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瀅 胡寶貴



摘要 北京市西瓜生產主要有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企業等經營模式,用成本效益法比較4種經營模式,結果發現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3種規模經營模式的生產成本高于農戶,但是銷售價格和利潤也高于農戶,政府應加強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礎設施的建設,引導企業、合作社建立一、三產業整合機制,加強科技扶持力度,完善服務體系。
關鍵詞 西瓜;經營模式;成本效益分析法;北京
中圖分類號 S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78-03
隨著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的進一步推進,西瓜生產逐步走向規模化,在大興、順義等主產區,西瓜收入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原有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北京市西瓜生產開始出現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企業這些具有規模化的經營主體,帶動北京市西瓜產業的發展。當前較多的研究分析了一種經營模式的生產成本效益,比較評估不同經營模式的成本效益的研究很少。本文基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西甜瓜創新團隊的實地調研數據,使用成本效益法分析比較了4種主要的西瓜經營模式,并根據各種經營模式的優劣,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1 北京市西瓜生產的主要經營模式
1.1 農戶
在北京市生產西瓜的地區,農戶種植是最為常見的模式。農戶模式,就是分散的農民在自有或租借的土地上自主種植西瓜,不參加任何合作社性質的組織,種植規模參差不齊,和其他3種經營模式相比規模相對較小,且經濟實力較弱,科技水平達不到較高的層次,遇到問題時更多的是農戶之間進行交流、探討技術,或者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治療,沒有足夠資金去咨詢專業的技術人員。本文采用的農戶生產經營數據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西甜瓜創新團隊在大興、順義、延慶3個區縣的821個種植戶生產經營情況為依據。
1.2 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家庭農場一般家里有青壯年勞動力,素質較高,既有家庭經營優勢,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活動空間大、周期長、過程難監管等問題,也具備規模經營的優勢,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都較明顯[2]。
以北京市延慶區西瓜種植的典型示范大戶齊文彤為例。齊文彤和其子女4人在延慶區八達嶺鎮小浮坨村租借生產隊170個大棚,種植面積8.17 hm2。除了自家人種植西瓜外,每年3—10月會雇傭長工,期間農活繁重時會視情況雇傭短工。齊文彤和其子女雖各自經營,但是在生產過程中會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種、肥、藥都有長期穩定的供貨商。在銷售時,會統一租賃批發市場攤位,大部分以“禮品箱”的形式銷售,銷售渠道和對象比較穩定,大部分由長期客戶采購。同時,齊文彤的西瓜品牌“八達嶺”,在當地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沒有進行工商注冊。
1.3 合作社
合作社就是將一些農戶集中起來,形成一個為社員統一購買農資和銷售的組織。從整體看,北京市西瓜產業的農民合作社規模偏小,競爭力較弱,比較松散,主要為社員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信息和服務,并不具備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的能力[3];很多合作社還存在財務管理不規范,經營決策不民主等問題[2]。
以北京龐安路西瓜專業合作社為例。龐安路西瓜專業合作社以世同瓜園為依托,于2007年10月成立,園區種植面積6.73 hm2,有106個大棚、2個溫室、1個連棟溫室,以生產優質西瓜為特色,走精品、優質西瓜道路,帶動周邊約300戶瓜農共同發展。但是由于種植西瓜的農戶較多,西瓜品種多、雜、亂,生產過程中采用的種植方法、栽培方式、施肥施藥標準等不統一,因此種植出的西瓜品種質量不均等,導致合作社無法大規模進行收購并出售,嚴重影響精品西瓜的發展。
1.4 企業
企業由于資金實力相對較強,已成為社會投資現代農業的主體,總體上對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組織化起到積極作用[2]。西瓜產業相關企業一般都擁有自己的生產方式(西瓜品種及瓜苗培育),專門的技術服務隊伍,進行西瓜收購和銷售。
以北京老宋瓜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例。老宋瓜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老宋瓜園為依托,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科技試驗示范、生產銷售、旅游觀光、休閑采摘、新技術推廣應用及培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4]。園區種植面積3.3 hm2,建有標準化溫室、大棚35個,全年都可以進行農業科技普及、示范、生產。公司積極帶動周邊500多戶農民共同致富,土地收益面積達到3 333.3 hm2,增收1.5萬元/hm2。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下,依托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單位,以及嚴格的質量管理,贏得了良好的市場信譽,經濟效益一直穩步增長,2014年收益900萬元,2015年達到1 400萬元。
2 經營模式成本效益分析
運用成本效益法對4種經營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各種經營模式的優劣勢。2015年4種經營模式的成本收益情況如表1所示。
2.1 成本比較
在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優化對生產人員、農資、技術等成本的控制以及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有助于產量和利潤的提高。
從勞動力投入來看,企業的雇工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高達56%;其次是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農戶最低,只有13%,因為農戶生產基本以家庭自有勞動力為主,在農忙季節會有一部分農戶進行季節性雇工,但比例不高;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勞動力投入以季節性雇工為主,常年雇工為輔;企業以常年雇工為主,各個生產部門和管理部門都有專門的人員,一方面企業對員工素質和能力高度重視,注重對員工的培訓,經常聘請相關專家來企業對員工進行授課,另一方面企業和科研機構、推廣機構聯系密切,常請專家來公司一起探討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因此人工費用占據成本費用的絕大部分,說明科學技術的投入能夠提高利潤。
從直接生產成本來看,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戶的物質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分別是6%、55%、60%、79%(圖1),物質費用占比高的反而凈利潤低,因此可以看出,投入的物質越多不一定能得到越高的效益,在西瓜生產過程中更需要的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注重科學配置肥料、農藥、工具等要素,防止過量的資源投入對西瓜單產造成負作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農戶是小規模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不僅增加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還會影響生產效率,不利于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無法降低生產成本。隨著西瓜生產向規模化和機械化發展,必須全面提高機械作業水平,來提高生產水平。
從期間費用來看,企業的期間費用占總成本的38%,遠高于其他3種經營模式。銷售費用和維護費用是期間費用的主要部分,企業在西瓜生產過程中的服務維護支出、產品宣傳、銷售費用高于直接物質投入,說明在一定的產出水平下,生產經營者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對產品采取精細加工,精包裝等措施,充分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求;擴大西瓜產銷網絡的規模,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在開拓市場的同時強化對西瓜的品牌管理,不斷提升自己產品的競爭力。
2.2 收益比較
從不同經營模式的收益情況來看,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的凈利潤均高于農戶,其中企業的凈利潤最高,為2 801 700元/hm2,其次是家庭農場48 162.75元/hm2,合作社23 671.35元/hm2,農戶只有16 501.05元/hm2。
從西瓜的售價(圖2)也可以看出,規模經營的西瓜單價都遠高于農戶,尤其是企業的單價賣到8元/kg,這和規模經營主體的固定銷售渠道、銷售對象以及營銷手段是分不開的,因此應該鼓勵農戶集約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
不同經營模式的收益不同主要是因為投入的成本不同,高度規模化生產,對瓜苗到肥料、農膜、材料等農資的要求會更高,再加上對先進生產技術的運用,因此收益水平比農戶高。而農戶由于經濟實力較弱,投入成本低,造成收益也較低,這也充分體現了規模化生產和技術集約、勞動生產率高的特征。
比較3個規模經營主體的收益情況(圖3),企業的種植規模最低,只有3.33 hm2,但成本利潤率最高,為2;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種植規模均高于企業,但成本利潤率只有不到0.4的水平。說明不是種植規模越大,利潤率就越高,只有在保證規模化經營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組織化效率才能提高經濟效益。
2.3 規模經營模式成本效益比較
比較幾個規模生產經營主體,西瓜生產經濟效益最好的不是生產規模最大的家庭農場,而是適度生產規模的企業,說明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一方面適度規模經營是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關鍵,另一方面規模經營的組織效率決定了整個生產經營的效率。究其原因,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組織化程度相對較高,各個崗位分工明確,生產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各司其職,共同協作,大幅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合作社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太松散,沒有崗位分工,僅有社員之間相互交流,資源配置以及成本控制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企業的生產經營體系比較完善,配備了相關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從而能夠保證科學的肥料配比、科學的種植技術、完善的防病蟲害體系等,而其他經營模式科技含量相對較低,抗風險能力較低。三是在銷售方面,企業有穩定的客源,有完善的銷售體系,還在不斷擴大銷售市場,能夠大幅度提高利潤率,盡管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有一部分固定的銷售對象,但是仍有大部分的銷售受市場需求波動影響大,因而利潤率沒有企業高。
2.4 結論
2.4.1 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規模化程度顯著高于農戶。3種規模經營模式的規模化程度都高于農戶,均重視全產業鏈經營,企業組織形式尤為突出。
2.4.2 規模經營模式均重視銷售體系的建設。規模經營模式除了重視對產前體系的建設外,還注重對銷售體系的建設,在不斷拓寬銷售渠道的同時,還參與互聯網銷售,不僅大幅增加銷售量,還提高了銷售價格,并且明顯高于農戶。
2.4.3 規模經營模式均重視科技投入。規模經營模式與科研機構、推廣機構聯系密切,共同開發新品種、研究新技術,并且積極配合政府農業服務部門進行技術的試驗、示范及推廣。
2.4.4 規模經營模式的成本和利潤均高于農戶。比較4種經營模式的生產總成本,雖然規模經營模式的成本高于農戶,但利潤也明顯高于農戶。說明只有合理使用農資,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提高利潤水平。
2.4.5 規模經營對農戶的帶動作用不一。從3種規模經營模式對農戶的帶動作用來看,企業帶動周邊及遠郊區縣農戶達到500戶,對農戶的帶動作用最大,其次是合作社,帶動農戶300戶,家庭農場帶動作用最弱,只涉及到當地村民。
3 進一步發展西瓜產業的對策建議
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推動了整個西瓜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但在生產經營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1 加強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深入了解規模經營主體對基礎設施的實際需求,加強可行性分析,加強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以財政為主導、多元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體系。
3.2 引導企業、合作社建立第一、三產業整合機制
政府應推進企業、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業融合發展,如觀光采摘的宣傳與推廣工作,使西瓜生產、銷售、休閑和服務業有機整合在一起,使得第一、三產業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西瓜產業鏈延伸、產品附加值提升、生產經營者收入提高。
3.3 加強科技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應加大對西瓜產業研究機構及其科研項目的財政投入力度;二是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西瓜生產戶建立廣泛的合作和聯系,使研究工作更加符合實際生產,更加有針對性;三是不斷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使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及時、有效地傳播給生產者[5-13]。
3.4 建立互聯+西瓜政策補償機制
為促進西瓜銷售體系的建設,政府應統籌利用現有財政專項資金,整合各類資源,推進互聯網+西瓜政策補償機制。通過資金補償、實物補償、項目補償、技術補償等方式,加大對互聯網+的財政支持。
3.5 建立完善服務體系
政府應加強產品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產前服務體系的建設,同時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完善良種、化肥和農藥等農用物資供應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西瓜的生產水平,確保產量穩定增產[14]。
4 參考文獻
[1] 孫中華.積極引導和扶持家庭農場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3(9):6-10.
[2] 錢克明,彭廷軍.關于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調研報告[J].農業經濟問題,2013(6):4-7.
[3] 趙亮,趙俊曄,張峭.北京市西瓜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瓜菜,2014(5):78-80.
[4] 趙玉良,宋寶森.西瓜名頭大:用產業、科技和文化鑄就的品牌[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1(32):44-46.
[5] 朱冬梅.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與思考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4(8):110.
[6] 湯瀅,胡寶貴.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24):281-283,286.
[7] 谷莘,劉樹.北京市西瓜生產經營狀況及其特征:基于大興區62個村的調查分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3(2):53-58.
[8] 郭潔,胡寶貴.北京市西瓜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報告:以世同瓜園為例[J].北京農業,2016(1):171-172.
[9] 錢貴霞,李寧輝.不同糧食生產經營規模農戶效益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5(4):60-63.
[10] 白文軍.北京農業由傳統型轉向都市型的發展軌跡:以北京龐各莊西瓜的品牌化發展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4(6):221-222.
[11] 徐茂.北京農民種植西瓜選擇行為研究[D].北京:北京農學院,2015.
[12] 李岳云,藍海濤,方曉軍.不同經營規模農戶經營行為的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1999(4):41-47.
[13] 曾劍波,老宋瓜苑.西瓜的藝術[J].北京農業,2013(16):19-20.
[14] 張書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調查與思考[J].北京市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