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白龍


摘要 為了有效控制玉米病蟲害的發生,結合近6年的氣象資料,在玉米的生長期,對玉米病蟲害種類,以及病蟲害發生程度與氣象因素的關系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新泰市玉米上發生的主要病蟲害約有20種;溫濕度對灰飛虱、玉米蚜蟲的影響顯著,對二點委夜蛾、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病株率的影響不顯著,但總體趨勢是溫濕度越高,發病率越高。
關鍵詞 氣象因素;玉米;病蟲害;影響
中圖分類號 S1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18-02
新泰市是山東省糧、油、蔬菜、肉類、瓜果主要產區。而玉米是新泰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每年種植面積達3.33萬hm2,在當地經濟中占據著主導作用,是農民生活的主要糧食來源之一。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耕作制度的改變、大型機械異地作業、玉米品種的更換使病蟲害發生結構變化,加快了病蟲害的傳播速度,打破了病蟲害與環境之間的平衡,使得過去一些未見或偶發病蟲害在局部地區頻頻發生,按照傳統防治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從而給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提出了新的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以氣象條件和有效積溫與玉米產量的關系和玉米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的研究較多[1-9],氣象因素與病蟲害發生的關系研究較少,本文擬研究兩者關系,總結有效防治時期,降低農藥使用量,推廣綠色防控,從而有效地控制玉米重大病蟲害的發生,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在翟鎮、果都鎮、西張莊鎮、天寶、樓德等播種面積較大的玉米主產區鄉鎮,土壤、水肥情況良好,屬于一類良田。
1.2 試驗方法
根據玉米的生長期,不同氣候條件影響下記錄玉米不同生長期重大病蟲害發生的種類。總結不同氣候條件影響下對玉米重大病蟲害發生相關性,研究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
2007—2012年,在玉米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時期,每隔5 d到試驗田進行病蟲害普查,觀察記錄玉米不同生長期重大病蟲害發生的種類、發生數量和程度,最后結合近6年當地的氣象資料,分析總結出主要病蟲害與氣象因素的關系。
2 結果與分析
2.1 玉米病蟲害種類
近6年來新泰市玉米上發生的主要病蟲害約有20種,主要造成葉部病害的有大斑病、小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圓斑病、灰斑病、銹病、褐斑病、頂腐病;常見的穗部病害瘤黑粉病;全株性病害有苗枯病、莖腐病(青枯病)、紋枯病、粗縮病、常見害蟲有地老虎、玉米螟、玉米薊馬、棉鈴蟲、玉米蚜、粘蟲、玉米穗蟲等。
2.2 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與氣象因素的關系
2.2.1 灰飛虱與氣象因素的關系。將2007—2012年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不同調查時間溫濕度對灰飛虱數量的影響(圖1)。可以看出,5月下旬至6月下旬溫度對灰飛虱數量的影響不明顯,隨著相對濕度的增大灰飛虱數量增加,但是效果并不顯著,這可能與當時的小氣候和蟲源基數有關,說明除了注重溫濕度等氣象因素外,還要結合當時的小氣候和實際的蟲源基數。資料記載灰飛虱生長發育的適溫為18~25 ℃,高于30 ℃對成蟲生長不利,適宜的相對濕度在80%以上。因此,從5月下旬開始溫度是最適宜其發生的,相對濕度只有個別年份高于80%,不太利于灰飛虱的發生,此階段是控制蟲源基數的關鍵時期。
2.2.2 玉米蚜與氣象因素的關系。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份同一調查日期對玉米蚜的數量影響不同,同一年份不同調查時間、不同溫度下對其數量影響也不相同。整體來看,溫度太高或者太低對其發展都不利,但效果均不明顯,玉米的抽雄揚花期是玉米蚜發生的重要時期,要時刻關注動態,也要注意大田周圍情況的影響,如玉米地附近雜草多有利發生危害。旬平均氣溫23 ℃左右,相對濕度85%左右時最適于玉米蚜的繁殖。
2.2.3 二點委夜蛾與氣象因素的關系。二點委夜蛾是2011年在新泰市發現的新發害蟲,但目前對該市沒有造成危害,僅2011年在該市個別地塊零星發生,2012年未發現其危害。2011年對燈下二點委夜蛾的調查統計分析,結果見圖2。可以看出,溫度在30 ℃左右時二點委夜蛾數量有所增加,濕度變化對其影響不大,但是溫濕度對二點委夜蛾成蟲數量的影響不顯著。
2.2.4 玉米彎孢菌葉斑病與氣象因素的關系。從圖3可以看出,相對濕度對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病株率的影響不顯著,但是2011年和2012年該病的發生比其他年份要重,這可能與當年的整體氣候條件有關,但總體趨勢是濕度越大發病率越高。
2.2.5 玉米頂腐病與氣象因素的關系。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份不同日期在不同的溫濕度下玉米頂腐病的發病率不同,說明溫濕度對其發生有一定的影響。3年中,以2012年發病最重,一年中又以7月下旬發病最重。因此,7月下旬是防治的關鍵時期。
3 結論
灰飛虱生長發育的適溫為18~25 ℃,高于30 ℃成蟲生長不利,適宜的相對濕度在80%以上,因此,從5月下旬開始溫度是最適宜其發生的,此階段是控制蟲源基數的關鍵時期。
溫度太高或者太低對玉米蚜發展都不利,但效果均不明顯,玉米的抽雄揚花期是玉米蚜發生的重要時期,要時刻關注動態,當旬平均氣溫23 ℃左右,相對濕度85%左右時最適于玉米蚜的繁殖。
溫度在30 ℃左右時,二點委夜蛾數量有所增加,濕度變化對其影響不大。
相對濕度對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病株率的影響不顯著,但總體趨勢是濕度越大發病率越高。
4 參考文獻
[1] 李永華,高陽華,廖良兵,等.重慶地區玉米氣象產量變化及氣候影響因子簡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9(3):104-109.
[2] 劉傳兵,王黎明,杜世凱,等.南繁玉米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9(13):161-163.
[3] 曹士亮,于芳蘭,王成波,等.降水量與積溫對玉米氣象產量影響的綜合分析[J].作物雜志,2009(3):61-65.
[4] 王曉鳴.玉米病蟲害發生特點及苗期病蟲害鑒別與防治[J].作物雜志,2005(2):35-36.
[5] 王歡,叢斌,劉限,等.共生菌對兩種玉米病蟲害殺蟲抑菌活性的測定[J].玉米科學,2007,15(6):109-113.
[6] 高正良,周本國,陳洪儉.安徽省玉米病蟲害的發生現狀及防治工作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9):131-132.
[7] 石潔,王振營,何康來.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病蟲害發生趨勢與原因分析[J].植物保護,2005,31(5):63-65.
[8] 張愛武.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185.
[9] 汪麗華,楊春梅.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0(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