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村與城、新與舊的文化沖突現象,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新型城鎮轉型升級和特色發展必須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就當前城鎮景觀設計現狀來看,部分鄉村景觀日益衰退;選材跟風;設計形式流于表面。如何改善這些現狀,建設出符合各地特色的“新型城鎮”,根據當前鄉村景觀設計的現狀和動因,提出遵從自然原則、培養本土設計師;理性選擇材料、保護傳統風貌的改善路徑。
關鍵詞:鄉村景觀;設計;新型城鎮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面對“新房子、新道路、新鎮容”的快速發展,鄉村景觀將面對結構整合。在這場建設熱潮中,鄉村景觀建設受到重視,馬頭墻風格小區、郊野公園、農業觀光園不斷崛起,但卻忽視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異性、地方性特征以及作為系統所應呈現的深層內涵。這些問題制約了鄉村景觀特征的持續建設,并對鄉村景觀的精品規劃設計提出了挑戰。
1 相關研究
我國鄉村景觀研究起步較晚,大致可分為3種情況:第一,從鄉村景觀生態分類入手,提出景觀分類應首先考慮自然生態屬性和形態特征的差異,如劉黎明等的文章《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生態特征與景觀生態建設探討》(2006);第二,從景觀風貌特征出發,注重景觀的視覺和直覺性,如徐珊等的文章《從感知到認知》(2013),通過文學作品、民居建筑、傳統植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總結歸納出北京傳統鄉村景觀,同時通過對居民、旅游者的訪談歸納出當代北京鄉村景觀風貌特征,并綜合二者提出了當前北京市鄉村景觀風貌特征營造的建議;車生泉等的文章《上海鄉村景觀模式調查和景觀元素設計模式研究》(2013),以上海鄉村環境優化為目標,通過問卷調查和典型鄉鎮的景觀學調查,得出了上海鄉村的景觀意象特征、鄉村景觀空間類型與環境特征;第三,從農田、植被格局、美學特征出發,注重鄉村景觀提升和管護,如張茜的文章《鄉村景觀評價方法——以長沙市喬口鎮為例》(2015),提煉和比較了不同鄉村景觀區域的特點和差異,并提出了鄉村景觀的提升建議。以上這些研究對我國鄉村景觀評價進行了探索,也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2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景觀現狀、動因
2.1 鄉村景觀衰退、缺乏地域特色
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加速,鄉村數量日益增多,人口規模不斷增大,接踵而來的便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務農人口的減少,城鎮人口的增加;農業耕種活動被非農業活動取而代之。當前新型城鎮化進程深刻地改變著鄉村景觀風貌,甚至是照搬城市設計。受城市景觀影響,由我國南方率先興起的“抽象式景觀”,隨后鄉村也興起“抽象風格”,大同小異的模紋花壇,千篇一律的大草坪;毫無生氣的水景和雕塑的組合,大面積的鋪裝;盲目追求南國風情等都成了近年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普遍現象。于是在不考慮本土氣候水土條件下,開始盲目模仿西方現代景觀作品,在缺乏場地、自然氣候、人文風情等條件的分析考察下,只能盲目地抄襲照搬,停留在元素、符號拼湊組合的層次上。例如,整齊的樹陣、大草坪、雕塑噴泉等的反復使用,設計成了在圖紙上的平面拼圖游戲.這種現象從售樓廣告就可窺見一斑:諸如西班牙風情、巴黎豪庭、楓丹白露……從植物的選擇到景觀小品,材質搭配都模仿西方風格,這種表面上、形式上的西方風格在大江南北比比皆是,其結果就是造就了“千村一面”的景象。
2.2 選材跟風、缺少本土的專業鄉村設計師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特征非常復雜,南方氣候濕潤,雨水充沛,北方氣候干燥,冬冷夏熱,東西部氣候差異也十分明顯。這對景觀植物的生長和選擇影響巨大。但是伴隨鄉村景觀設計的興起,某幾種植物有如時裝一樣全國流行。在一些鄉村的景觀建設中,一些領導甚至直接指定某種景觀植物,從北京盛行引種欒樹、格桑、白茅開始,緊隨其后的是大江南北鄉村景觀頻現的元寶楓、烏桕。一時之間,在全國各地的鄉村都可看到村口、鄉間小路、行政綠地中引種被認為代表鄉土氣息的植物,雖然從外地引進,并且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維護,但鄉村景觀效果卻大打折扣。當然,史無前例的快速新型城鎮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設施、生活條件。但是,不可否認,由于缺少本土的專業鄉村景觀設計師,多數鄉村景觀設計都是由具有豐富的城市景觀設計師擔任,這類設計師缺少專門的鄉村景觀設計理論和方法,對當地的設計現狀更是知之甚少,這也造成了多數鄉村景觀材料不接地氣,缺乏地域特色。
2.3 設計形式流于表面、受外來文化沖擊
景觀設計學的核心在于人,從人的功能需求出發,以協調人居環境與自然的關系為目標。但縱觀近年的鄉村景觀設計作品,刻意追求形式主義、視覺藝術,忽略了村民的真正功能需求。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作品被人們所接觸,但很多時候人們不去解讀這些優秀作品的設計背景,蘊含的理念與內涵,只看到作品表面的“形式”。例如,安徽宏村,由于該村落地處黟縣東北部,整個村落依山傍水,背靠青山為屏,又恰好擋住北風。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村內民居更是水系環繞。和諧安逸的村落,配合水的靈動,使徽派建筑富有無與倫比的魅力。自新型城鎮化開始,徽派建筑便廣為盛行,無論北方的新農村,還是江蘇的美麗鄉村(圖1),隨處可見徽派民居,設計者對這些徽派民居、繞村水系一致看齊,刻意追求這種古村美,造成了片面重視景觀設計形式,卻對景觀設計對象的功能需求不聞不問,脫離了景觀設計的根本訴求。
2.4 發展迅速、缺乏整體設計思路
鄉村景觀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時也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動力。不可否認,新型城鎮化中的民居、尺度、植被等都在發生變化,而這些因素都離不開對鄉村景觀要素的把握。
當前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如火如荼,學者對鄉村景觀的研究也越來越關注,但目前對鄉村景觀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上,如傳統民居、聚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缺少基于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當前生活需求之下的整體景觀設計思路。究竟該如何表達當前的鄉村景觀呢?
3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景觀設計目標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景觀總的目標是:在當下城鎮化與逐步現代化的過程中,又能夠保證常態下的農業生產。除此以外,還要以保護鄉村生態與文化景觀為原則,來實現鄉村景觀的優化與提升。整體而言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兼顧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三個方面的共贏,提升與優化鄉村景觀的潛力與恢復力。
4 針對當下鄉村景觀設計現狀提出的改善路徑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景觀改善有賴于鄉村景觀設計師與鄉村景觀管理者2條路徑共同實現。鄉村景觀設計師路徑主要適用于鄉村景觀設計思路與方案設計層面。鄉村景觀管理者路徑主要針對鄉村自然景觀保護與修復、新型鄉村生活、居住景觀管理與重建(圖2)。
4.1 遵從自然原則、培養本土設計師
就設計而言,景觀設計活動是對一個具體場地解讀的過程,任何場地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環境,對場地的理解要從場地的現狀開始,從場地的自然環境入手,考察周邊環境、氣候,具體的地形及自然景觀要素等,這既是尊重當地文化的物質條件和重要因素,又是設計的現實基礎。
自古以來,景觀設計講求因地制宜、天人合一,既是各地人們建造自己的生活環境所遵循的普遍原則之一,也是產生各具特色景觀的根本原因,具體表現為與設計對象的地理及氣候、自然環境結構、景觀資源等相適應。例如,南方鄉村景觀的俊秀樸素、細膩輕盈,北方鄉村景觀的粗獷磅礴、開曠厚重。賴特的有機建筑論認為“建筑是土生土長的”,景觀也一樣,從整個角度來考慮,就需要有計劃地培養本土鄉村景觀設計師。
4.2 就地取材、尊重地域文化
傳統景觀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以盡可能少的加工,充分發揮地方材料的優勢,使景觀與周圍環境共存互融。本土材料取自于天然,可以減少加工、運輸、人工維護的成本,大大降低了自然環境污染,起到降低城市景觀建設成本的作用。這對于我國建設節約型的新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故山多、石多、木多,因此,桂林鄉村景觀多用木、石為材,石條、石板、原木也就成了道路、房屋、橋梁的原料。這些石板路、木屋、風雨橋隨著時間的流逝,形成了鄉村獨有的傳統景觀。不可否認,鄉村景觀設計只有就地取材,才能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鄉村景觀風貌。
4.3 適度保護鄉村地域文化、整體設計方法
鄉村景觀的營建整體方法從本質上說是學習傳統鄉村景觀的精神的根基,在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將自然生境、居住生活、經濟生產進行整體考慮,從而實現三者的動態平衡與協調,最終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借助于系統原理的思想以及對傳統與現行營建方法的比較分析,我們提出營建整體方法是一個方法體系,包括內容、過程、格局、利益四部分。指向營建內容的系統性、營建過程的控制性、景觀格局的生態性、利益主體的共生性。其中內容的系統性營建屬于思路性方法,過程的控制性與格局的生態性屬于技術性方法,利益的共生性思考屬于思路性,同時也屬于技術性方法。
基于此,整合自然環境、經濟生產、居住生活條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探討鄉村景觀整體營建的模式、策略、方法,對于當下量大面廣的鄉村乃至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5 結語
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正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同化或西化,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鄉村景觀模式化、形式化、趨同化現象也日漸突出,鄉村景觀設計盲目追求城市景觀的高科技、新材料、新技術,歸根結底是忽略了設計對象的文化特點、環境現狀、民眾需求,忽視了文化背景的差異。要想從根本上擺脫目前的狀況,我們就應該積極面對鄉村不同的文化特點、尊重自然、理性選擇材料、滿足設計需求,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創造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景觀的路徑。
作為一位環境藝術設計師和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鄉村景觀設計的現狀和未來一直是筆者長期關注的問題,在文章中,主要研究了鄉村景觀設計的現狀、動因;改善鄉村景觀設計的路徑,這權且為未來的深入分析、研究提供一個參考。
參考文獻:
[1] 徐姍,黃彪,劉曉明,等.從感知到認知 北京鄉村景觀風貌特征探[J]. 風景園林,2013(4):73-80.
[2] 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 中國園林,2003(1):56-59.
[3] 車生泉,楊知潔,倪靜雪.上海鄉村景觀模式調查和景觀元素設計模式研究[J]. 中國園林,2008(1):21-25.
[4] 鮑梓婷,周劍云.當代鄉村景觀衰退的現象、動因及應對策略[J]. 城市規劃,2014(10):75-77.
[5] 陳英瑾.鄉村景觀特征評估與規劃[D]. 清華大學,2012.
[6] 呂陽.豫南地域文化背景下信陽傳統村鎮聚落空間模式研究[D]. 鄭州大學,2015.
[7] 尹麗.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信陽鄉土景觀營建[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7):75-77.
作者簡介:尹麗(1985—),女,碩士,信陽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景觀藝術設計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