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奇 沈玉秋 海鷥
摘 要: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大學生匯聚之地,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一個縮影,所以,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必然對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推動力量。以西北民族大學的長期實踐為基礎,探討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現實途徑。
關鍵詞: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現實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255-02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重要概念。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既是對中華民族共同奮斗、共同創造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歷史的經驗總結,也是對五十六個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現狀的理論回應,更是對在新時期做好民族工作、加強民族團結、凝聚中國力量的一種積極呼應,對新時期做好民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廣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2]。所以,在大學階段增強“四個認同”,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就變成了重大而迫切的現實問題。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大學生匯聚之地,不同的民族習俗、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在這里交匯、交流、交融,在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踐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優勢。西北民族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十六個民族的兩萬多名大學生,是我國多民族基本國情的一個縮影。本文就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探討在各民族大學生中構建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和實現途徑的問題。
一、關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
在黨中央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宏偉戰略任務之后,學術界很快就開始高度關注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綜觀現有的研究成果,很多學者都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意義、目標以及構建途徑進行了探討或解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丹珠昂奔的《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李德順的《關于“共有精神家園”的幾點思考》、高永久和陳紀的《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與價值核心》、韓美群和邱偉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現狀及應對》、郝亞明的《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目標》等。仔細品味學者們的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內涵的認識存在著這樣幾點共識:首先,從其歸屬看來,這個精神家園屬于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所共有,而非任何一個民族所特有。其次,從其指導思想來看,這個精神家園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再次,從其屬性來看,這個精神家園是一種先進精神文化系統,是各民族成員“心系之,情系之,命系之”的社會文化形態。最后,從其功能來看,這個精神家園是推動整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強大動力。
二、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通過擴大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1]。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大學生聚集之地,各民族大學生朝夕相處、交往頻繁,是社會主義中國和諧民族關系的窗口和縮影。因此,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不論是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是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有效途徑。大學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也是向國家和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和諧的大學校園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又對良好人際關系和校園文化的建立、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大學校園的和諧,有利于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從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培養水平和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利于加強同學們之間的團結與合作,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為將來積蓄更多的能量。而和諧的大學校園,不僅包括和諧的環境、和諧的校園文化,還包括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和諧的民族關系。不同民族的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生活習慣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的差距,從而導致在不同民族大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不同民族大學生的相互交往。而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是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靈魂。
第二,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是在大學生中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需要。“培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意識的目的,是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建構共享的歷史文化記憶和共享的現實文化形式,從中凝練出全體社會成員一體遵循的價值共識,為全體社會成員生成共有國家認同打下文化和心理基礎”[3]。民族高校在培養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加強民族團結、建立良好和諧的民族關系等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必須堅守思想陣地,發揮引領作用,自覺把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努力營造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氛圍。
第三,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的時候,第一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3年3月17日,他又對中國夢的科學內涵進行了深刻的闡釋。三年多以來,中國夢猶如一股和煦的春風持續吹拂神州大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夢的提出,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容,而且指明了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方向。隨著認識與實踐的深入,我們意識到:中國夢要實現,除了廣大人民的積極參與,還需要持久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各民族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因此,只有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中厚植民族團結的根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觀念、構建共有的精神家園,中國夢的實現才會獲得不竭的動力。
三、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現實途徑
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大學生的特點,結合大學生要求成才、渴望成功的強烈愿望,堅持以人為本,采取切實有效而又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辦法進行引導和教育。
第一,始終圍繞一個中心,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對世界范圍內多種思想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交流交鋒的新形勢、面對國內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變的新特點,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2]。目前,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加劇,我們的思想文化領域里已經顯現出了多元化趨勢,并已對大學校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只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不斷地進行教育,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才會具備現實的可能性。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北民族大學始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位置,并采取了豐富多彩的形式使之在各民族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除常規課堂教學外,形勢與政策課曾先后多次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專題教學;校團委以及各學院組織的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話劇比賽、文藝會演等各種活動,也都曾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展開。這些活動效果良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各民族大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建立兩種教育機制,即民族團結的日常教育機制和常態化的專項教育機制。民族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普通高校的一般性特點,還有自身的特殊性。長期以來,在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在各民族大學生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已經成了民族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長期的實踐中,西北民族大學逐漸建立了民族團結的日常教育機制和常態化的專項教育機制。日常教育機制主要包括專門課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教育和黨的有關民族問題的重要會議的精神宣講。常態化的專項教育機制主要是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的系列活動。西北民族大學把每年的十月定為學校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如今已有二十個年頭。在每年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學校都會舉辦專題報告會、演講、征文、圖片展、文藝會演等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并且在活動結束之后會對先進個人及組織進行表彰。這種常態化的教育機制,增強了各民族同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和諧校園的構建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的主題就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第三,牢牢把握三個重點內容,即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網絡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因此,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根本的是增強各民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就其內容而言,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網絡文化為重要補充。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要素;網絡文化是一種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實時交互性等特點,先進的網絡文化既充實了精神家園的內容,又優化了精神家園構建的載體。在構建各民族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西北民族大學既把握了教育內容的先進性,又注意到了教育手段的與時俱進,善于結合青年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和引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1).
[2]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2).
[3]沈桂萍.準確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5-0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