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平
摘要 稻曲病是水稻生產上常見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有較大影響。該文從分布與寄主、發生癥狀、發病規律、重發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對稻曲病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為水稻種植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曲病;發生癥狀;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147-01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Rice False Smut
WANG Xiao-ping
(Qiujiang Regional Station of Guichi District in Chizhou City of Anhui Province,Chizhou Anhui 247100)
Abstract Rice false smut is one of the common fungal diseases in rice production,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This paper reviewed research status from the distribution and host,the symptoms,occurrence regularity,retransmission caus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ice growers.
Key words rice false smut;occurrence symptoms;occurrence regularity;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稻曲病又名青粉病、綠黑穗病、谷花病,又由于其發生預示著水稻豐收,在有些地方亦稱為“豐收病”“富貴病”,是水稻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由于輕度發生時對水稻產量影響不大,在農業生產上一直被作為次要病害防治。但近年來,由于水稻施肥量過大和大穗性品種的推廣種植,稻曲病發病率有逐年提升之勢,其對水稻生產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病粒本身,其孢子粉擴散后會將更多的健粒污染,使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多,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黃正興等研究表明,水稻產量及單穗千粒重隨著稻曲病粒的增多而降低,整米率降低,米質下降,商品價值降低。同時稻曲病菌本身有毒,可對人、畜、家禽等造成危害,黃世文等[1]研究表明,用稻曲病粒拌飼料喂家兔,35~84 d后,可引起死亡或內臟器官病變;用帶稻曲菌的谷糠喂豬,可導致肉豬生長緩慢,增重速度降低,對母豬的生殖性能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南岸,環境優美,生態優良,境內氣候溫暖濕潤,適宜水稻的生長,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為了確保水稻高產優質,各級農業部門及廣大種植戶應對稻曲病給予足夠重視。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對稻曲病的發生特點進行介紹。
1 分布與寄主
稻曲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水稻產區,我國是發生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南、西南、江南及東北稻區就有稻曲病發生的報道,之后隨著施肥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種植結構的不斷調整,病害發生逐年加重,目前,江蘇、遼寧、湖南等地已經出現大流行的情況[2]。
國外學者研究表明,稻曲病的寄主除水稻外,還有玉米、旱黍草、稗、茅草等都是稻曲病的寄主。在我國,魏景超等曾在2種莎草植物和1種禾本科野草上發現有與稻曲病菌相似的寄生菌,但未明確其能否侵染水稻。黎毓干等在鼠尾栗上發現幾粒類似稻曲病的病粒,其孢子與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相似,但不能萌發,因此,還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在我國稻曲病有除水稻外的其他寄主。
2 發生癥狀
稻曲病在開花后至乳熟期發生,只危害個別谷粒。病菌在穎殼內生長,初時受侵害的谷粒穎殼稍張開,露出黃綠色的小型塊狀突起,后逐漸膨大,將穎殼包裹起來,形成“稻曲”,稻曲為正常谷粒的3~5倍,近球形,有的呈耳朵狀或盤頭狀。表面平滑,黃色并有薄膜包被。隨稻曲長大,薄膜破裂,表面因厚垣孢子形成,顏色轉為黃綠或墨綠色,表面龜裂,厚垣孢子粉狀,略帶黏性,不易飛散,但可因風雨而脫落[3]。
3 發病規律
稻曲病病原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稻綠核菌屬。分生孢子座6~12 μm×4~6 μm,表面墨綠色,內層橙黃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徑2.0~2.5 μm。分生孢子單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4~5 μm。菌核從分生孢子座生出,長橢圓形,長2~20 mm,在土表萌發產生子座,橙黃色,頭部近球形,1~3 mm,有長柄,頭部外圍生子囊殼,子囊殼瓶形,子囊無色,圓筒形。厚垣孢子墨綠色,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有性態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稱稻麥角,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病菌以菌核在地面上及厚垣孢子在病粒上越冬。翌年7—8月,菌核發育產生子囊孢子,厚垣孢子萌發產生分生孢子,2種孢子均借氣流傳播,開花時侵染花器及幼穎。氣溫24~32 ℃病菌發育良好,26~28 ℃最適,低于12 ℃或高于36 ℃不能生長。田間菌核量,品種感病性,大田施肥水平,水稻抽穗期與菌核萌發孢子傳播的吻合度及雨濕系數等因子,決定稻曲病的流行程度[4-5]。
一般水稻生長后期嫩綠,破口期至楊花期多雨多霧,高溫及偏施氮肥過多,過晚發病則重,栽培遲熟大穗品種,插秧過遲、抽穗較晚的都有可能。增加感病機會,雜交稻由于開花時穎殼張開角度較大,時間也長,柱頭外露率也高,致使感病的時間長,感病率也相應增高,因此發病較常規稻重。
4 重發原因
4.1 病原菌的逐年積累
進入21世紀,稻曲病在池州地區幾乎年年可見,且呈現逐年加重的態勢,且有些年份由于病害不是很嚴重,農戶疏于預防,同時部分農戶錯誤地認為藥劑消毒種子會損傷種子,很少使用藥劑浸種的方式,導致病原菌大量積累,促使病害流行成為可能。
4.2 適宜的氣候條件
稻曲病病菌最適宜的侵染期在水稻孕穗至開花期,此期如果降雨量大,溫度在25~30 ℃則發病率高,陰天天數與病害的發生呈正相關。統計多年氣候資料及稻曲病發生程度,結果顯示,7月中旬至8月底累計日照時數減少,總降雨量大則會與稻曲病菌的適生條件高度吻合,導致稻曲病大流行。
4.3 雜交稻品種的大量推廣
近年來,池州地區著力推廣優質雜交稻品種,特別是兩系品種,這些品種中易感稻曲病的品種比例較大,且生育期比一般品種長,孕穗至開花期時間也比其他品種長,使得病原菌侵入的幾率明顯增加,這也是雜交稻比常規稻發病重的原因之一[6]。稻曲病的發生糯型品種感病重于粳型品種,粳型品種重于秈型品種,晚熟品種重于早熟品種,直立密穗品種重于一般品種,穎殼表面粗糙無茸毛的品種發病重。
4.4 管理方式粗放
隨著農村種植結構的調整,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免耕和淺旋耕成為當地水稻田主要的耕作方式,這樣的耕作方式下土壤基本上沒有進行大的翻動,病原菌大量積累。同時,水稻連作后,僅通過增加無機肥的使用量來培肥土壤,特別是氮肥施用過量、過遲,導致稻株貪青,田間通風透光性差,營造了有利于稻曲病發生的小氣候。
5 防治措施
5.1 農業防治
一是選擇抗病品種。水稻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選用經過檢疫的無菌抗病良種為防治稻曲病經濟有效的措施之一。選用多穗性品種和進行種子包衣處理,也可以減輕稻曲病的發生。二是適時移栽,合理密植。選擇抗性強的品種,適時移栽,使水稻揚花期與雨期、高濕天氣錯開。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改善田間小環境,增強通風透光能力,以降低發病率。三是合理施肥,忌過量或過遲施用氮肥,磷鉀肥配合施用,適當補充鋅肥、硅肥,促進水稻健壯生長,增加抗病力[7-8]。四是翻埋菌核,減少田間菌源,在稻曲病粒初見時,及早摘除病粒。發病較重的田塊收割后要進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清除病殘體,減少菌源。
5.2 化學防治
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適時適期防治,該病以保護為主,治療效果差。水稻破口前,噴施“九二○”22.5 g/hm2,既能縮短抽穗期,減輕病害,又能提高產量10%左右。水稻抽穗前7 d左右,是稻曲病初侵染的高峰期,因此也是化學防治的最佳時期。生產上一般可以掌握在葉枕平(劍葉葉枕與倒2葉葉枕相平),或者在葉枕平向后推2~3 d用藥。也可以在全田1/3莖蘗的劍葉全部抽出時為施藥時間,即俗稱“大打苞”時用藥,此時距水稻抽穗約7 d,過遲或過早防效均會下降。藥劑可選用43%戊唑醇300 mL/hm2,或30%戊唑·多菌靈1 050 mL/hm2,或30%苯甲·丙環唑(或12.5%氟環唑)750 mL/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均有良好防效,應注意的是一定要重點噴植株的上部,打勻打透。
6 結語
隨著氣候變暖,暖秋天氣將普遍出現,對稻曲病的發生非常有利,稻曲病不僅降低稻谷品質,而且會對人畜產生危害,應加強對其的基礎研究,減輕其發生和危害。一是加強抗病育種研究。對現有的稻種資源和品種進行鑒定、篩選,挖掘有用的抗源材料作為育種親本或直接用于生產;二是開展稻曲病生物防治研究。目前,稻曲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藥劑,但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藥劑不僅導致植物產生抗性,而且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表明,一些放線菌的發酵提取液也能抑制該菌的生長,證明開發生物制劑對稻曲病進行防治是可能的。
7 參考文獻
[1] 黃世文,余柳青.國內稻曲病的研究現狀[J].江西農業學報,2002(2):45-51.
[2] 唐春生,高家樟,曹國平.稻曲病病情分級標準的研究和應用[J].植物保護,2001(1):18-21.
[3] 唐春生,劉二明.稻曲病病情分級標準的研究和應用[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122-124.
[4] 夏寶遠,王林.我國水稻稻曲病的研究現狀[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1):33-35.
[5] 王洪凱,林福呈.稻曲病研究進展[J].浙江農業學報,2008(5):385-390.
[6] 季宏平.國內外稻曲病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2(4):34-37.
[7] 劉永鋒,陳志誼,陸凡,等.水稻稻曲病控制技術研究 [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4(3):42-45.
[8] 劉春利,李秀鈺,王倩.不同藥劑對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間防效[J].安徽農業科學,2008(24):10542-1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