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曼玲
摘要 稻瘟病、稻紋枯病、稻白葉枯病是安徽江南地區水稻生長期間的主要病害,氣象因子、栽培管理條件、品種抗性等是稻瘟病發生和流行的影響因素。針對水稻生育期病害,應加強發生前預防和發生期控制,明確防治重點,適時開展總體防治,選育抗耐病良種,合理施肥、科學管水,有針對性地進行化學藥劑防治。
關鍵詞 水稻;病害;發生特點;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143-01
1 水稻主要病害的發生特點
1.1 稻瘟病
其又叫稻熱病,是一種通過氣流傳播的由水稻真菌引發的病害。水稻一旦出現稻瘟病可引發大幅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因發病時期、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莖瘟和谷粒瘟,主要危害葉片、莖稈和穗部。氣象因子、栽培管理條件、品種抗性等是稻瘟病發生和流行的影響因素,溫度和濕度對稻瘟病發病影響最大,適溫高濕,特別是雨、霧、露天氣更利于稻瘟病發生,在溫度達20~30 ℃特別是24~28 ℃的條件下,若出現持續連陰雨,相對濕度達90%以上,就極易出現嚴重的稻瘟病現象。
1.2 稻紋枯病
其又叫云紋病,是由層蕈科薄膜革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通常出現在水稻分蘗至抽穗期,先是在近水面葉鞘上出現暗綠色水浸狀小斑點,后逐漸擴大為長橢圓形紋狀病斑,不斷增多的病斑互相連成一片不規則的云紋向稻株上部蔓延,當葉片發病嚴重時,可侵入水稻莖稈并延至穗部,引起葉鞘枯死,莖稈組織壞死,甚至導致水稻整株枯死[1]。早稻稻紋枯病較晚稻嚴重,當氣溫達20 ℃以上、田間濕度達90%時極易出現稻紋枯病,氣溫達28~32 ℃、連續陰雨、田間濕度在96%以上對稻紋枯病的發展和流行最有利。6—8月皖南地區正處南方季風雷雨氣候盛期,田間濕度大,常造成稻紋枯病大面積流行,2012年7月下旬水稻紋枯病田間病情數量較高,病叢率為22.2%~49.1%,病株率4.9%~21.9%,病情指數為1.0~5.1,偏高于2011年同期。
1.3 稻白葉枯病
其又稱白葉瘟、地火燒、茅草瘟等,是一種由病原菌為水稻黃單細胞菌的細菌引起的病害,細菌經水流傳播至秧田引起秧苗發病,先期出現在水稻葉尖或葉緣處,呈半透明黃色斑點,后逐漸擴大成為條斑,條斑擴展至葉片基部甚至整個葉片,并發展成為灰白色病斑,導致葉片向內卷曲。氣候條件、品種抗病性、肥水條件直接影響水稻白葉枯病發生,7—8月高溫高濕、臺風、暴雨、多露是稻白葉枯病發展流行的氣象條件,稻田長期積水、氮肥過多、水稻生長過旺、土壤酸性等條件均利于該病害發生,通常晚稻發病重于早稻,秈稻重于粳糯稻。稻白葉枯病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較大,感染稻白葉枯病后水稻可減產20%~30%,甚至50%~60%,秕谷和碎米較多,危害最重時甚至顆粒無收[2]。
2 防治措施
2.1 明確防治重點,適時開展總體防治
根據水稻不同病害發生時期及適宜的發病流行氣候條件,明確水稻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重點,因地制宜實施防治,并根據水稻生育期適時施藥預防各種病害,如水稻頸瘟病在破口前3~5 d用藥,如果用藥后出現陰雨天氣,用藥1周后可再防治1次。采用“切斷毒源、加強防病、治前控后”的技術策略適時防控病源。
2.2 選育抗耐病良種
不同水稻品種對病害抗性程度不同,長年大面積種植一種水稻品種,可使田間該病菌累積量逐漸減少,控制某一種病害的大面積發生和流行,但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其他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因此應注意品種更新和輪換種植,避免長期單一品種種植,造成病害流行。播種前要選用無病種谷進行消毒,試驗表明,采用CuSO4溶液或2%福爾馬林將種谷浸泡3 h,或用強氯精對水浸種或以惡線清作種子處理劑能降低種谷帶菌量,減輕病害發生率[3]。
2.3 合理施肥,科學管水
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要施足基肥,確保分蘗肥,促進水稻前期有效分蘗,并控制氮肥量,增施磷鉀肥,補施微肥,多施腐熟有機肥,忌水稻生長中期施過量氮肥;同時以淺水勤灌,夠苗曬田,有水抽穗,籽粒形成期保持干干濕濕現狀,增強水稻植株抗病能力,促進分蘗、壯稈,爭取大穗。
2.4 化學藥劑防治
針對病害選取防效較好的藥劑,其中在稻瘟病防治上,苗瘟和葉瘟要掌握其發病初期或田間出現急性病斑時期的用藥,及時消滅發病中心,對穗瘟要在破口抽穗和齊穗期各用藥防治1次,應用30%稻瘟靈1 500~2 250 g/hm2或20%三環唑1 125~1 500 g/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盡可能在稻紋枯病未發生時或發病初期用藥,藥劑為30%愛苗乳油300 mL/hm2、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555 g/hm2、敵力脫600 mL/hm2;大田出現稻白葉枯病,可用20%葉青雙1 500 g/hm2,或10%葉枯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防治。
3 參考文獻
[1] 楊小紅.水稻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2):40-41.
[2] 史小金,王澤松.沿江江南水稻避災豐產種植技術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8(2):176.
[3] 宋成艷,李樺,王桂玲,等.黑龍江省水稻病害調查[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1(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