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妍妍
摘 要:泥塑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悠久的新石器時代,寧夏泥塑世家楊氏家族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而泥質文化和泥塑藝術由于其濃厚的藝術鑒賞以及歷史研究價值,在2006年,入選了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篇就以泥質文物的修復原則、方案選擇、修復技法等多個方面來談談泥質文物的整體修復方法,希望能夠為提高我國泥質文物修復工作的效率以及質量提供些許經驗。
關鍵詞:泥質文物;修復技法;方案
1 泥質文物的修復原則以及方案選擇
我國現存以及剛剛出土的泥質文物的共同點在于易碎、硬度差、易受潮,同時容易受到風化影響。由于泥質文物在國內考古領域出土文物中占據比重較大以及現存與民間、廟宇等地泥質文物的瀕危狀態。因此,對泥質文物這類中國歷史長河中不朽瑰寶的保護與修復,是考古領域需要關注的重點工作。同時,泥質文物的修復方法也是相關文物修復人員需要掌握的關鍵技術。
1.1 泥質文物修復原則
由于泥質文物易碎、易受潮等特點,對這類文物的修復需要遵照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章程與條例作為主要原則以及法律依據,在進行泥質文物的修復方面。首先,需要根據文物的遺存狀態以及歷史環境為基礎進行保護,以延續泥質文物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價值,泥質文化的原本形態以及所處地形是保護的首先目標;其次,則是根據文物歷史信息對瀕危文物進行的搶救工作,需要根據文物的實際狀態采用相應的修復技術。
1.2 泥質文物修復的主要方案
(1)殘片搜集并進行分類拼接。在殘損程度較輕的泥質文物修復中可以使用這類修復方案。因為在長期封存的地形環境中,泥質文物與空氣的接觸周期較短,所以不會出現嚴重的風化現象,但由于封存空間較為潮濕,空間內的土質砂石較為松軟,在坍塌后會對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是砂石之類的物質坍塌所造成的破壞力有限,泥質文物的大體結構不會被破壞,被破壞的部分也會存留在封存空間內。因此,這種修復方案主要就是對被破壞的部分進行搜集,按照搜集部分的色彩進行分類,并與文物的整體結構進行比對、進行拼接。然而,在該方案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大小在1cm以上的文物殘片都需要進行搜集,以確保修復后泥質文物的完整性。例如,對中寧石空寺中觀音像的修復,就是采用殘片搜集并按色彩分類進行拼接,從而完成修復工作。
(2)剛柔并濟加固文物受力點。泥質文物在出土后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以及科學的放置環境,便有可能因為風化以及雨水侵蝕導致嚴重的二次破損,而受到二次損害的影響,質地疏松的泥質文物便是加固文物受力點方案的主要對象。以石空寺幾尊泥質石像為例,由于管理資金以及保護措施不到位,石像內部呈現中空,同時手臂部分處于懸空狀態,在實際的修復過程中,首先需要繪制出石像的全部受力點,在主要受力點上派生支受力點減少主要受力點的壓力強度,并在內部尋找整體石像的支撐點進行加固,避免因為不均勻受力以及局部高強度受力導致的文物二次破損。在加固的材料方面應選用強度符合標準的松木條、樺木條等木質骨架,使用木座將加固材料進行固定,并使用調制泥將其與文物進行黏合。
在泥質文物的修復方案選擇過程中,文物的破損程度以及保存狀態是主要的衡量指標。因此,對文物前期的觀察、研究是選擇修復方案的重點所在,細致入微的觀察步驟是保證方案最符合文物實際狀態以及修復需求的關鍵,不成熟的方案選擇是泥質文物修復工作中需要避免的嚴重現象。
2 泥質文物的修復技法
2.1 古今結合法
泥質文物由于制造年代的泥土質地與現代泥土質地有著較大區別,經過長年的風化影響以及潮濕環境的侵蝕,會在文物表面位置或是殘損部位產生腐殖層,文物的氧化反應以及不同程度的腐蛀程度都會使泥土表面產生生物及微生物,從而導致腐殖層的產生,而產生的腐殖層的泥土與修復工作中新調配的泥土的可粘接性很差,使古代泥土質地與現代修復工作的泥土質地相結合便是古今結合法的重要目的。同時,使用古今結合法還需要根據嚴格的流程進行操作。
(1)除垢。該步驟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包括狼毫毛筆、竹鉗、長毛刷等不會對泥質文物表面造成損壞的柔性工具,主要清理包括文物的細微連接處、斷茬處在內的積淀灰塵。除垢階段也是開展古今結合修復技法的基礎所在。
(2)刷膠礬水。該階段主要是對文物進行初期加固,使用不會與酸、堿物質產生化學反映的白礬作為加固原料,膠礬水不僅不會對文物表面造成腐蝕破壞,同時還能夠直接滲透到文物的斷面位置,使脆弱的斷茬質地木質化。但是,通常膠礬水的調配需要雞蛋清、無污染的清水以及少量白礬,膠礬水容器的直徑也不大于15cm,保證清水與白礬的比例為10:1。同時,在使用毛筆在文物的斷茬處刷膠礬水后,能夠使斷茬處產生白礬與蛋清混合而成的過渡帶,現代修復工作調配的泥土便能夠與古代泥土相結合。
2.2 土洋結合法
根據多年的泥質文物修復經驗,采用與古代文物制造相同的手法及工藝進行修復工作,是粘接效果最好、最實用的修復技法。以石空寺空心像的修復工作為例,按照文物的制作工藝,首先計算出文物與底座之間的受力點位置,使用木樁將需要修復的文物整個套住,采用骨膠、木條加固底座與柱樁的連接強度,而在文物脖頸位置以及其他的結構連接位置需要使用泥土進行加固夯實,確保其支點的穩定性。在加泥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水分作為粘接的材料,水分控制不當可能導致文物表皮的顏色淡化,甚至表皮在水分作用下脫離文物表面,為了在修復過程中保護文物的原本色彩,要盡可能地避免人體直接接觸,而使用干燥的橡膠手套開展修復工作。對底座的加固,首先需要鑿刻出深淺不一的凹槽用于加固文物,在底座釘上木釘,并且對木釘進行防銹防潮處理,然后使用細絲將木釘連接為絲網,加泥工序就在絲網之中進行,在加泥結束后根據文物的整體形態對泥進行精準微調,在泥固定后拆下一系列加固物體。
2.3 軟硬結合法
該修復技法是泥質文物的修復工作中使用最為廣泛,也是貫穿了修復工作全過程的方法。軟硬結合法采用鋼筋、木釘與稻草、棉花相結合的方式,兩類物質雖沒有共性,但通過科學的使用方法與組合方式,能夠最大程度提高泥質文物的修復質量。在軀干部分風化嚴重的文物修復工作中,由于易碎的泥質以及脆弱的結構很可能出現捏碎、碰觸損壞等情況,就可以采用軟硬結合的修復技法。首先,對文物的中心樁以及主要受力點進行加固,使用棉花塞進文物的軀干部分,將鋼筋作為主要材料,將需要大面積加泥的部分進行加固,保證泥土不會變形,調配的泥土軟硬程度需要根據實際修復的文物情況而決定,殘損的部位是修復的重要對象,對其他細節部位的修復則根據文物衣飾和動作形態的走向進行再塑。
3 結語
泥質文物的修復除了需要遵照基本的修復原則、根據經驗選擇適當的修復方案以及采用符合文物實際狀況的修復技法之外,還需要注重開展修復工作的季節等相關因素。一般來說,春季和冬季的修復工作的最佳開展周期,秋季是進行文物敷色工作的最佳周期,季節的周期變化是考驗文物強度熱脹冷縮的最佳措施。目前,泥質文物修復工作強調就地取材和傳統技法,最大程度的接近文物的制作工藝以及使用材料,是保證文物修復質量的關鍵所在。同時,由于文物修復工作包含了大量專業性知識,修復中還需要根據相關的文獻制定文物修復原則,對瀕危文物進行全面保護、對不修復則會產生嚴重后果的文物,根據同時期文物結構進行相應還原,最大程度的延續文物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積淀,是文物修復行業需要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楊賢龍.關于泥質文物修復方法的思考[J].石窟寺研究,20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