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珍 葉建生 韓興鵬 魏榮成 楊海春 孫龍生
摘要 主要從選放優質種苗、營造優良環境、肥水巧防青苔、其他管理技術4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蟹池春季管理技術,以期為河蟹養殖業的高效、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春季;蟹池;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6.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56-01
春季水溫逐漸回升,動植物快速生長,加上天氣變化大,日夜溫差大,一般春季精養蟹池水質清瘦、青苔滋生、蟹苗死亡率較大。要養出大蟹、獲得高產高效,就必須從春季管理抓起,摒棄原來“粗放、粗養、粗管”的做法,實行精管細作。
1 選放優質種苗
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爬行敏捷、無病無傷、附肢齊全、色澤光亮、體表鰓絲附肢無附著物的蟹種,最好本地培育,運輸時間不超過2 h,可減少長途運輸造成的損傷,同時本地培育的也比外購的成活率高。蟹種放養在2月底前完成。
為提高河蟹的活力,下塘前主要采用“藥浴”處理,殺滅體表攜帶的病原體,同時要進行“試水”處理,提高蟹種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下塘時一般選氣溫適宜的晴好天氣。根據養成蟹規格增減放養數量,一般放養密度以1.2萬~1.5萬只/hm2為宜。若養殖的蟹池面積較大,則需在塘內先用網布進行小面積圍欄,進行強化培養,脫殼數次后再放開養殖。河蟹塘中水體要保持清新,如遇春季強冷空氣的倒春寒使池面結冰或遇大雪等天氣,要加強池塘管理,同時要注意早、晚巡塘各1次,要及時破冰除雪,防止產生蟹苗凍害或缺氧致死。
2 營造優良環境
2.1 栽植水草
早期蟹種集中放養在環溝內,可以栽植伊樂藻,水草覆蓋率控制在20%~30%。早期板田上水的池塘,蟹溝內可以不種水草,或者僅植于斜坡上,水草采用多品種種植,避免單一,早期種植伊樂藻,清明前后種植水韭菜或輪葉黑藻,水草按“條式”或“井式”種植,形成幾條規則的“水道”,以方便風浪形成促進水—空氣物質交換[1-3]。池塘內種植的沉水植物區可用網片分隔攔圍,保護水草萌發。
4—5月勤割草頭,頻次保持在1~2次/月,每次分批操作,每批割草面積約控制在池塘總面積的1/4,待新草長出后,再割下一批;割草后施2~3次控草長根肥,一般在水草距離水面約30 cm使用,10~15 d施1次,連用2~3次[1-3]。
2.2 投放螺螄
于清明前放螺螄2 250~3 000 kg/hm2,清明前的螺螄一般可以繁殖1次,可通過培育餌料生物,增加其懷卵量,降低養殖成本[1-3],然后在6—8月再次投放3 000~4 500 kg/hm2。
3 肥水巧防青苔
春季蟹塘肥水是關鍵,施肥可以促進池塘里浮游植物繁殖生長,主要培育硅藻、單細胞綠藻等有益藻類,既可為青蝦、螺螄等提供餌料,又可抑制青苔。同時,肥水還可以提高水溫,提高蟹種成活率,促進河蟹早開食[4]。
由于春季水溫較低,晝夜溫差大,不易肥水,對肥料要求較高,不建議使用農家肥和無機肥,因為雞糞、豬糞等有機糞肥在低溫期不易分解,無機肥使用春末夏初會引起池塘水體發渾。建議以富含氨基酸的膏肥為主,輔以硅藻肥,于連續晴天8:00以后化水全池潑灑,新塘口或滲水較嚴重的塘口應適當增加使用量和使用次數。可以配合添加腐植酸鈉使水色變濃,利于吸收光照,提高水溫。若塘口水質過瘦,為了補充藻源,可在施肥前應加注新水;若有青苔滋生,應用殺青苔的藥物進行防治,所選藥劑要求對河蟹以及水草沒有刺激性或刺激性較小[1-3]。
4 其他管理技術
4.1 放養濾食性魚類
可在池塘中適當放養一些生活在水體中上層的濾食性魚類,如花鰱、白鰱,既不影響河蟹生長,又可攝食池中浮游生物,同時獲得適當的魚產量,增加效益[1-3]。
4.2 控制水位和換水
前期蟹池應保持較低的水位,一般0.5~0.7 m即可,以便水溫升高。以后隨著水溫上升和河蟹生長而逐漸加深,一般10~15 d加水1次,每次10~20 cm。在水位基本加滿后,應及時換水,每7~15 d換水1次,每次換10~20 cm。如遇連陰雨,要適當增加池水深度,以防水溫變化幅度過大[1-3]。
4.3 適時投餌
春節過后,如果氣溫回升較快,蟹種開食較早,根據天氣情況及時投喂飼料。及時開食有利于蟹種恢復體質、脫殼齊、成活率高。3月中、下旬,有些地區水溫可達10 ℃以上,河蟹開始攝食,其攝食量隨水溫升高而逐漸增加,投餌應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則。春季一般以精飼料(如配合飼料)為主,輔以15%~20%的粗飼料[1-3]。
5 參考文獻
[1] 吳明.蟹池春季如何管理[N].中國漁業報,2015-04-13.
[2] 侯傳寶.蟹池春季水質調節至關重要[N].中國漁業報,2009-04-06.
[3] 雷苑易.蟹池春季水質調節技術[J].農家科技,2010(3):41.
[4] 葛和輝. 春季精養蟹池管理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2(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