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 要:南宋是理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朱熹把理學的發展推到了一個高峰。而一直接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們,他們的創作中不可避免地會體現出理學的思想,這些在文人畫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朱熹的“理”學思想從根本上影響了南宋文人畫的發展方向,使文人畫的題材選取更能達到“托物言志”的要求,在表達方式方面也更加細膩精致。
關鍵詞:南宋文人畫;理學;朱熹
0 引言
文人畫作為自北宋開始占據主要地位的繪畫流派,在南宋時期雖然并不活躍,但是依然延續了北宋的發展,在理學觀念的影響下在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獨特的“一筆”。北宋亡國后,這些文人畫畫家面對不同的政治狀況、不同的風光景物,“格物致知”就顯得越發的重要了。
1 理學對南宋文人畫創作者所受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文人一直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最大,他們根據儒家的關于人性、人倫的觀點生存和看待事物。在南宋時期,人們受到作為主體地位的理學思想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理學思想的格物致和,是通過研究了解事物的道理,達到認識事物、獲得知識的目的。受到這一思想影響的文人畫家們在繪畫上有了一種獨有的理論,指導他們認識和創作。他們的創作更加追求細膩的關系的表現,對一事物的表達更加準確細致,認真地投入觀察和創作過程中。
在朱熹的觀點中,由心而發表達自己,是才能的最佳表現方式。在《朱子語類》中有“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動;才便是那情之會恁地者。情與才絕相近。但情是遇物而發,路陌曲折恁地去底,才是那會如此底。要之,千頭萬緒,皆是從心上來”這樣的說法。
在自然之理外,更有道德之理影響畫家繪畫創作,朱熹認為“仁、義、禮、智、性也。性無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見,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也……心之所以會做許多,蓋具得許多道理。又曰:何以見得有此四者?因其惻隱,知其有仁;因其羞惡,知其有義”。[1]
這樣的觀點影響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他們的選擇就以此為標準,善惡的觀念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有明確的界線的,而作為表達思想的繪畫作品就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他們的選擇。在馬和之的《后赤壁賦圖》中,畫家以簡單的構圖,大面的留白,營造出清幽渴望超脫的意境,孤舟飄蕩于江面之上,空曠孤寂。文人清幽惻隱的心情,他們滿腔的道德觀念都躍然其中。
2 理學對南宋文人畫題材的影響
理學要求“窮理盡性”,受到這種觀念影響的畫家,在題材的選取方面,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理性的顯現,側重于反映客觀事物之理與他們自身的精神之理,能體現他們思想趣味的題材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受歡迎的題材。
在這樣的條件下,雖然北宋的文人畫題材在南宋繼續存在和發展著,但是主要的表現題材已經向竹石花卉轉變,“四君子”題材在這一時期奠定了重要的地位。鄧喬彬在《論文人畫從北宋到南宋之變》中這樣描述:“南宋文人的水墨花卉包括北宋時常作的水墨竹石,繼而發展出梅、蘭、水仙之類。據《圖繪寶鑒》等記載,南宋士大夫、文人、僧道畫家有百余人,其中畫花鳥、竹石、梅蘭、水仙的有近六十人,不像北宋的畫家多畫山水,可見出顯著的變化……這一變化,也使得盛于北宋的竹石枯木一類文人畫,到南宋發展出特有的松、竹、梅‘歲寒三友或梅、蘭、竹、菊‘四君子……而在民族矛盾異常激烈的時代,這類‘君子題材的水墨則不乏民族節操的寄寓,使一度離文學較遠的文人畫,又回到了比興寄托的傳統?!盵2]
以梅花為例,梅,迎寒而開,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人們喜愛梅花,就是想借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展示自己的錚錚傲骨,所以這一時期的文人畫家格外喜歡畫梅花。南宋楊無咎的《四梅花圖》,畫出梅花未開、欲開、盛開和將殘的四個時段的形象,展現出梅花獨立嚴寒開放的整個過程,在梅花花瓣的變現手法上,以墨線勾圈為瓣,不填充顏色,“變黑為白,自成一家”,追求“意足不求顏色似”,充分展現出梅花獨有的傲骨。他的《墨梅圖》也同樣運用大量的留白、簡單的構圖,卻充分地突出了梅花的獨特韻味。這一時期還有《梅花喜神譜》整個的圖譜樣式留存于世,這些都反映了梅花深受當時文人畫畫家的喜愛。
山水畫作為美術史中重要的表現題材,在這一時期,文人畫的表現方面以米有仁為代表,他的《瀟湘奇觀圖》反映了江南平遠山水的風光,通過皴法的運用,表現了煙雨繚繞下的綿延無盡的云山,這種意境的運用是他的父親米芾和他在長期的繪畫中對大自然的認識的體現。在圖上有“先公居鎮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東高岡上,以海岳命名……此卷乃庵上所見,大抵山水奇觀,變態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復如此。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于登臨佳處,輒復寫其真趣,成長卷以悅目,不俟驅使為之,此豈悅他人物者乎?”這樣的話。充分體現了“先登臨佳處”“格物”才能“致知”“寫其真趣”,朱熹的理學思想在這里得到了展現。
3 理學對南宋文人畫表達方式的影響
南宋文人畫,在表達手法方面更加偏重于水墨表現。水墨的山水花鳥,水墨的“四君子”題材的繪畫,這些都反映了畫家對墨色的熱愛,以及對水墨的靈活運用。
在筆墨運用方面,文人山水畫中的筆墨化繁為簡,構圖簡潔明了,水墨的運用淡雅寧靜。米有仁的“米點山水”就是這一表現,在他的畫作《瀟湘奇觀圖卷》《云山得意圖卷》《云山墨戲圖卷》中“墨戲”都體現了筆墨書寫心意的特征,畫家的感情即使通過單一的墨色也能得到很好的表達。文人花鳥畫中畫水墨花鳥的文人畫家增多,前文提到的以畫墨梅聞名的楊無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構圖方面,受到理學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體系下,文人畫的構圖多充滿情趣,注重意境的展現,讓欣賞者在觀看繪畫的時候有無窮的想象空間。所以在構圖上就注重“留白”的運用,大面積的留白,不僅會給人一種悠遠的感覺,而且擴大了空間的想象范圍,給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此處無景勝有景”的感覺。
在內容選擇方面,多描寫小景細致的景物,不論山水樹石,還是花鳥蟲魚,都會給人一種精致的意理在其中的感覺。這一特征不僅受到了理學的影響,也受到了南宋政權偏安一隅的影響,是在“理”的作用下的選擇。
4 結語
南宋繪畫簡略的構圖、廣泛運用的水墨表現,這些創作的觀念,以及淡雅、詩意的創作意境的選擇,是南宋文人畫的整體面貌。這些正是理學格物致知、觀物內省的思維方式的體現。在“天下物皆可以理照”的觀念下,“格物”的作用就至關重要,只有充分了解事物,才能創作出優美的繪畫;“致知”作為格物的目的,是繪畫要表現的情感、要反映的內容,只有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繪畫才是完美的。南宋王朝重文抑武,明理勸學,這些都對當時的文人畫創作者的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這一時期的文人畫的發展特征,正是理學影響下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朱熹(宋).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M].中華書局,1983.
[2] 鄧喬彬.論文人畫從北宋到南宋之變[J].浙江大學學報,2005,35(5).
[3]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 陳野.南宋繪畫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 薛嘩.宋室南渡與畫風流變:南宋山水畫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