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濤
摘要 介紹了馬鈴薯主糧戰略的重要意義,分析馬鈴薯主糧化存在的問題及障礙,提出開拓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思路,以期促進馬鈴薯主糧化實施。
關鍵詞 馬鈴薯主糧化;糧食安全;農業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02-02
Strategic Analysis of Potato Staple Food
NIE Tao
(School of Economic and Trade,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Potato staple food strategy,and 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potato staple food.At last,it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so a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tato staple food.
Key words the staple food of potato;food safet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我國將推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馬鈴薯或將成為主糧”這一消息一出,迅速成為大眾談論的話題。在我國,馬鈴薯的定位一向被認為是屬于蔬菜鮮食類,而今后,馬鈴薯將成為小麥、玉米、稻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預計在2020年,主糧消費中就會有50%以上為馬鈴薯。對馬鈴薯定位的轉變,有助于確保糧食安全、減少資源消耗壓力、改善居民膳食營養結構。
1 我國啟動馬鈴薯戰略的重要性
傳統飲食中,我國通常把馬鈴薯作為蔬菜鮮食,但是從營養組成上來看,它則與小麥、大米更為相近,與蔬菜則相去甚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于飽食,而更加注重健康、營養、美味。更多的糧食作為飼料生產肉、蛋、奶,滿足了消費者對飲食的追求,同時也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量,在人口不斷增長的環境下,需要更多的糧食,糧食安全成為一個全球社會問題。
1.1 營養價值高適應性強,主糧化潛力大
馬鈴薯種植在我國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呈堿性的食品,更有利于人體健康,其中鉀、鎂含量都要高于精白面、米粉。馬鈴薯中包含豐富的賴氨酸,而蛋白質含量只有2%,但蛋白質質量較高。食用馬鈴薯能夠讓人體獲取足夠的氨基酸,有利于人體健康。馬鈴薯中包含了大量的VC,V■、V■、鎂和磷含量比蘋果高很多,馬鈴薯中的膳食纖維對腸胃的黏膜沒有刺激性,有助于人們控制體重、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
與小麥和玉米相比,馬鈴薯的種植范圍可以更廣,它的適應能力更強,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植,馬鈴薯具有耐干旱、耐鹽堿等特性,而且受季節限制較小,在冬季、春季、秋季都可以種植。相比其他主糧作物,馬鈴薯所需水肥農藥的量低。對比馬鈴薯、小麥、水稻的最低蒸騰系數(需水量),馬鈴薯最低蒸騰系數為350,小麥為450,水稻為500。種植馬鈴薯具有節約水資源、占地少、省農藥的特點,馬鈴薯相比于小麥、玉米更加易于儲存,馬鈴薯全粉能夠儲存15~20年。
1.2 馬鈴薯主糧化為糧食安全添磚加瓦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在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有句話說“可以負責任地講,我們糧食連年增產,供給是充足的,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糧食安全問題是有保障的,近年來中央持續推出惠農政策,不斷增加了農民的種糧的熱情,糧食總產量更是連續增加。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 071億kg,比2013年增長了51.5億kg,增幅為0.9%,而此時提出馬鈴薯主糧化一方面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拓道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受耕地面積限制,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增產潛力和空間越來越小。因此,糧食持續增產的好形勢下,并不能完全對糧食安全問題放松警惕,而是應該居安思危,越是在好的形勢下,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考慮,在糧食總量增長的大好時機,運用科學的戰略部署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糧食絕對安全,糧食生產就必須要求保障耕地面積和產量的穩定,而為了糧食安全,我們需要消耗更多的淡水、化肥、耕地等資源,將馬鈴薯作為我國第四大主糧,就為我國糧食安全多了一道保障。
2 馬鈴薯主糧化存在的問題
2.1 馬鈴薯育種研發體系有待形成
讓馬鈴薯成為主糧,不管是成為餐桌上的主食,還是成為糧倉里的儲備糧、戰備糧,這都需要將馬鈴薯加工成為全粉。我國培育的新品種中僅有5~8個能夠全粉加工,生產中種植的大多是鮮薯類型,很難適應生產和主糧化加工需要。影響全粉加工質量的因素很多,包括薯塊中干物質含量,以及芽眼深淺、還原糖含量以及龍葵素含量、多酚氧化酶含量等等。龍葵素含量高則去除毒素就很費力。馬鈴薯中干物質多則會增加出粉量。馬鈴薯全粉加工的品種,還需比較有益物質、營養品質等指標,例如維生素含量、胡蘿卜素含量等。
我國馬鈴薯產業,長期采用傳統種植方式,目前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533.3萬hm2,其中466.7萬hm2處于低產狀態,還存在很大的產能潛力。優質脫毒薯推廣率比較低,應用于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目前優質種薯的覆蓋率為35%左右,而使用脫毒種薯生產上才能保持較高的產量。薯類生產體系缺乏,對種薯生產的基地建設以及技術開發投入較少,導致種薯生產能力不足。影響馬鈴薯生產的重要因素是病蟲害,晚疫病在馬鈴薯主產區東北和西南地區發生,對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帶來了障礙。因此,對馬鈴薯抗病蟲害研究以及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
2.2 價格因素成馬鈴薯主糧化的障礙
據統計,我國近些年馬鈴薯種植面積保持在533.3萬hm2左右,主要產地為東北、西南、西北等地區。2013年全球馬鈴薯總產量為3.68億t,我國馬鈴薯產量達到8 892.5萬t,占到全球產量的24.2%,但是由于農民的盲目種植,致使馬鈴薯價格波動較大,再加上農民沒有良好的儲存馬鈴薯的環境,馬鈴薯收獲后即出售,不利于馬鈴薯產量的穩定,不利于馬鈴薯主糧化的進程。
馬鈴薯全粉價格偏高,與傳統主糧相比,市場競爭力不高。馬鈴薯全粉相對于普通面粉價格高了3倍多。相對于小麥、玉米等全粉加工,馬鈴薯全粉加工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現階段我國馬鈴薯加工全粉的企業寥寥無幾,加工水平較低、加工設備依賴進口、加工企業投入較多。因此,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推行,將會拉動全粉加工的技術設備研發,促進全粉加工規模化生產。
2.3 馬鈴薯主糧化對化肥提出新需求
我國東北、西南地區,馬鈴薯種植的面積和水平日益提高,馬鈴薯主糧化政策出臺,全國范圍內馬鈴薯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對于華北等地區,除了大范圍種植傳統的小麥、玉米、水稻之外,也會種植一定面積的馬鈴薯作物,種植結構會有一定的調整,給復合肥產品帶來了銷售機遇和新的消費需求。由于我國近些年過度使用化肥,降低了土壤的自我解毒能力,土壤酸化以及土壤板結等問題嚴重,易澇易旱,降低了益生菌的存活環境,影響了馬鈴薯的生長,而馬鈴薯生長需要土壤排水透氣性好,目前部分區域采用含有硝酸鉀和硝酸鈣鎂鉀的肥料,補充馬鈴薯對于鈣和鎂的需求,有利于馬鈴薯的品質提升和高產。
3 開拓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思路
3.1 認識
薯類加入主糧行列,能夠充分開發耕地潛力,有利于減少農業用水量。因地制宜地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同時堅定不移地堅守1.2億hm2耕地面積,在不影響三大主糧的前提下,將馬鈴薯種植面積由533.3萬hm2左右擴大到1.2億hm2。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的同時,糧食需求也呈上升趨勢,這時提出馬鈴薯主糧化開發,從改變資源高消耗的糧食增長方式尋找新道路、新突破,在農業結構中尋求新途徑,在糧食生產能力角度,開發新思路、新方法。馬鈴薯主糧化既是國家戰略、政府戰略,它更是一種經濟策略,具體是在市場經濟下實施的戰略,必須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利用政策導向,發展馬鈴薯主糧化。馬鈴薯主糧化是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雖然我國近幾年糧食產量持續穩定上升,但是傳統糧食產能面臨著天花板限制,增產的潛力已經不大,同時面臨著耕地土壤退化和污染的不利因素,對于糧食安全具有很大的隱患,因此,促使我們追求高產、增產,為糧食發展開拓新模式提供了新要求,提倡健康、綠色、有機食品消費理念,倡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馬鈴薯主糧化有助于緩解糧食安全問題壓力。
3.2 生產
通過積極發展馬鈴薯產業,使馬鈴薯種植面積、種植產量、品質,以及主糧加工方面有新的突破,在消費市場比重有較大的提高,逐步實現馬鈴薯加工生產的專用化,生產的區域化,形成馬鈴薯與其他三大主糧協調發展的新形勢。一是明確馬鈴薯產量要求,統籌規劃馬鈴薯種植面積。二是明確種植品種、種植區域。劃分馬鈴薯生產產業區,通過開發新品種、新技術,實現規模化馬鈴薯種植。三是提高科研能力。根據種植實際條件,培育具有良好適應能力的品種,提高馬鈴薯抗病蟲害能力,穩定產量,提高品質。大力推進機械化生產,傳統馬鈴薯種植依靠人力和畜力,勞動效率低,而采用機械化作業,能夠降低損失2%~3%,能夠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節約人力,有利于馬鈴薯商品率的提高,減少由于收獲過程的損耗與浪費。
3.3 流通
目前,我國的馬鈴薯收購一般以馬鈴薯加工企業和中間商為主,農民零售為輔,經常出現馬鈴薯滯銷,以及價格波動大的現象。農民生產消息不暢,信息不對稱,極大影響了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政府需要更多的采取財政政策鼓勵加工企業、中間商積極開展馬鈴薯收儲,帶動市場生產積極性。加強馬鈴薯收儲體系建立,與其他主糧相比,馬鈴薯全粉的儲藏時間更久,大概能儲藏15年左右,很多國家將馬鈴薯全粉作為國家戰略儲備作物糧。收儲體系的建立需要財政的支持,在馬鈴薯主要生產帶建立嚴格的標準收儲倉庫,提高收儲能力,加強收儲管理。
3.4 加工
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就是將馬鈴薯加工成消費者認可的面食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從大眾傳統觀念中的鮮蔬副食消費,轉變為主食消費。要求有更多的馬鈴薯加工制品,轉變大眾營養消費結構,明確馬鈴薯定位,提高馬鈴薯地位,使其成為我國繼小麥、玉米、水稻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擴大馬鈴薯的加工扶持力度,實現馬鈴薯加工的規模化生產,提高馬鈴薯加工業的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馬鈴薯全粉的價格,培養人民對馬鈴薯產品的興趣。發展馬鈴薯產業鏈,提高馬鈴薯加工制品的附加值,目前我國馬鈴薯加工企業效益較低,產品的附加值低,可以將鮮薯經過加工,利于貯存和運輸的成品,提高抗風險能力。
4 參考文獻
[1] 谷悅.馬鈴薯主糧化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重要一步[J].中國食品,2015(3):36-39.
[2] 王小萱.中國大力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N].中國食品報,2015-08-05.
[3] 國語攝,國彪.別拿土豆不當干糧:農業部公開解答關于馬鈴薯主糧化問題[J].綠色中國,2015(4):42-45.
[4] 鄭勵志.馬鈴薯要進主糧流通加工需跟上:為“土豆翻身當主糧”建言獻策[J].黑龍江糧食,2015(2):17-18.
[5] 邢冬蕾.農民另眼“看”土豆[J].新農業,2015(4):17-18.
[6] 土豆變主糧品種須先行[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5(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