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兵 張作道 康弘玉
摘要 以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為例,介紹了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惠陽區實際,闡述了惠陽區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并提出了具體建設措施,為以后的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鄉村綠化美化;建設措施;廣東惠州;惠陽區
中圖分類號 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350-02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各地紛紛響應號召,2013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把鄉村綠化美化工程作為一項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來建設[1]。2015年3月,惠州市人民政府開展“美麗鄉村·綠滿家園”活動,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為突破口,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惠州市惠陽區積極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工程,2015—2016年共建設40個森林村莊。
1 惠州市惠陽區自然及經濟條件
惠州市惠陽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居東江中下游南岸,位于北緯22°45′58″~23°08′06″,東經114°13′28″~114°38′35″,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亞太經濟增長帶中心,該區東部毗鄰惠東縣,北部與惠城區接壤,南臨大亞灣,與香港隔海相望,西依深圳、東莞市。惠陽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21.1~22.2 ℃之間,年均降雨量1 699~2 100 mm,平均相對濕度78%,年平均日照時數2 020.6 h,全年無霜日345~362 d。惠陽區境內土壤分布為赤紅壤和紅壤,土層淺薄,土壤內有機質含量低。惠陽區總面積915.6 km2,現轄3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22個居委會,102個村委會,常住人口58.8萬人,戶籍總人口37.3萬人。2015年惠陽區實現生產總值380.43億元,增長13.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0.9∶67.0∶32.1。
2 鄉村綠化工程存在的問題
2.1 整體規劃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惠陽區距離惠州市中心城區約40 km,所在轄區綠化規劃設計企業較少,規劃設計企業的選擇面狹窄。另外,受制度制約,規劃設計費控制在工程直接投資的3%以內,在規劃設計上很難達到精細化。因此,在惠陽區鄉村綠化美化施工中經常遇到規劃設計不符合實際、樹種選擇單一等問題。
2.2 地域性特色不強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本土化植物難以運用,個別鎮、村干部要求種植當下流行的綠化品種,一味追求花色樹種,比如種植勒杜鵑、黃花風鈴木等時髦樹種,造成地域特色不鮮明。
2.3 綠化建設進度較慢
近幾年,政府為了預防工程建設中腐敗的發生,對工程建設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導致項目建設的程序化工作不斷增加。項目立項時,要征求各個部門(比如國土部門、環保部門、水務部門等)的意見,并在發改部門備案;在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預算編制、招標咨詢等階段需要進行搖株,確定具體實施企業;在施工前,需要進行招標選擇施工單位。所有的程序走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因而影響建設進度。
2.4 后期養護管理薄弱
由于認識不足,工程投資往往絕大部分在當年建設上,種植后的管護期僅有1年,造成建成后無人管理的局面,鄉村綠化美化效果大打折扣。
3 建設基本原則
3.1 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
在鄉村綠化美化實施中,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尊重群眾的意愿,引導群眾大力植樹護綠、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2]。
3.2 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依據原有森林資源,立足各鎮村實際,區別各鎮村的情況,在鄉村綠化過程中按照科學分類、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以喬木為主,常綠、花色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相結合,人工綠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以綠化、美化為重點,整體提升鄉村景觀形象。對古樹名木、風水樹及其原有周邊林木通過合理整治,加強養護等措施,逐步將其打造為集科研、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村莊森林公園,使鄉村綠化美化村村有亮點、鎮鎮有特色、縣縣有典型。
3.3 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的原則
開展鄉村綠化美化要以政府為主導,發揮政府有序組織的主導作用,通過建立分級負責和鄉鎮(街道)、村為責任主體的工作機制,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把綠化建設與古樹名木保護、生態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緊密聯系,做到鄉村綠化美化建設依靠群眾、建設成果全體群眾共享。
3.4 堅持以點帶面、示范推動的原則
選好鄉村綠化美化建設的示范點,加大示范點的建設力度,以示范點的建設成效推動全區鄉村綠化美化建設的深入開展。
4 主要建設內容
按照“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的要求,積極實施公園下鄉、整村推進村莊綠化工程。一是實施公園下鄉工程。加快農村生態公園建設,建成開放型生態游憩公園,重點實施“樹木花草上路進鄉入村到農家小院”,以鎮村聯動、村落連片和大村整體綠化推進為重點,實現由“單一綠化”向“景觀美化”轉變。二是整村推進村莊綠化工程。重點做好村內道路、公共場所和農戶庭院綠化,建設一處綠色景觀點,栽植一條綠化帶,營造一片風景林,通過點、線、面相結合的農村綠化美化新模式,形成路有樹、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飄香的村居生態環境,提升農村生態質量。
4.1 建設環村綠化帶
根據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補植、封育等措施,優化美化森林景觀,特別是公路沿線、鄉村道路、沿河兩側的綠化景觀帶改造,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
4.2 營造風景林
通過鄉村林相改造,在鄉村公共場所、村莊空置地、房前屋后、村旁山地、村(組)文化廣場或相對集中聯片的綠地、村鎮主要出入口等位置開展既鮮明又符合自然生態條件的整體風景林營造,突出種植鄉土樹種特色。
4.3 營造水源涵養林
在適地適樹原則指導下,按照一定建設程序與建設標準,對農村規劃用于水源涵養林建設的土地和現有水源涵養林進行營造、改造、經營和管理。水源涵養林的造林樹種應具備根量多、根域廣、林冠層郁閉度高、林內枯枝落葉豐富等特點。在營造水源涵養林時除主要樹種外,要考慮合適的伴生樹種和灌木,以形成混交復層林結構。同時,應當選擇一定比例深根性樹種,加強土壤固持能力。在立地條件差的地方,考慮以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的豆科樹種作先鋒樹種;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則要用常綠闊葉林和速生樹種作為主要造林樹種。
5 主要建設措施
村莊綠化是社會主義環境建設的需要,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必須從建設實際出發,與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相結合,制定符合本地區的建設措施。惠陽區鄉村綠化美化工程的建設措施主要有下列幾項。
5.1 總結經驗,補足短板
在規劃設計上打破地域限制,提高規劃設計費用,選擇技術水平優良的規劃設計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在時間節點上趕超年度計劃,在前一年度的下半年就開始規劃第2年度的村莊綠化,走完所有前期程序,為第2年度的春季實施贏得時間;在養護管理上延長施工管護期至2年,同時將后期管理的任務進行分解,由鎮(街)、村等單位實施連續管理。
5.2 村莊分類,突出重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大量的農田、果園、林地、旱地等漸漸被混凝土吞噬[3]。景觀效果大多大同小異,村莊風景存在景觀同質化問題。因此,將村莊分類,分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建設很有必要。在有效保護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自然山水和地表植物的基礎上,通過改造整理,重點打造空閑地塊,以達到鄉村綠化美化的目的。
5.3 廣泛宣傳,全民動員
農民是農村生活的主體成員,只有讓他們理解,讓他們滿意,才能保證鄉村綠化美化工作的順利實施和發展。惠陽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標語等開展鄉村綠化宣傳,提高農村居民植綠護綠和生態文明意識,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5.4 節約土地,注重實效
農村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土地,綠化不能以浪費土地為代價。惠陽區鄉村綠化美化工程與發展農村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利用村旁、溪邊、路側、田頭和房前屋后等非生產性用地和閑置地進行綠化美化,實現“村莊園林化、庭院花園化、道路林蔭化”的效果[4]。
6 結語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工程已成為改善鄉村居住條件,美化鄉村環境的一個重要抓手。村莊綠化不同于城市綠化,具有其特殊的基礎條件,不能延續城市綠化的模式,惠陽區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結合本區域條件,逐步探索了一條適合本地區實施和建設的道路,其建設的主要內容和措施可以進行有條件的復制,運用到新的村莊綠化美化建設上,使鄉村綠化美化建設有章可循,有例可查。
7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R].廣州:廣東省林業廳,2013.
[2] 秦晶,倪琪.對新時期村莊綠化問題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09(9):59-63.
[3] 徐文杰,徐文輝,陳琦.美麗鄉村建設下鄉村公路景觀設計模式初探[J].廣東園林,2015(2):31-34.
[4] 蘇省,劉彩紅,姜杰,等.對廣東鄉村綠化美化建設的思考[J].防護林科技,2014(8):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