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簡介了自魏晉以來禪宗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重點提到禪宗思想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分析解讀清末民初時期粉彩瓷畫名家汪野亭作品中傳達出的空靈意境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探究其作品中蘊含的禪意。
關鍵詞:禪宗;山水畫;汪野亭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它融合了古印度佛教哲學中的精粹,并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及玄學思想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禪宗自魏晉由菩提達摩祖師創派,后歷經各朝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就山水畫而言,中國傳統山水畫非常重視達意傳神,強調作者內心思想境界在畫面中的表達,這與禪宗“萬法唯心”的宗旨不謀而合。本文將簡單梳理禪宗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分析其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并解讀汪野亭粉彩山水瓷畫中蘊含的禪意。
1 禪宗的歷史
禪起源于梵語,全稱為“禪那”,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指的是古代印度靜坐冥想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當年在靈鷲山法會上拈花微笑,傳法眾人,然眾人皆默,唯有大弟子摩訶迦葉會心一笑。釋迦牟尼便當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并把自己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予迦葉,迦葉尊者由此成為印度禪宗的第一代祖師。經過歷代相傳,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正值中國南北朝時代印度佛教衰微。達摩大師從海路來到中國,與南朝的梁武帝見面,因話不投機,達摩大師一葦渡江,寓止河南嵩山少林寺。達摩大師在少林寺面壁而坐,潛心修行,被視為中國禪宗創世人。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六祖慧能開始弘揚禪宗的時代,正當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統治時期。由于統治者的大力推崇,禪宗興盛一時,深受朝野社會的重視,為禪宗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廣泛扎實的基礎?,F在人們所說的禪宗一般是指南宗。
2 禪宗的核心思想
禪宗乃是佛學的心法,而佛學的主旨,注重在修行求證,并不是純粹空談理論的思想問題。禪宗的目的,雖然不是著重離塵循世,逃避生死的小乘隱退,但仍然不離升華生死,要求心的出世自在。禪宗認為“萬法唯心”,世間萬物的本源是心,一切乃是心的幻象。只要觀照自心,以無念為宗旨,便可悟道成佛,獲得無上的精神自由。因此要擺脫凡塵俗務的紛擾,清凈自心,破除無明?!秹洝分袑懙溃骸拔掖朔ㄩT,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本,無為本”。其意思是不能受外界的影響,遠離功名利祿,需時刻保持內心的虛無空寂,回歸自心清凈的本性,方能在虛空中開悟解脫。
3 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
中國的山水畫萌芽于晉,晉顧愷之在《論畫》中寫道:“凡畫,人最難,次山水?!蓖菚x朝的宗炳所著的《畫山水序》是中國山水畫,甚至是中國畫最重要的文獻。嚴格意義上來說,該書更像是玄學理論在繪畫中的體現,正因如此,中國畫才有了重精神性和意境的特點。玄學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股學習老莊思想的思潮,其探討的是人類和宇宙的關系。自菩提達摩于南朝創立中國禪宗,禪宗思想風靡整個社會,對文人同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禪意開始滲透到詩歌、繪畫等藝術領域?!懂嬌剿颉分袑懙溃骸坝鄰秃螢樵眨瑫成穸眩裰鶗常煊邢妊??!边@里所說的山水神,其實是山水的意象美,這種美可以陶冶情操、涵養心性。而他覺得這種美太過抽象,難以理解,便以佛教精神來解釋,然而他這種解釋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禪宗至唐朝中期更為興盛。被視為文人畫鼻祖的王維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佛家經典《神會禪師語錄》多處記載王維與六組慧能之徒弟神會討論佛道之語?!度莆摹份d有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乃是應神會之請為其師慧能所撰寫的碑文。王維的詩歌和繪畫皆受禪宗影響極深,他的畫空寂玄遠,意境深長,流露著自性之美。以《長江積雪圖》為例,畫面寂靜,有淡泊明志、出塵離世之意,完全是在抒發作者意欲歸隱山林、追求精神永恒解脫的心境。王維同時又是一名極富才華的詩人,因此他的山水畫是以詩入畫,以畫寫詩,詩畫合一,禪意十足。禪宗“物我兩忘”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至宋、元、明、清各朝,禪意繼續影響著文人和山水畫家,兩宋的蘇軾、黃庭堅,元四家中的倪瓚,以及清初四僧都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中國傳統文化深受儒釋道影響,禪宗作為佛教一宗派,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和中國山水畫結下了不解之緣。禪宗的“空”“心”“自性”等精神早已在中國山水畫中生根發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眾多的山水畫家。
4 汪野亭粉彩山水瓷畫中的禪意
汪野亭,名平,號元鑒,1884年出生于江西樂平樂港鎮傳芳村,民國時期景德鎮著名的粉彩山水瓷畫家,“珠山八友”的核心成員。汪野亭幼年上過私塾,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到中年時開始信佛,號傳芳居士。他喜歡和僧侶交往,每到山林必要拜訪寺廟,廟宇每逢重大節日也會邀請汪野亭前去助興。平日里他也經常念經打坐,一心向佛。
汪野亭在創作的早期階段以學習模仿為主,畫風明了樸素,工筆意味較重。隨著技法的成熟,其畫風漸漸變得清新淡雅,常有空蒙淡蕩之感。以汪野亭1933年創作的《空山秋色》為例,畫面的近景和中景部分都虛化處理,左邊近景虛化得尤其突出,幾乎以空白表示。這種以“空”來處理畫面的方法,在汪野亭的山水作品當中不可謂鮮見?!翱铡奔词恰盁o”,六祖慧能所說的“無念為宗,無相為本,無住為本”,其核心思想還是“無”。只有做到內心無念,方能入定,開悟成佛。汪野亭作品中的“空”實際上是作者內心無念的一種外在投射,是介于作者有意識和下意識之間的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通過具象化的山水畫面傳遞給人們,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作者心中無念的心理狀態,進而也產生某種尋幽避世的情懷。當然,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審美傾向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并非每個人都能對作者意欲傳達的情懷感同身受。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認汪野亭山水作品中濃郁的離塵出世之情。
除了畫面的“空”之外,汪野亭還經常在遠山山腰布置一座佛塔。從畫面的經營來看,遠山的佛塔能夠破除遠景的虛無縹緲,增加畫面的變化。從更深一層意義來看,佛塔實則代表了作者的一種精神寄托,反映了作者期盼獲得精神的永恒解脫和往生極樂世界的愿望。把佛塔布置在畫面的遠處還意味著眾生如果要達到了生死、出輪回的境界,必須要靠腳踏實地的修行和虔誠的向佛之心。畫面中的點景人物被安置在近景一條小徑的開頭,通過這條小徑可以到達位于畫面中景處的一個村落,只有經過了村落和后方未知的山巒才能抵達佛塔。這暗示著修行者必須要通過重重考驗,打破世俗的束縛方能成功證得果位。
汪野亭晚年的作品更顯空靈寂寥,這和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以及他個人經歷息息相關。1938年,九江被日軍攻陷,汪野亭攜子汪小亭回家鄉樂平躲避戰亂?;剜l后汪野亭繼續創作,但紛亂的時局影響了人們對藝術品的需求,汪野亭生活清貧困苦。1942年,汪小亭又被鎮長捉去當壯丁,鎮長提出以錢贖人的要求,汪野亭深受此事打擊。在個人感情上,汪野亭第一任妻子身弱早逝,第二任妻子離家出走,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是第三任妻子。這些人生中的種種波折帶給汪野亭的是對命運的彷徨不安和對人生終極歸宿的思索,也促使了他精神上皈依佛門,自稱傳芳居士。這些生活的歷煉和他內心對佛門的精神依賴,通過他的畫筆傳遞出來,同樣帶給人們對人生意義和人類與宇宙關系的思索。
汪野亭晚年所創作的墨彩山水實則也是其苦寂心境的反映。青綠粉彩山水之所以受人們歡迎,部分原因是其顏色粉嫩淡雅、溫潤亮澤,帶給人們愉悅的顏色視覺享受。墨彩山水則不上任何粉彩顏色,只在畫面上罩一層雪白水料,燒成后畫面只有單一的赭色,因而有了類似國畫的水墨效果。從“有色”到“無色”,不僅僅是汪野亭技法純熟后藝術表現力的突破,更是他潛意識里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一種折射。赭色和禪宗所推崇的黑色一樣,都是單色的深色系,禪僧日常所穿服裝均以黑色為主。禪宗之所以推崇黑色,蓋因黑色可以反映禪宗的“空”“無”“虛”等宗旨。因此,汪野亭的墨彩山水同樣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和禪宗思想。尤其是他晚期還創作了不少紙本墨彩山水,更能證明這一點。作者內心的“空”反映到山水畫上,就是構圖、用筆、設色上的“空”,這種帶有極強的“空”之特色的藝術風格也一定會給觀賞者帶來某種精神上的啟發和對洪荒宇宙的思考。
欣賞汪野亭的山水作品,尤其是其中晚期的作品,觀者可以感受到一股空靈寂寥的氣息以及關乎天人關系的禪意。藝術家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觀、世界觀通過既具化又抽象化的藝術語言傳遞給人們,引起人們潛意識的審美感受和內省的覺悟。
5 結語
受儒釋道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中國山水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藝術語言和風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山水畫家。無論是在宣紙還是在瓷器上作畫,畫家們想表達的都是內心的深層感情和高逸的藝術品格。山水畫中所不自覺流露出來的禪意是作者內心追求清高、擺脫世俗凡務束縛的精神追求。汪野亭作為粉彩山水瓷畫家,其作品和許多紙本山水作品一樣,呈現出超凡脫俗的境界,給人們帶來高冷超逸的審美觀感,所謂其“禪意”,正是汪野亭通過其作品和世人探討生命的意義、人類的最終歸宿以及人和世界及宇宙的終極關系。
參考文獻:
[1]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 汪平孫.汪派山水瓷畫選[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4.
[3] 黃河濤.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禪宗意蘊[J].中國文化研究,1993(3).
[4] 封順.禪宗思想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J].文化縱橫,2013 (1).
[5]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汪浪(1980—),江西樂平人,碩士,講師,景德鎮陶瓷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粉彩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