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劉甫清 吳孟銀 李新安
摘要 為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近年來,百色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積極探索種植新模式,在石漠化高寒山區研究并推廣“春烤煙+套種秋玉米”模式獲得了成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本文詳細介紹了該模式的茬季安排、栽培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 春烤煙;秋玉米;石漠化;高寒山區;廣西百色
中圖分類號 S572;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027-02
百色市位于廣西西部,云貴高原東南邊緣,境內山高谷深,石漠化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9.0%,分布在海拔400~1 950 m的地區,全市海拔在900 m以上的有18個鄉鎮,分布在德保、靖西、那坡、樂業、田林、隆林6個縣(市),耕地面積約2.33萬hm2,其中水田0.67萬hm2、旱地1.67萬hm2。年平均氣溫在14~17 ℃,由于受自然環境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長期以來,水田僅種植一季中稻,旱地僅種植一造中玉米(或烤煙)的地區,常年為一熟或兩年三熟制的耕作制度[1-3]。為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近年來,百色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積極探索種植新模式,在種植烤煙地區研究并推廣“春烤煙+套種秋玉米”模式,該模式關鍵環節包括科學安排茬季、深松整地、選擇適宜品種、適時套種、科學肥水管理、科學防治病蟲害。 該模式獲得了成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破解了高海拔、高寒山區地區農民增收的瓶頸,解決了經、糧爭地的矛盾,實現錢糧雙增目標,為貧困山區地區穩糧增收拓寬了新途徑。據測產驗收,烤煙產量1 875 kg/hm2(干),單價23元/kg,產值43 125元/hm2,扣除成本12 000元/hm2,純收益31 125元/hm2;籽粒玉米平均產6 900 kg/hm2,按2元/kg計,產值13 800元/hm2,扣除成本投入4 500元/hm2,均純收益9 300元/hm2。2項純收益40 425元/hm2,比原來僅種植春烤煙增加了一造秋玉米。該模式適宜海拔800~1 300 m的高寒山區。這些地區光溫資源欠缺,農業特點是種植一季溫光有余,兩季溫光不足。推廣技術簡單易行,農民易學易懂,推廣應用前景廣闊。現對該模式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1 科學安排茬季
春烤煙于1月中、下旬播種,3月底至4月初移栽,6月上、中旬開始采收煙葉,7月底至8月初煙葉烘烤結束;秋玉米于 7月上、中旬在煙畦兩側間挖穴點播套種玉米種子,玉米和烤煙共生20~25 d,9月中下旬玉米抽雄揚花,11月中旬成熟收獲。
2 春烤煙栽培技術要點
2.1 科學播種
春烤煙一般在1月15—25日播種,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即可播種[1-2]。
2.2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冬翻曬地,翻深20~25 cm。起畦前細耙土地,實現土塊細碎,同時拉高填低,做到煙地上虛下實,不架空[1]。
移栽前約10 d在已耙細耙平的煙地上,按行距110 cm拉線開行,畦寬、溝寬、畦高分別為70、40、15~20 cm,在壟中心線各開一條深15 cm的壟溝(成雙溝),在雙溝內條施腐熟農家肥12~15 t/hm2、磷肥225~300 kg/hm2、煙草專用復合肥(有效成分含量43%)270~300 kg/hm2,在壟廂上開穴,要求株距50 cm,在穴內施硫酸鉀75~105 kg/hm2 [4],且與土壤混勻。
2.3 適時移栽
當地日平均氣溫在12~13 ℃以上時即可移栽[1-2]。高寒山區,以3月底至4月上旬移栽為宜[1-3]。
2.4 合理密植,構建高產群體
種植1.8萬株/hm2為宜,種植規格行距110 cm,株距45~50 cm。
2.5 大田管理
2.5.1 查苗補苗,確保全苗。移栽后5~7 d內查苗,一般查苗2~3次,根據情況適時補苗,補苗時要多帶土、多淋定根水。
2.5.2 破膜引苗。移栽10~20 d后,及時破膜引苗。
2.5.3 追肥培土。破膜引苗后,煙株長到約8片葉,進行第1次追肥,用硼肥7.5~15.0 kg/hm2、硫酸鎂60~75 kg/hm2、硫酸鉀75~105 kg/hm2對水追肥。移栽后30~35 d,煙株已長到10~12片葉,進行第2次追肥,揭膜大培土,用硼肥7.5~15.0 kg/hm2、硫酸鎂60~75 kg/hm2、氯化鉀120~150 kg/hm2對水追肥。追肥后將廂溝泥全部刮上廂面進行高培土。
2.5.4 封頂留葉。根據煙株長勢、土壤肥力、特性及氣候條件,科學制定封頂的時期和煙葉數。一般提倡“見花封頂”,即在中心花開放時,連同花枝下的小葉一起打掉,對脫肥早衰的煙株也可見蕾封頂[1-2]。每株煙葉數一般留18~20片,脫肥早衰的少留2~3片,施肥多、長勢旺的煙株多留2~3片。
2.5.5 打杈。封頂后摘除了頂端優勢,腋芽從上而下陸續萌發,長成煙杈,由于每個葉片葉葉腋間有2~3個潛伏芽[1-2],打了以后還會再發,若不及時摘除,又形成了新的頂端優勢,消耗大量養料[1-3]。因此,打杈要早,在活芽長出3 cm以內摘除。人工打杈擇晴天進行,每采1次煙葉,打1次杈。
2.6 病蟲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推廣“綠色植保防控技術”和物理防治技術,選用對口農藥,科學防治赤星病、炭疽病、黑脛病、青枯病、煙蚜、斜紋夜蛾、猝倒病、煙青蟲、病毒病等病蟲害。
2.7 采收
中部葉要成熟采收。下部葉要6~7成熟采收。腰部葉生長條件好,光照充足,葉內營養物質豐富。葉色落黃呈綠黃色,主筋發白發亮,葉尖葉邊下垂,茸毛脫落即已成熟[1-2]。上部葉要充分成熟采收。當葉片落黃,葉面呈現黃色斑塊,茸毛脫落、葉片下垂,主筋小筋發白或黃白色即已成熟[1-3]。提倡頂葉3~5片葉一次性采摘或砍莖采收[4]。
3 秋玉米栽培技術要點
3.1 科學選種
要選用抗性強,優質、高產、適應性廣的品種,如正大619、正大818、迪卡007、迪卡008、桂單系列、先達系列等。
3.2 播前除草
在春烤煙烘烤到中部葉以后,用74.7%農民樂除草劑3.75~4.50 kg/hm2,或20%克無蹤或百草枯用量3.75~4.50 mL/hm2對水750~900 kg/hm2噴灑。于播前7~10 d清除煙草植株下部地面的行間雜草。多草重噴、草少輕噴或人工拔除。
3.3 適時播種
7月上中旬套種秋玉米,噴施除草劑5~7 d后,在種煙行、株之間開穴(溝),在穴(溝)內淋腐熟糞水墊底,待水肥干后播種,點播種子2~3粒/穴,再用經過堆漚腐熟的農家肥和細土蓋肥蓋種[1-2,5]。
3.4 合理密植
加大種植密度,平展型品種(如正大619、818)、半緊湊型品種的種植密度分別為5.25萬~6.00萬株/hm2、6.30萬~6.75萬株/hm2。采用雙行單株種植,大行距7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6~35 cm。
3.5 科學施肥
在株間挖穴,打洞深施,然后用細土蓋肥。施足基肥:施普鈣600 kg/hm2、氯化鉀225~300 kg/hm2、復合肥750 kg/hm2;早施攻苗肥:當玉米長至4~5葉時,施尿素60~75 kg/hm2、氯化鉀75~150 kg/hm2;重施攻苞肥:抽雄前10~15 d(即大喇叭口時)施尿素225~300 kg/hm2或碳銨750 kg/hm2。在株間打深洞,將肥料施入洞中,然后蓋土[5]。
3.6 病蟲害防治
玉米主要有大小斑病、紋枯病、玉米螟、蚜蟲等病蟲害,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推廣抗性品種、強化健身栽培、通過秸稈還田覆蓋抑制雜草等綜合技術應用。針對病蟲發生種類選準對口農藥防治[6-7]。
3.7 適時收獲
全田9/10以上植株莖葉變黃,果衣枯白,籽粒變硬(指甲不能掐下),顯現該品種籽粒色澤即可采收[1-3]。
4 參考文獻
[1] 明鳳恩.高寒石山區“春烤煙-秋玉米”免耕套種栽培技術模式初探[J].廣西農學報,2009(2):29-32.
[2] 盧海平.雙季稻作區春烤煙-晚稻拋秧輪作模式豐產栽培技術[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10):106-108.
[3] 欒春榮,鞠章綱.秋玉米生物學特性及關鍵栽培技術研究[J].玉米科學,1997(4):53-56.
[4] 張國慶.玉米主要田間管理技術[J].廣西農業科學,2011(3):10-11.
[5] 何錄秋,王長新,張延春,等.煙田免耕直播套種秋玉米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05(3):189-190.
[6] 石寶玉,唐啟尤.秋玉米免耕套種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廣西農學報,2007(1):21-24.
[7] 蔣正根,李勇星,劉昌熾.煙后秋玉米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4(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