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恒 楊輝



摘要 對宛麥19進行不同行距配置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播種量條件下,小行距種植對小麥苗期的生長發育有一定優勢,拔節期以后優勢減弱,隨著行距增大,單位面積穗數及產量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以23 cm等行距種植或17 cm×25 cm寬窄行種植產量較高,行距偏小或過大時都不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造成減產。
關鍵詞 小麥;宛麥19;行距配置;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016-02
宛麥19是南陽市農業科學院培育的小麥新品種,具有生長勢強、株型緊湊、葉上舉、綜合抗性好、產量高的特點,在豫南麥區,應用面積迅速增加。本試驗依據對宛麥19高產栽培試驗的結果,在確定該品種適宜播種期內最佳播種量的基礎上,進行不同行距配置試驗,目的是探討宛麥19小麥適宜的種植行距,為該品種在推廣應用中,創建合理的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獲得小麥高產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4—2015年度在南陽市農科院潦河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土質為黃壤土,含有機質1.55%、堿解氮110.38 mg/kg、速效磷32.5 mg/kg、速效鉀164.52 mg/kg。小麥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復合肥(16-16-16)600 kg/hm2,用3%甲拌磷15 kg/hm2防治地下害蟲,小麥拔節期追尿素75 kg/hm2。
1.2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宛麥19。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6個處理,分別為17 cm等行距種植(A)、20 cm等行距種植(B)、23 cm等行距種植(C)、30 cm等行距種植(D)、17 cm×25 cm寬窄行距種植(E)、20 cm×30 cm寬窄行距種植(F)。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4 m2(8 m×3 m)。試驗于10月18日播種,播種量135 kg/hm2,人工耬播。田間管理措施按當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規程進行。
1.4 測定方法
在小麥各生育時期,采用傳統方法對群體和個體的生長發育指標進行調查。分別于越冬期、起身期、拔節期、灌漿期、成熟期選取有代表性的1 m雙行植株調查總莖數。在小麥成熟期,每小區取20株進行考種分析,小區收獲面積24 m2。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行距配置對越冬期、拔節期苗情的影響
如表1所示,不同種植方式對田間出苗沒有影響,對苗期的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相同播量的不同處理,隨著行距增大,單位行長基本苗增多,越冬前麥苗的單株分蘗、次生根條數、百株干重及總莖數均呈下降趨勢;處理E的單株分蘗、次生根條數、百株干重及總莖數高于處理F。這一結果表明,在相同播量條件下,隨著行距擴大,麥苗的個體發育受到一定抑種制,導致單位面積群體減少。
如表2所示,隨著小麥生長,田間小氣候也在發生變化,同一播量不同行距種植方式,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減弱,即處理A、B、C、E之間苗情差異不明顯,而處理D和處理F的個體和群體發育較其他處理差,說明單位行長內總莖數過大,單株營養面積相對減少,個體發育差,總莖數減少。
2.2 不同行距配置對群體動態的影響
如表3所示,不同行距配置,在小麥拔節期之前,隨著種植行距增大,單位面積群體呈下降趨勢,在小麥拔節期之后至到小麥灌漿期,隨著行距增大,單位面積群體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且以等行距23 cm種植的群體最高。17 cm×25 cm寬窄行種植的群體變化與23 cm等行距種植的群體變化一致,20 cm×30 cm寬窄行種植的群體變化與30 cm等行距種植的群體變化一致。這一結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在小麥生長前期,麥苗植株小,對空間條件的反應不敏感,而到生長中后期,空間條件對植株生長的影響較大,行距適當增大改善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單株健壯生長,分蘗成穗多,群體較大;但是當行距過大時(30 cm),小蘗退化不能彌補單株前期分蘗少對群體的影響,造成群體較小。
2.3 不同行距配置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如表4所示,在相同播種量條件下,采用不同行距種植,對小麥株高和千粒重的影響不明顯,對穗粒數、單位面積穗數及產量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p<0.05)。對產量的影響,處理E產量8 533.5 kg/hm2,居試驗首位,與處理C產量(8 451.0 kg/hm2)的差異不顯著,與其他處理的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處理F的產量6 841.5 kg/hm2顯著低于處理A和處理B的產量。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處理E和處理C表現出不孕小穗少,每穗粒數多,單位面積成穗多,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A和處理B的成穗數,顯著大于處理D和處理F的成穗數。
3 結論與討論
小麥的產量不但與遺傳有關,而且還受生態因子及栽培措施影響。多數研究證明,適當縮小行距可以形成合理的群體結構。本試驗結果表明:宛麥19小麥新品種,在最佳播種量(135 kg/hm2)條件下,通過調整種植方式,合理配置種植行距,能夠創建合理的群體結構,優化產量要素,實現小麥高產穩產。行距17 cm或20 cm等行距種植,在小麥拔節前,單株生長有一定優勢,拔節期以后優勢開始逐漸減弱。行距30 cm等行距種植,由于行內株間群體密度過大,邊際效應不能有效發揮,行內株間生長競爭激烈,小麥的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因此,行距偏小(<20 cm)或行距過大(>30 cm),都不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造成減產,等行距種植適宜的行距是23 cm。
試驗結果顯示,宛麥19在17 cm×25 cm寬窄行種植方式下,更有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群體總莖數多,干物質積累量大,穗粒數、成穗數和產量較高,這是因為寬窄行種植方式的窄行,減小行距拉大株距,使植株的營養面積均勻,而寬行有利于通風透光,改良田間小氣候,提高光合能力[3-6]。如果行距過寬也不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20 cm×30 cm寬窄行種植處理的小麥產量顯著低于其他處理。
4 參考文獻
[1] 李中恒,楊輝,王清華.不同播期播量對宛麥19群體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5(6):73-75.
[2] 朱云集,郭汝禮,郭天財,等.行距配置與密度對蘭考906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1(2):62-66.
[3] 趙虹,楊兆生.播種方式對不同類型小麥品種產量性狀和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0(2):100-105.
[4] 劉麗平,胡煥煥,李瑞奇,等.行距配置和密度對冬小麥品種河農822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8(2):125-131.
[5] 張東旭,董琦,高志強,等.不同行距配置對小麥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7(18):5379.
[6] 薛盈文,于立河,郭偉.行距與肥密配置對春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8(5):87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