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維 舒相才
摘要 分析了明光鎮中緬邊境森林火情的6個特點:時段性明顯、火源管理困難、火情監測困難、蔓延速度快、撲救難度大、撲救費用高、火災損失大。提出了5項應對措施:強化與緬甸方面的森林防火合作,建立聯防機制;加大經濟與科技的合作力度,預防森林火災的發生;建設防火通道與遮蔭型防火隔離帶相結合的林火阻隔系統;加強林火監測體系建設;加強邊境森林火災撲救能力建設。
關鍵詞 中緬邊境;森林火情;特點;應對措施;云南騰沖;明光鎮
中圖分類號 S7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181-01
火是森林生態系統的主要干擾因子[1],森林火災是在野外開放環境中以植物燃燒為特征的災害性現象[2],火災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將大片森林化為灰燼[3]。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且難于處置救助的自然災害,居于世界三大破壞森林的自然災害的首位[4]。明光鎮川長壩窄,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達54.38 km,近10多年來,由于緬甸居民習慣刀耕火種,容易引發森林火災,緬方對森林防火不夠重視,發生林火時常常不加撲救,導致境外火蔓延到國內,對境內森林資源形成嚴重的威脅。由于境外火火勢大,撲救困難,一旦越境就會造成較大的損失,近年來已成為明光森林資源的最大威脅。分析緬甸境外火情發生的特點,提出應對措施,對有效預防和撲救境外火,保護森林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基本情況
明光鎮位于騰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98°33′,北緯25°30′,國土面積698 km2,南北長54.4 km,東西寬12.8 km。西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54.38 km,有6號、正7號、中7號、副7號、8號、9號中緬界碑及5條通道通往緬甸[5]。明光鎮轄9個社區,110個自然村,170個村民小組,有傈僳、白、阿昌、景頗等少數民族。2015年末總人口40 850人,其中少數民族3 562人,占總人口的8.7%。明光為山區峽谷地帶,川長壩窄,地形以高山、中山山區為主,山脈起伏盤錯,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一致,以南北走向居多,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海拔3 568 m,最低海拔1 903 m[5]。氣候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不分明,干濕季明顯,年平均氣溫12.5 ℃,年降雨量1 800 mm,日照年均1 450 h,年均相對濕度79%[5]。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有國有林23 096.4 hm2,集體林2 5737.3 hm2,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8 761.1 hm2,森林覆蓋率74.4%。
2 境外火情發生特點
2.1 時段性明顯
與明光鎮接壤的緬甸居住民族為克欽族、欽族、撣族等,其農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后,歷來有刀耕火種、燒荒種地和圍獵燒牧場的習俗,常常將小片森林成片砍伐、曝曬后點燃,不加監管,任其自由蔓延,自然熄滅后在燒出的地上播種玉米、稗子等作物獲取生活必需的口糧。由于燒地時間一般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這一時期為干季,天干物燥,火勢蔓延極快,往往越過國境線燒到明光境內。因此,明光鎮境外火情發生的時段性十分明顯,與緬方農業生產高峰期一致,均為每年12月至次年3月。
2.2 火源管理困難
明光鎮接壤的緬方政府對森林防火工作不重視,森林防火無組織、無機構、無人員;緬方居民又一直沿襲著刀耕火種的習俗,森林防火意識差,農業生產落后,生產性用火較多,火源管理難度大。
2.3 火情監測困難
明光鎮從6號埡口到9號埡口國境線長達54.38 km,監測戰線長,而國境線上只有2個森林防火瞭望臺,沒有覆蓋國外可能發生火情的區域,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火情。
2.4 蔓延速度快
境外火情蔓延速度極快,一旦發生火情,短時間內就能燒到我國境內。例如2010年的“2·08”森林火情,從發生火情到燃燒入境僅僅只有2 h。
2.5 撲救難度大
境外火情發生后,由于受管轄條件的限制,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趕赴火場,加之受緬甸山形地貌的影響,為安全考慮,增加了救援的難度,很難在第一時間組織有效的預防和撲救。例如2009年的“2·21”森林火災,由于著火點較多,火線長達10 km,原騰沖縣人民政府組織3 000多人,歷經12 d的撲救,才將林火撲滅。
2.6 撲救費用高,火災損失大
與明光鎮接壤的緬北,林區面積大,人煙稀少,距國境線平均20 km內無人居住,發生火情后,緬方無法大規模組織人員,只有靠我方人員的支援。因是跨國撲救,不可能組織專業救援力量,只能組織民工,采取有償服務方式,因此每年的救援,小一點的森林火災都要耗資幾十萬,大一點的火災,如撲救時間長,就可能耗資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例如1999年“2·03”境外森林火災,歷時87 d,境內過火面積1 725 hm2,受害面積達776 hm2,受害林木蓄積20萬m3,出動人員13.1萬人次,耗用撲火費用980萬元。
3 應對措施
3.1 強化與緬甸方面的森林防火合作,建立聯防機制
一是協助緬甸推進森林防火法制建設,強化火源管理;二是督促緬甸地方政府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提高緬甸邊民的防火意識;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中方與緬方要共享森林防火信息,發現火情及時向對方通報;四是建立火災聯合撲救機制,當緬甸邊境發生火情時,中方撲救人員可以第一時間過境協助緬方撲救森林火災。
3.2 加大經濟與科技的合作力度,預防森林火災的發生
一是通過對緬甸邊境進行培訓和技術支撐,促進緬甸邊民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種植技術,發展地方經濟,轉變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減少生產性用火;二是協助緬甸恢復邊境地區的天然林,逐步形成生物多樣性豐富、層次結構復雜的天然林,提高邊境森林的抗火災能力。
3.3 建設防火通道與遮蔭型防火隔離帶相結合的林火阻隔系統
森林火災阻隔技術也是森林防火的主要技術之一,對于減少在森林火災中的損失有重要意義[6]。林火阻隔技術主要是建立防火隔離帶,包括全光式防火隔離帶(生土帶)、生物防火隔離帶、遮蔭型防火隔離帶。明光鎮中緬邊境地帶海拔較高、土層薄、地勢陡峭,種植樹苗難以成活,不適宜建設生物防火隔離帶。可以結合防火通道建設一定寬度的全光式防火隔離帶,在防火通道兩側各建設寬度90 m以上的遮蔭式防火隔離帶,形成有效的林火阻隔系統。在遮蔭型防火隔離帶中發展林下經濟,減少隔離帶的維護成本。
3.4 加強林火監測體系建設
一是增加瞭望臺的密度,使瞭望臺可以覆蓋邊境林火容易過境的全部地區。二是加強巡山護林隊伍建設。在明確巡山護林人員責權利的同時,要認真解決他們的待遇,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心,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三是加強與緬甸的合作,在緬方允許的情況下使用無人機等先進的監測技術擴大林火監測范圍。四是建議國家林業局在森林防火衛星監測判讀時把中緬邊境地區納入監測范圍。
3.5 加強邊境森林火災撲救能力建設
一是加大邊境防火通道建設投資和力度,爭取盡快建成環繞邊境線的防火通道,起到林火阻隔的作用,當發生火情時,能第一時間運送撲救人員到邊境,及時撲滅森林火災。二是堅持撲救專業化方向,不斷加強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既要加強專業撲火隊伍建設,又要抓好半專業撲火隊伍和義務撲火隊伍的組織管理工作。加大撲火隊員崗前培訓力度,掌握安全撲火知識和緊急避險技能,增強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三是加強通信系統建設,更新通信設備,確保林火信息及時溝通。四是配備運兵車、森林防火運水車等防火設備。五是加強與氣象部門合作,積極采取人工降雨等措施撲救森林火災。
4 參考文獻
[1] 于明,劉方策,朱曉麗,等.淺析森林火災的誘發原因及防護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5,35(18):102.
[2] 王海暉,陶駿駿,盛昌棟.森林防火隔離帶技術的變革與優勢[J].世界林業研究,2015,28(6):46-52.
[3] 黃耀林.南方森林火災發生原因與預防對策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6,23(1):161-162.
[4] 楚艷萍,姜瑤,王旭.森林火災危害及其預防措施[J].北京農業,2015(36):119-120.
[5] 明光鎮志編纂委員會.明光鎮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25-28,119-120.
[6] 李恒剛.森林防火技術和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學,2014,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