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具有高度依賴地方特色文化的特征。近年來,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為發展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臺灣各城鄉社區開始重拾傳統與在地文化,發展深具特色的文創聚落。本次研究以臺灣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分析竹山如何通過場域空間改造、產業理念調整、工藝聯結生活等創意發展模式,為地方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文化創意;地方特色;發展模式
在全球逐步進入以知識和創意軟資源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國家與地方政府紛紛予以重視、扶持。文化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不斷演變積累的產物,不同的環境、歷史、生活方式會造就不同的地方文化。而文化創意產業更是建立在文化多元性的基礎上,對文化進行創意整合,用更加通俗、新穎的方式向大眾展現。目前,臺灣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如下:“源自創意或文化的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并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1]根據定義不難看出,臺灣不僅強調了文化創意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對大眾素養與環境品質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現階段,國內外文創產業如春筍般涌現,但是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橫跨范圍廣,概念較為模糊,在多數人還未了解其真正含義的情況下,大量文創商品涌入市場,文創園區盲目跟風,導致產業出現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產業規劃模式雷同、創意園區同質化傾向嚴重等一系列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發揮在地優勢,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其他成功案例。文化創意產業應鼓勵地方發揚既有文化特色,將在地生活的智慧元素延伸到現代生活,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主體文化產業。
本次研究以分析竹山文創產業為基礎,探討其如何在鄉鎮經濟發展動能不足的背景下,利用地方文化重新復蘇竹山小鎮。竹山鎮是一個人口不到6萬人的鄉鎮,坐落于臺灣南投縣西南端。濕潤的氣候以及起伏的丘陵地形,使其擁有豐富優良的竹材。17世紀,漢人移入臺灣,將閩南竹帶入竹山。日治時期,竹山鎮竹產業興盛,以出口為主。后來因產業轉移、消費需求改變等因素,竹山失去原本賴以生存的產業支柱。經歷九二一大地震之后,人們對沒落的小鎮失去信心,人口外移數量加劇,小鎮經濟發展緩慢。同臺灣的其他鄉鎮一樣,竹山面臨著傳統文化消失、鄉鎮沒落、青年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而近年來文化創意的導入,為竹山小鎮帶來了新的生機。
1 場域空間改造,活化文化資產
古建筑歷經歲月的變遷、文化的積淀,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建筑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建筑先驅梁思成先生曾說過:“建筑之規模,形體,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賴其建筑之遺跡或記載以測其文化,其故因此,蓋建筑活動與民族文化之動向實相牽連,互為因果者。”[2]就中國傳統建筑來說,南北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的差異,孕育了南北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蘊藏了多元的地方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遺產有形有體的表現,對地方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劇,冰冷的現代建筑可以推翻重建,而先人用智慧和汗水建構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在眾多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范疇中,都包括了建筑文化遺產的空間再利用。文化遺產的保存早已不是對文化本身的凍結,而是把握內在精神,尋找新的對外聯結形式。對舊建筑空間進行改造,加入創新元素,利用其獨特性與歷史性,借由閑置舊建筑構建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
竹山鎮在清朝時便是當地的交通要道,曾有“前山第一城”的美譽。竹山鎮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歷史古跡、建筑遺址、特殊且具有歷史的建筑物或景點資源。其中,民宿“天空的院子”是一幢有百年歷史的古老三合宅院改建而成。與提供旅游短暫休息的民宿不同,“天空的院子”有著當地建筑工藝和材料特有的美感,并以“讓游客停留更久,了解當地文化”為經營理念,讓到訪者體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民宿采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式,串聯周邊景點,形成在地文化體驗的完整聯結。另一個案例便是竹青庭人文空間,它曾是竹山早期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客運站,二樓為員工宿舍。在竹山繁華退去之后,空間靜止在70年代的時空氛圍。竹青庭人文空間取材于竹山標志性的元素——竹子,將其加工成為軟質竹片,與建筑內部空間結合,以“陳設傳統竹藝,品味在地食材”的方式呈現竹子的多樣性和魅力。竹山將舊建筑改造成為在地與外界產生緊密聯系的場域,向受眾傳播了以自然傳統元素為美的原生態價值理念。
2 產業理念調整,協助轉型升級
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傳統產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經營危機,企業亟需調整和修正本身組織,進而轉變為更有彈性的形態(Morris,et al.,2002:22)。目前,傳統產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有經營模式單一、成本消費高、產業鏈失衡、產品設計周期長、銷路不佳、價格混亂、人才培養困難等。為降低生產成本并適應現代人的消費需求,傳統產業需轉型開辟一條新的生存之道,將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結合,帶入傳統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應從提高文化附加價值,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這三個方面切入。當地方文化更多地被當做當地人的情感寄托時,將其轉譯成為產業的一部分,使文化變成一種吸引力,并與消費者對話,營造文化認同,就成了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傳統竹山產業以竹制品為主,生產的產品主要有竹筷、竹棒針、竹籃、竹雕藝品等。由于消費結構與需求的變化,傳統的竹產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元泰竹牙刷廠是由竹山30年的夕陽竹工廠轉型而成,生產產品從原本的竹棒針改為竹制牙刷,采用竹材與動物鬃毛等天然材料,將創意與綠色環保、低塑生活理念結合,成功轉型成為綠色產業。竹山其他傳統打鐵鋪、米麩店紛紛轉型,開放制作過程,發展成為中小型觀光工廠。隱性的知識用可見的方式展示,參訪觀光的過程不僅僅是為了促進消費,更重要的是店家與人群的對話,在交流中了解顧客的需求,從而達到提升服務、適應消費需求的目的,并找出傳統產業適合生存的姿態。
3 工藝進入生活,聯結在地資源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也是文化發展的本質特征,更是推動地方發展與工藝傳承的動力。傳統工藝不必再刻意著眼于作品的藝術性,而應將重點置于突顯地域文化特色。借由工藝師別具巧思的設計改造,增加美感與文化價值,賦予傳統工藝嶄新的生命。從工藝的傳承方面來看,應擺脫上層社會文化的束縛,將藝術欣賞性、實用性與生活美學結合,通過創新的形式去適應現代社會,進入大眾生活。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藝術作品生活化,尋找新用途;第二,作品形式轉變,適應新用途;第三,經濟地生產,滿足消費新需求。通過抽取市場價值的因素,借由技法與材質的轉移,在藝術表現上通俗化、大眾化,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達到工藝傳承和文化傳播的目的。
竹山因竹得名,以竹聞名,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當地的竹子堅固柔韌,質地溫潤。在古代,竹是文人雅士熱衷的創作題材,也是傳統工藝中運用廣泛的天然材料。為了復蘇傳統竹工藝,竹山創立了竹生活文化協會,栽培當地人竹編技藝與開發竹制商品的專長,延續并創新竹藝文化。傳統竹藝多將藝術欣賞性與生活實用性分開,創作周期長,材料選擇單一。2008年,竹山竹工藝家與國外設計師合作參加國際展覽,將竹材通過科技加工,結合其他材料設計出兼具美感與實用價值的家具用品,成為臺灣用竹材創作文創家具商品的首例。現階段,通過藝術家的創新設計,工藝與工業設計的有機結合,竹材已經不再局限于容器與藝術品的運用,現代生活中常用的燈具、音響、沙發、風扇、花瓶都可以與竹藝結合。竹藝文創產品不僅造型美觀,富有傳統韻味,又能串聯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創意技巧與實用效益,帶動了文創產業的發展,對竹藝的傳承也具有重要意義。
4 吸引青年人才,蓄積創意能量
創意在社會創業或社會企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更離不開創新人才的支持。由于產業外移,經濟沒落,自1996年起,竹山鎮人口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1999年九二一地震過后,竹山鎮總人口僅剩6萬多人;2005年,城市化更加劇了當地青年人才的流失,人口總數低于6萬。為了吸引更多的創新力量,2010年,竹山文創帶頭人何培鈞先生創辦了“小鎮文創”公司,成立了一系列青年創業者所需要的據點,如手工生產協會(竹生活文化協會)、教學中心(竹巢學堂)以及青年創業中心(千山綻)等,并以專長換宿的方式,讓游客或學生來到竹山用自己的營銷、設計、工藝等專長得到免費的住宿。換宿一年內,共吸引五百多人進入社區交流并參與在地發展,不同領域人才的聚集形成不同專業的互動與對話,透過跨領域合作來建構竹山的新生命。這一方式凝聚了社會的創新能量,吸引了青年人才,為年輕人提供了創意發揮實踐的平臺,同時為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年輕力量。
5 結語
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加強藝術創作及文化保存,與時代接軌,融入科技手段,引進創新人才共同協作。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再設計創新是當下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努力的方向,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設計靈感,賦予地方傳統文化新的生命與活力。對文化的創新與不斷思考激發了創意文化產業的新能量,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要用創意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使大眾在參與文化創意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高的文化附加值,產生正面的社會效益,從而促進經濟效益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炎旦.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M].臺北:師大書苑,2011:7.
[2]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3] 李創新,馬耀峰,鄭長海,等.文化創意產業視角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模式設計——對陜北民間文化開發與保護的實證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10):894-896.
[4] 蔣繼華,陳法金.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分析——以鹽城地方文化創意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10(20):1-3.
[5] 管寧.文化創意:接續傳統與現代——城鎮視野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藝術百家,2014(1):69-77.
作者簡介:包書林(1993—),女,南京工業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一年級,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