術體系,整體產業處于醞釀階段。處在行業初級階段的物聯網產業需積極運用政府的力量來發展企業,把整個過程中的風險分為政府和私人機構共同承擔。隨著公共管理和服務市場應用解決方案的不斷成熟,企業集聚、技術的不斷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讓物聯網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
2.傳感器等物聯網關鍵技術將迎來高速發展期。傳感器是物聯網三大層次結構之一感知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聯網實現的基礎和前提。隨著物聯網應用的日益廣泛,傳感器這一數據主要來源的最前端設備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數據顯示,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11萬億美元,傳感器市場也將有數千億美元規模。來自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中國傳感器產業白皮書(2015)》的數據顯示,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已從20lO年的720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14年的126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5%。未來5年將保持10%~20%的增長速度。為滿足物聯網等應用的各種需求,傳感器將出現大量技術創新,如基于新原理和新機制、使用新材料、引入微納米加工工藝等,推動傳感器在實現高性能、高可靠、微型、低功耗、低成本的同時,向面向應用、智能、開放架構、系統化等方向發展。面向應用由傳感器自身屬性所決定,傳感器只有通過與應用需求的緊密結合,才能形成規模效益和提高盈利能力。
3.物聯網的價值鏈重心將從硬件到云端。再到數據分析的轉移初現。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的價值鏈表現為:通過傳感模塊采集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云端,再將數據加工處理,使其增值后出售給第三方。早期的物聯網價值反映在硬件設備上,如元器件、RF協議、功耗、成本等,隨著應用落地、數據的積累以及市場環境的成熟,2014年開始,物聯網的價值重心逐漸轉向對數據的挖掘,且其市場潛力巨大。這包括建立交互操作性和安全標準,確保數據在企業間能安全共享。同時還需要新的財務模式,支持“按次付費”以及其他以服務為基礎的解決方案。
4.商業模式的選擇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物聯網分為感知,網絡,應用三個層次,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將有多種選擇去開拓市場。這樣,在未來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商業模式變得異常關鍵。各商業模式中的運營主體應充分利用產業鏈各方的力量,盡量提升商業模式系統的集成度和動態平衡,降低各類主體參與活動的門檻;另一方面在商業模式上要更加開放,創新盈利和收入分配模式,以實現共贏。無論是物聯網產業規模的擴張還是領域的擴展,其深層次影響在于利益結構在同一行業的上下游之間以及不同行業之間的重構。這種重構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物聯網的一項應用或整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聯網最大的價值在于,其本質是一項重構各相關方利益成本結構的系統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