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炳生
摘 要:從工具材料的選擇,內容題材以及構圖方式的選擇等方面分析國畫的表現形式,并指出以形寫神的含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深邃悠遠的氣韻美等國畫的審美特點。
關鍵詞:國畫;表現形式;審美特點
國畫也可以被稱為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極富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世界美術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展現出東方藝術之美。國畫中富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哲學思想以及中國民族精神,是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方式。加強對國畫表現形式及審美的研究,有助于在充分領悟國畫表現手法的基礎上,更加深切地體會國畫之美,從而促進我國國畫藝術的持續開展,弘揚中華文化。文章將結合國畫的實際表現形式與審美進行分析,提出一些個人觀點與淺見,希望能夠為國畫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綿薄之力。
1 國畫的表現形式
縱觀我國國畫藝術的發展,國畫的表現形式,主要可以通過工具材料的選擇,內容題材的選擇以及構圖方式的選擇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1.1 工具材料的選擇
國畫在表現形式上的特色,主要來源于國畫所選擇的工具材料,國畫的工具材料,主要有筆、墨、紙、硯,采用特質的毛筆進行繪畫,而“筆、墨”也就成為了中國畫中的重要表現技巧之一。[1]其中的“筆”指的是借助毛筆,通過各式各樣的技巧,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線條之美,或雄偉壯闊,或溫柔如水等等,給予了線條更多的創造性與可能性,彰顯出畫家的個人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能力。
在國畫創作的過程中,不同的筆所展現出來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例如,采用軟毫筆上色,便能夠達到均勻而不留痕跡的作用;采用硬毫筆則可以實現白描人物勾線;兼毫筆具有軟毫筆和硬毫筆的優點,剛柔相濟。[2]“墨”具體指的是“墨色”,主要是通過積、潑等,使墨色展現出深淺、濃淡的色彩變化,進而達到國畫繪制的要求,“墨色”可以說五彩,或者是六彩,彰顯出國畫的獨特韻味與豐富魅力。
1.2 內容題材的選擇
中國畫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其中的文化蘊含與主題思想也不斷發生著轉變。而縱觀中國畫的內容題材,可以歸結為人物畫、山水畫以及花鳥畫。
首先是人物畫。人物畫要求做到形象逼真,能夠傳情、傳神,突出人物的個人形象特點與人物各項特點。人物畫的最大特點在于,將人物個性融入實際的氛圍當中,故而在當前中國畫研究中,也時常將人物畫稱為傳神。[3]在人物畫繪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特點的作品,當數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其次為山水畫。山水畫比較注重山川景色的交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繪畫者的情感與山水畫相互融合,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最后為花鳥畫。花鳥畫主要是借助花鳥,展現大自然中的生命力,突出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形象,也是展現人們對美好、安靜生活的向往。這三種國畫均依照中國畫題材劃分,展現出不同的國畫韻味與國畫精神。
1.3 構圖方式的選擇
中國畫在構圖方式方面常采用散點透視法,這種方式下的國畫構圖視野更加清晰,構圖方式也更加靈活,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對國畫構圖的影響。[4]例如,在荊浩的山水名作《匡廬圖》中,便是一幅全景式的絹本水墨畫,通過完善的溝通方式,將瀑布、小船、庭院以及行人等景物展現得有理有序,在散點透視的繪畫方式下,給人以安靜、美好的感受。中國畫中展現出繪畫者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中國畫可以將一個畫面融入不同時空的事物,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觀察體驗。
例如,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同樣采用了散點透視法,在一個畫面中,透視出汴河兩岸數十里的景象,這種全景式的構圖方式,將北宋時期汴河兩岸繁榮的商業市場形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展現出多樣化的國畫繪制特點。
2 國畫的審美特點
國畫作為民族的瑰寶,具有明確的審美特點,具體表現在以形寫神的含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深邃悠遠的氣韻美等方面。
2.1 以形寫神的含蓄美
中國畫講究“遺貌取神”,反對刻意描繪人物形象而忽視情感的融入。其中,“遺貌取神”中的“貌”具體指的是事物的外貌,也就是物;而“神”指的是事物的精神,有時候也指的是神奇、神韻的表達等。我國很多著名的國畫創造者都比較注重“神似”,注重精神的創作,而不是“形似”。
例如,在閻立本的作品《歷代帝王圖》中,在其中刻畫的13位帝王中,隋文帝楊堅性格寡淡,最后造成誤國。閻立本繪畫中將隋文帝刻畫的神情刻畫得淋漓盡致,通過眼神位置的左顧右盼,展現出隋文帝優柔寡斷、攻于心計的性格特點,巧妙傳神。
2.2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在我國傳統藝術中,比較突出的審美特點即為意境,國畫也是如此。意境是藝術家在自然萬物中所產生的情感思想,展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而情境交融的意境美將藝術家的精神與智慧相結合,實現文化意蘊與思想精神的全面融合,將國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在國畫創作的過程中,意境可謂是畫家觀察自然的重要表現,展現出畫家對自然、對生活的理解,蘊含著畫家的精神境界以及藝術情調。正所謂“意”由“鏡”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畫家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故言之“意無盡而畫境無盡”。在情境交融中,能夠產生思想,產生創作靈感,在浮想聯翩中,展現繪畫者的創造性,為國畫藝術作品增添更多的魅力。基于這種情境交融的意境美,所以在實際的國畫作品欣賞中,不但能夠感受到外在的景物特色,同時也能夠結合景物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內涵。在有限的國畫作品中,感受無限的自然風光,在靜止的空間中,想象動態的自然世界。
2.3 深邃悠遠的氣韻美
在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指出繪畫六法,其中位列第一的則是“氣韻生動”,“氣韻”一詞將國畫的內涵表現出來。國畫中的“氣韻”,“氣”主要指的是畫面中的元氣,這種元氣來源于畫家所呈現出的自然風貌,也來自于畫家自身的氣質以及對藝術的看法。“韻”主要指的是聲韻、音韻等。國畫創作中的“氣韻生動”并不是單純指節奏、韻律,而是一種渾然而成的整體性藝術感受,注重藝術形象蘊含中的一種不言而喻的美感,是藝術家著眼于整體的一種客觀表現。
正因為在國畫繪畫中深邃悠遠的氣韻美,才使得國畫藝術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發展與變化,仍然經久不衰,成為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故而,在欣賞國畫作品的過程中,也需要遵循氣韻美的原則,深入感受國畫中所蘊藏的深層內涵,感受其中的哲學韻味。
3 結語
國畫欣賞中的審美特點具體表現在以形寫神的含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深邃悠遠的氣韻美等方面。在國畫欣賞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原則,細細感受國畫中蘊含的美感、蘊含的哲學思想,并通過工具材料的選擇,內容題材的選擇以及構圖方式的選擇等國畫藝術表現形式的學習,從而不斷地推動我國國畫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偉銘.近代語境中的“山水”與“風景”——以《國畫月刊》“中西山水畫思想專號”為中心[J].文藝研究,2011,01(23):107-120+160.
[2] 楊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傳播策略研究——以國畫微信公眾號為例[J].編輯之友,2015,08(24):69-72.
[3] 邢小群.官場生態演變的三部曲——談王躍文的《國畫》、《梅次故事》、《蒼黃》[J].文藝爭鳴,2010,07(12):150-153.
[4] 郭莉虹.文本與基因——由《芥子園畫譜》引發的對中國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國畫教育的反思[J].美術研究,2011,03(1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