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燕
[摘 要]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但語文作業布置中存在著重熟練輕質量等問題,造成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與教育觀念、評價方式等都有關系。改變這種情況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多方努力。
[關鍵詞]語文作業 誤區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30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布置作業,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學得怎么樣,存在哪些問題,又可以檢測自己教得怎么樣,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作業是一面鏡子,既照亮了學生,又照亮了教師。
然而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及觀察,發現在處理作業問題上存在不少誤區。
一、作業的誤區
誤區一:作業的單一性
大多數教師都認為,作業就是教師布置幾道題,學生去完成,而最簡單有效的檢查途徑就是通過書面作業的方式,然后集中批改。在這樣一種觀點的支配下,教師的作業方式幾乎千篇一律,如抄寫生詞三遍,完成練習卷一張……這種作業方式的核心是讓學生書面表達,機械反復,單一而缺乏變化。作業的單一性集中表現為:布置方式單一,以書面表達為主;檢測方式單一,教師批改完作業本就算結束。這種簡單劃一的作業方式強調動手,不利于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的積極性,大量的無意義的重復勞動,反而容易讓學生產生苦海無邊的感覺,成為做題目的機器,從而扼殺了他們創新的沖動。
誤區二:作業的過分統一性
下面是某位教師在假期前布置給學生的語文作業:
(1)完成《過好暑假》。
(2)參觀一處名勝古跡,并寫游記一篇。
(3)進行一項社會調查,并做好調查報告。
(4)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對于這樣一份作業,初看比較合理,既督促學生不忘課業,又鼓勵學生走向社會。但仔細分析,就不難看出這樣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去游玩名勝古跡,而不考慮學生家庭的經濟情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社會調查而不考慮學生的能力差異,這樣的作業是否失去了現實的可行性?而學生為了完成這樣的作業,為了不挨教師的批評,只能這樣做:沒去游玩過的就胡編亂造;沒去搞過社會調查的,就“參考參考”,隨便在哪一本書上抄一篇交給教師應付了事。出現這種糟糕的情況,根源在于教師布置的作業過分強調統一,缺乏靈活性和變通性,非但達不到初衷,反而助長了學生不實事求是的壞風氣。
誤區三:重數量,輕效益
總體上說,盡管我們對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有了新的認識,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實際上,由于考試制度改革力度不大,中高考依然是指導各種教育的指揮棒,“一卷定終身”“分數論英雄”的狀況并沒有徹底改變,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大肆的簡單記憶機械重復,不顧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單純看做是接受知識的容器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表現在作業上,就是作業的繁冗低效。成套的習題精選,名目繁多的各種題庫,不加選擇地布置給學生做,學生簡直成了作業機器。不少教師把這一招當做屢試不爽的法寶(客觀上,這幾乎成了考核一個教師工作態度、業務水平的標尺)。某些時候,靠這種大海撈針、一網打盡似的做法,或許在中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但這是一種粗放型的作業方式,一桿畸形的標尺,與中高考“重能力”改革精神背道而馳。近年來,蘇州市中考的各門試卷明顯增加了主觀題的比例,要求學生表明自己觀點的題目越來越多,學生的觀點是自己動腦想出來的,而不是機械重復做出來的。
誤區四:重結果,輕過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句傳統諺語道出了任何事物成功的艱辛,道出了追求勝利過程的不易。有些時候過程更為精彩。為了便于敘述,先舉一例,某科目的試卷上出現了這樣一道選擇題:假如你看到幾個流里流氣的小青年在肆意踐踏公園的草坪,你該怎么辦?答案是:(1)裝作視而不見。(2)勇敢上前阻止。(3)報告老師或警察。出題者的標準答案是(3)。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或許還有其他選擇,無論是視而不見,還是采取勇敢阻止行為,都反映了學生真實思考過后的選擇。盡管視而不見的態度不可取,但在條件允許下,勇敢阻止也未嘗不可。作業重結果輕過程,還表現在批改中只看最后的結論而不仔細揣摩學生的推理過程。結論錯誤則全題皆錯,一些有創意的見解往往在不經意間被扼殺。所以從考查學生能力角度,筆者認為學生思考過程閃爍著更多的智慧火花,只要我們引導得當,讓學生思緒自由紛飛,更有利于他們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造成作業誤區的原因
1.觀念的落后與應試教育的現實是根本原因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明確了教師的三重任務。然而,我們的教育觀念陳舊甚至退化,教育目標缺失,忽視了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把學生當做知識的接受器;忽視了培養人全面發展的目標,而簡單的授之以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而把他們當做千篇一律的加工對象,大肆宣揚高分就是高能,把分數和能力簡單的等同。在這樣一種教育觀念的指引下,出現了作業中的種種問題,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應試教育圍著考試轉也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不爭事實,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則不教,也是造成作業誤區的重要原因。分數決定一切,它成了學生和教師的命根,成了教師晉級升職的重要依據,如此重要,當然會引起眾人夢寐求之。為了分數,一類題目反復要做幾十遍,也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2.對學生評價方式的單一和乏力是造成作業誤區的直接原因
據報載,美國一所著名的高校拒收了幾十名各地高考狀元,而一名成績平平的女生,因成功向一位企業家推銷餅干而被該校錄取。這件事值得我們深思,在評價學生問題上,到底該堅持怎樣的標準。我們過分看中學生的知識水平,盡管這種知識水平很可能是答題水平。似乎除了這樣,就沒有其他標準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與差,而與答題水平直接掛鉤的則是作業。
3.對學生學情分析的忽視和教師責任心的缺失是造成作業問題的客觀原因
作業的過分統一是建立在教師把學生看做是發展程度一致的統一體的基礎上的;作業的單一性則僅僅強調學生書寫能力;重數量,輕效益,重結果,輕過程,可以使教師牢牢控制學生,又能輕松判斷答案。這些都反映了教師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忽視,對教育規律的淡漠,其實質是責任心的缺失,不利于人的培養。
三、實行兩大轉變,減輕作業負擔
我們倡導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筆者認為,減輕學生負擔,關鍵在于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為此,必須實行兩大轉變。
1.教育觀念及評價方式的轉變
真正發揮教師既傳道授業,又解惑,而且育人的功能。
學校和社會莫再把分數看做是衡量教師、學生的標準,不拘一格育人才,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日的到來指日可待,生動多樣的作業成為學生的最愛也指日可待。
2.作業形式的轉變
改單一性為多樣性,既可以動筆寫,又可以用眼看,還可以動手做,用腦思,這些都可以成為作業的形式。
改統一性為自主性,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可以是書面表達,也可以是口頭表達,可以全班統一,又可以個別布置;即使是同一道題目,也要充分發掘學生潛質,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不求唯一。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