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 胡煥平
摘要 休閑觀光果業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生態旅游產品,是將果園作為觀光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一種綠色產業,具有生態、綠色、休閑的特點,是集觀光旅游、景觀園林、果樹園藝等集于一體,是城市居民節假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賞花品果、采摘游樂、體驗農村生活、享受田園風光的所在,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青睞。本文通過對濱州市城郊休閑觀光果業的調查,了解了休閑觀光果業的發展現狀及成效,指出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對策,為休閑觀光果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指導思路。
關鍵詞 休閑觀光;果業;山東濱州
中圖分類號 F592.7;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16-02
濱州作為市轄區,發展休閑觀光果業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青睞于綠色生態觀光,休閑果業觀光也隨之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休閑觀光果業主要通過走進果園的方式,讓市民感受到果樹季節生長的發展變化,做到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并通過多種休閑附加產品來豐富休閑觀光旅游,讓果園經濟、生態文化與觀光旅游相結合,充分體現出果業發展的生態、休閑、科普、經濟等功能,從而推動休閑觀光果業的產業多元化發展模式。
1 濱州市城郊型休閑觀光果業發展現狀及成效
作為濱州市轄區的休閑觀光果業,主要是依托地方果業特色、黃河水系觀光帶、景區景點、設施栽培、綜合農業區進行建設而形成了不同的觀光體驗或休閑度假發展類型。當前濱州市轄區的休閑觀光果業主要點達到16處,果樹品種主要有冬棗、黃金梨、火龍果、無花果、葡萄、蘋果、山楂、杏等15個品種。由于各果業觀光園發展特色不一,規模及發展程度不一,經營效益也有較大差別。
1.1 地方果業特色型
濱州的果業特色是冬棗,冬棗由于皮薄脆甜,深受市民的歡迎。雁來紅冬棗采摘園是濱州市轄區比較大的自采摘園,該園建立于2003年,園區規模6.67 hm2,當前冬棗已進入盛果期,每年吸引著淄博、濟南、濰坊、廊坊、天津等省內外的游客20余萬人,為棗農創造經濟效益200余萬元。
1.2 黃河水系果業觀光型
黃河是母親河,濱州一直致力于發展沿黃特色經濟帶,其中突出的是梁才張王上梨下莓園,建立于2004年,規模24 hm2,“上梨下莓”立體式休閑觀光果已初具規模。春天在這里觀賞梨花,夏季采摘草莓,秋季采摘黃金梨,平日里感受黃河母親河風光,吃住漁家樂。每年吸引博興、沾化等市內游客5萬余人,創造經濟效益50余萬元。
1.3 景區景點果業觀光型
依托景區景點進行建設,果園建在景區內外,市民在果園游玩的同時,還可以在景區游玩,或吃住在農家樂,三河湖“百果園”就是其中代表。三河湖“百果園”依托三河湖省級濕地公園建設,該園建立于2009年秋冬,園區栽植不同月份成熟的桃、蘋果、梨、山楂、柿子、石榴、棗、葡萄等果樹,使之成為春天看花、夏天賞葉、秋天摘果、冬天踏雪的田園情趣體驗區。每年主要吸引博興、東營、天津等省市內游客8余萬人,創造經濟效益1 000余萬元。
1.4 設施栽培特色果業型
這種模式主要是適合本地的經濟效益高的特色水果進行設施栽培,供游客進行自由采摘,比較有特色的是濱州天寶農業園無花果采摘和騰達農莊火龍果采摘。濱州天寶農業園無花果采摘基地有3.3 hm2設施栽培無花果,該園建立于2012年底,引進美國無花果鮮食品種波姬紅為主,其他如布蘭瑞克、金傲芬、新疆早黃等5個品種為輔的無花果品種。騰達農莊火龍果采摘基地建立于2009年3月,采用先進的設施栽培方式使火龍果實現“南果北移”,讓北方人在家門就能看到火龍果、品嘗到火龍果。到該設施栽培果園游玩的主要是家長帶孩子觀看果實,體驗感受采摘的快樂,每年吸引主要是市區等游客5余萬人,創造經濟效益500余萬元。
1.5 綜合農業區特色果業型
依托農業產業園進行建設,果業種植僅為其中的一部分,比較有特色的是濱州萬綠農業園區。濱州萬綠農業園是一家以綠色果蔬種植為主的旅游休閑園,并栽植了蘋果、葡萄等果樹,在進行農業采摘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果樹采摘,采摘內容非常豐富。每年吸引主市民帶孩子進行綜合體驗,人數1萬余人,創造經濟效益100余萬元。
2 存在的問題
2.1 經營時間比較單一
由于果樹生產的季節性與管理限制性,比如夏季的用藥管理期,游客就不能隨意進入果園,單一的果業休閑觀光最佳時間僅為春季的看花期和秋季的賞果品果期,從而導致游客數量的季節性變化較大。
2.2 組織管理方式比較粗放
果品生產基本上是以單戶經營為主體,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存在著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不科學等問題,致使果園園容園貌外觀不整齊、果樹品種混雜,加之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原來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的農民,管理接待水平差[1]。
2.3 果品品牌包裝宣傳不夠
果品觀光缺少品牌包裝,缺少地域特色,未形成品牌合力與影響力,加之宣傳不到位,僅為當地及周邊區域知曉,也就是近郊生態觀光采摘,難以實現外地團隊的觀光采摘,宣傳廣度與深度還需進一步提升拓寬。
2.4 與果業文化有機結合不夠
一些觀光果園“農““果”味不強,果業科技文化氣息不濃,無法讓人體驗到果品文化,無法讓人感受到科技給果樹帶來的效應,多數果園只是簡單的采摘活動,沒有果樹栽培、果品文化長廊,削弱了對城市消費者的吸引力[2]。
3 發展原則
3.1 生態性原則
發展休閑觀光果園,要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避免發展休閑觀光果園對周邊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在發展觀光旅游后,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要采取多項措施,加大對環境污染的監管和治理力度,做到生態環境友好。
3.2 經濟性原則
發展旅游觀光果園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在發展過程中要根據果園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和開發多種項目。如以采摘為主的觀光果園,游客數量的季節性變化非常大,年內分布不均勻,在非采摘季節要開發新型的項目,吸引旅游者,增加農戶收入。
3.3 參與性原則
自己動手、參與其中已經成為當前備受消費者喜愛的旅游方式。城市觀光休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要盡可能將休閑果園生產的環節納入旅游項目中,讓消費者體驗多層次的農村生活樂趣。
3.4 突出特色原則
在日趨激烈的旅游市場中,鮮明的特色是吸引游客的關鍵。在發展休閑觀光旅游中,要根據果園自身的特點,明確資源特色,選準突破口,使整個果園的特色更加鮮明。
3.5 文化性原則
在充分發揮水果食用和觀賞特點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發掘蘊藏在水果中的文化內涵,在果園的環境發展中應體現出其內在的文化特征。
4 發展對策
4.1 做好系統規劃
做好觀光果園要長遠考慮,制定一個適宜的系統發展規劃,需要認真分析市場,對類型和建設要點要胸有成竹,發揮獨特生態優勢,在果園的規劃、布局、設計等方面考慮周全。觀光游客都有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要充分展示果樹的新、優、奇、特、色、香等美學特點,要積極推出集觀光、采摘、品購、學習、體驗于一體的開放式項目,方便游客參與,可舉辦火龍果、冬棗、無花果、黃金梨等主題展覽會活動,進一步擴大休閑果業的知名度。
4.2 做好基礎條件建設
良好的果園建設管理和優質的果品是開發旅游、觀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證,基于果園完整的基礎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并借助觀光果園優勢,向游客展示現代果業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精品園的現代風貌。在原有果園現狀的基礎上,合理布局,豐富景觀群落的同時,對果樹進行規劃配置,形同植物專類園,但仍以生產功能為主,其觀賞效果卻大大加強。要進一步加強果園觀光與科普知識教育相結合,提升果園的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使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既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又增強采摘園開發的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性[3-4]。
4.3 做好科技創新應用
加強對果樹資源和傳統名優果品品種的保護利用,加快果樹新優品種選育與引進力度,推進主要樹種品種的更新換代,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果樹主栽品種,形成具有特色的技術標準體系,大幅度提升果品的優果率,形成具有特色的技術標準體系,推進生產標準化,推廣優質、安全、高效、生態、省力關鍵技術,推進新型農機農藝的融合,提高果園設施化水平,延長鮮果供應期,減少氣候對果業生產的影響。
4.4 建立完善技術推廣體系
建立由技術人員、職業果農牽頭實施,覆蓋果區的示范園,并發揮家庭農場、合作社的技術服務作用,形成以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補充的新型技術推廣體系,支持建立產業技術聯盟,完善果農技術培訓體系,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講誠信、能扎根、敢創業的現代果農隊伍,提高經營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帶動和引領休閑觀光果業的轉型升級。
4.5 健全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對休閑觀光果業進行“三安”技術生產,制定果品質量安全標準,建設完善市、縣、鄉3級果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貫通產業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形成生產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產品可召回的機制,堅決禁用高殘留農藥和防止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著力構建從果園到市場全程監控的果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4.6 推進品牌創建發展
按照區域公用品牌引領、企業品牌支撐原則,培育一批品質好、具有地域特色和南果北移的果品品牌,用特色來吸引觀光目標,用品牌來建立聲譽,并進一步強化信息平臺建設,加快發展電商、微商等現代果品宣傳業態,充分展示果樹的新、優、奇、特、色、香等美學特點,實現線上線下的同步融合發展。
4.7 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果業
鼓勵多種方式推進觀光休閑果業園區建設,支持建設融精品果生產、科技信息服務、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現代綜合果業園區,用社會資金投入休閑觀光園建設,打造出精品果業,并增加附屬產品設計與生產,提高壯大休閑觀光業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形成“一業帶多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5]。
5 參考文獻
[1] 陳華玲,黎小萍,李洪波.關于發展觀光果業的幾點認識[J].中國果業信息,2007(11):7-8.
[2] 王斌華,姚忠華,陳思思,等.臨安市山區休閑觀光果園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9):382-383.
[3] 劉春榮.我國觀光果業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國果業信息,2012(10):16-21.
[4] 柳旭波,徐象華,楊繼,等.浙西南山區休閑觀光果業優勢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果業信息,2015(3):17-19.
[5] 高金秀.果業在青島市城陽區休閑觀光農業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國果業信息,2015(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