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圍擋作為建筑工地的臨時性設施,日益深入城市環境和市民的日常生活。為體現圍擋作為公共設施的價值所在,將公益性作為圍擋設計出發點,針對目前圍擋設計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以人為本”的圍擋設計創新思路,使之具備優化施工現場環境、補充和豐富城市景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功能。
關鍵詞:圍擋;公益;文化;創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圍擋作為施工場所的臨時性設施,日益深入城市環境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圍擋是施工現場的遮蔽物,其本質是一種公共設施,也是城市空間區間的天然界線。對于內部圍合空間而言,圍擋具有防護和劃分施工區域、隔離外部環境、防護遮擋等功能;對于外部公共空間而言,圍擋具有美化施工項目環境,塑造項目形象等作用。本文所探討的公益目的,旨在進一步開發圍擋的傳播媒介及景觀構建功能,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眾參與,三位一體開發圍擋的公益功能,對圍擋的空間形態和平面設計進行創新性研究。
由于施工圍擋臨時性的特點,施工方對圍擋設計往往關注不足,導致圍擋設計存在如下問題:第一,未能充分體現圍擋的景觀介質功能。傳統圍擋設計往往將內外空間一分為二,這種僵硬的分割方式,基于安全性考慮,卻忽視了內外交流,將內部空間完全封閉,施工中的建筑被全部遮擋,失去了與外部城市環境對話的契機。圍擋的存在,僅剩最基本的遮擋作用,而無法體現其作為景觀介質勾連內外空間的功能。第二,與周邊環境缺乏協調性。由于圍擋在城市環境中的從屬地位,以及圍擋歸屬施工方私有的性質,圍擋設計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導,導致圍擋設計造型單一,既無法提升建筑工地形象,又不能參與城市景觀構建。第三,圍擋平面包覆缺乏創新意識。在內容表達方面,存在商業訴求過于明顯、欠缺人文關懷、忽視地域文化、無益于城市形象的塑造等問題。
為體現圍擋作為公共設施的價值所在,以公益性為圍擋設計原點,針對目前圍擋設計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以下對策:
1 展現城市文化,增強市民歸屬感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氣質,這種氣質來源于城市的文化傳統和市民的價值觀取向。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人員及信息的流動,使得城市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產生了激烈的對撞與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必然產生彼此不可調和的對立與矛盾。創建和諧社會,需要促進多種文化的融合,在融合進程中逐步刻畫城市個性,形成獨有的城市氣質。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認識到,城市公共空間景觀化的營建,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著重要的意義。圍擋是城市公共設施的一部分,若僅考慮其圍護作用,將是極大的浪費。圍擋作為城市建筑與市民對話的界面,應合理開發其傳播平臺的功能。圍擋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市民的審美習慣與城市實際使用的需要,充分激活城市文化內核,增強市民的辛福感和歸屬感。
廈門市城市管理部門鼓勵工地美化圍擋,積極引導施工方設置富有文化氣息的精美圍擋。廈門火車站施工期間,將圍擋設計成廈門城市文化攝影展,呈現的是老廈門騎樓街巷轉角處的風景,一處處細節展示了廈門這個城市百年的滄桑和原汁原味的閩南文化。后江埭工地圍擋則設計成古厝紅墻的樣式,體現了閩南地區紅磚赤瓦的民居風格,具有鮮明的人文習俗和地方特色。
這些圍擋設施展現了廈門的城市管理水平和文化素養,為城市圍擋設施建設樹立了標桿。圍擋上風格各異,內容獨特的繪畫或裝飾,生動地傳達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品貌特征。圍擋與民眾之間觸手可及的空間距離,使得以圍擋為載體的宣教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圍擋設計成城市文化宣傳陣地,可以潛移默化地將城市內涵和氣質滲透到每一個路人的內心,從而增強民眾對城市的親近感和歸屬感,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2 創新立面設計,對話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最能吸引人眼球的一般是正立面設施,即平視角度能夠觀看到的建筑元素。由此可見圍擋設施在整個城市景觀中的地位,圍擋不僅是臨時遮蔽物,同時也是美化環境、展現城市面貌的重要風景線。圍擋立面由尺度、材質和平面裝潢組成,與圍擋周邊建筑物構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圍擋立面設計,通過造型和平面創意,可以形成獨特的風格或主題,與周邊建筑相協調,從而融入城市景觀,提升城市建設水平。
施工圍擋一般由地基、立柱、橫梁、龍骨、鍍鋅板、寶麗布畫面焊接組裝而成。而蘇州工業園區蘇州中心工地外的圍擋,則在材質上做足文章。用龍骨焊接小塊板材的形式,鋪設成跑步前進的二方連續圖案,具有顯著的現代感,象征城市建設的跨越式發展,與園區開放創新的現代化氣息相互映襯,為城市建設注入活力和動力。
上海富民路的裕華新村居民活動室門前圍擋,用壁畫的形式,重現老上海新式里弄風情。這些壁畫,取材自反映上海民俗文化的老照片,包括彈珠游戲、糖炒栗子和連環畫租借小攤等。這種立面設計,實現了新、老城市景觀的對話,有利于城市實現經濟與傳統文化的協調發展。
3 綠色設計,彰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所謂綠色設計,是將圍擋作為施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科學的規劃,降低施工現場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綠色圍擋設計由節約用材與優化施工環境兩個方面組成。結合國家住建部《綠色施工導則》的相關要求,推行綠色圍擋設計,可以減少工程建設對市容環境的影響,最終達到美化城市環境的目的。
建筑施工現場圍擋的傳統做法為磚砌圍墻,這種做法用材為一次性消耗,浪費資源,并且會在工地拆除時形成建筑垃圾,污染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城市管理部門應大力推行裝配式新型施工圍擋,通過可拆卸的裝配方式,降低施工成本,且現場裝配,施工簡便快捷,可多次周轉重復利用。廈門環島路益華酒店項目將工地的圍擋設計成200多米的垂直綠化帶。綠墻采用磚混結構吊掛花槽,并安裝了自動滴灌系統,整體景觀與環島路沿線風景十分契合。這種綠色圍擋具有拆裝方便、便于運輸、節約資源,對周圍環境基本無破壞等優點。圍擋材料拆卸后可重復使用,最終的廢料還可回收利用,減少建筑垃圾占用土地。圍擋花槽內的植物不但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可吸附施工產生的揚塵,吸收汽車尾氣、凈化空氣。工地從人們避之不及的場所轉變為環境友好型空間,可以緩解市民對圍擋施工的負面情緒,使之產生身心愉悅之感。綠色設計使圍擋處于綠地之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4 公眾參與,共建共享文化交流平臺
手繪墻是極具傳播力的大眾街頭文化,演變至今,形成了反映當代人文精神的視覺藝術,并日益成為大眾表達個人情感以及生活理想的重要載體。對于不具備造景或綠化條件的圍擋,可以采用手繪的方式加以改造和美化。這樣的方式不僅節約成本,還能釋放大眾的創意潛能,使市民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共同參與文明城市的創建。
作為一項公益活動,法國街頭藝術家馬蘭在上海市郊的拆遷工地留下的涂鴉作品,描繪出生動簡潔的江南鄉土人物形象。這一舉動,讓原本無序的施工現場變為人文藝術氣息濃厚的觀光景點,營造了一道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景。蘇州市吳中區的第九屆江蘇省園博會建設現場,來自各大院校的學生和街頭藝術家一起,共同參加“繪出綠色夢想”大型公益繪畫墻的活動。把對園區未來的美好設想繪制在施工圍擋上,用現代藝術的手法傳遞出園博會所倡導的綠色生態理念。圍擋成了體現公眾訴求、交流文化創意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把施工方、藝術家、參觀者聯系了起來,對促進社會各界交流溝通與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施工現場圍擋是安全文明施工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除了為建筑工地提供安全和財產保障外,還具備優化施工現場環境、體現施工單位形象、補充和豐富城市景觀等功能。圍擋是城市建設不可忽視的細節,所謂“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城市的大文明恰恰體現在這些細節的管理水平之上。推進圍擋創新設計,需要城市建設管理部門從理論宣傳、政策扶持與財政投入三個方面入手,規范施工單位的圍擋設置,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以圍擋為平臺,構建城市文明,提升城市形象。
參考文獻: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
[2] 余維君.城市工地圍墻視覺文化環境設計——以安徽省池州市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2(04):120-122.
[3] 戴懿.廈門思明區借鑒臺灣經驗嘗試工地圍擋垂直綠化 [N].廈門晚報,2015.
作者簡介:陳瑋,女,江蘇無錫人,碩士研究生,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藝術設計(視覺傳達)專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