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化史作為一種歷史研究視角和方法,一度受到學界的推崇,英國文化史家彼得·伯克作為一名重要的文化史專家獲得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本文通過對國內關于彼得·伯克研究的分析,來探討國內學者編纂和建構新文化史的過程,認為從關于彼得·伯克新文化史研究的編纂中可以看出,國內新文化史研究的編纂仍然是以一種傳統的方法去看待一種新的編纂體系,很多研究成果并沒有融入或超越這一新的研究范式。
關鍵詞:新文化史;彼得·伯克;歷史敘事
新文化史作為一種研究視角和方法,一時間在國內史學界聲名鵲起,關于新文化史的研究則連篇累牘,其中自2001年以來以新文化史為研究主題的文章就達到了683種之多,[1]其中關于新社會文化史的一年就有44種,譯介的論著有百余種之多。同時,對國際學界新文化史研究的幾個主要代表人物美國歷史學家林·亨特(Lynn Hunt)、納塔莉·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以及英國文化史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相關研究也不斷涌現。這些研究成果在敘述過程中試圖爬梳、分析和探求新文化史的基本特點和編纂方法,這一行為在客觀上體現了新文化史研究者的新文化史研究心態,本文將以國內彼得·伯克研究為出發點,重點探討國內學者編纂和建構新文化史的過程。
1 新文化史研究
新文化史作為國際史學界的一個重要研究“范式”,在國內的史學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是以理論研究的形式呈現出來,關于新文化史的產生發展以及其理論特點的評述更是占據了新文化史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大部分相關研究把新文化史形成的背景歸結為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法國年鑒學派以及后結構主義思想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共同影響,周兵還討論了歷史敘述主義以及史學研究的“文化轉向”對史學研究和新文化史的產生與發展所起到的重要影響,認為西方主流歷史學研究的“文化轉向”包括三個重要方面,即從社會史向新文化史的轉向,從傳統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轉向,以及史學研究對象向側重文化分析與文化因素的轉向。[2]張仲民的研究豐富和補充了新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些弊端,他認為新文化史研究的興盛并不意味著史學研究應該排斥宏大敘述。[3]豐華琴的研究則是轉變了前兩位學者的論述,但她也仍以該四種理論發展背景調整為其具體的研究形式,她認為新文化史的三個轉向是指“社會史”向“文化史”的轉向,“語言學的轉向”以及“敘事史的回歸”,新文化史研究對象表現為三個層面,即心態研究取向、大眾研究取向以及微觀研究取向,并點破了新文化史研究給史學研究帶來的三個重要思路,即歷史是一種解釋或者詮釋,歷史解釋不應受到解釋“范式”的制約。[4]呂杰摒棄了關于新文化史研究的傳統方法,從話語分析與新文化史研究的合法性出發,去分析新文化史研究的知識社會屬性,認為新文化史在那些理論背景的推動下成了代表歷史學典范轉移的一種話語。同時,在其實踐過程中又必須不斷進行調整,以維系其合法性。具體而言,就是不斷調整文化的定義,調整文化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新對客觀性的理解,從而實現由偏重解讀符號體系的意義轉向將符號與實踐相結合,社會研究與文化分析的結合,重視虛構背后的建構過程。[5]王亮將新文化史的“新”簡單地歸結為指導思想的改革、書寫方式的更新、研究領域的拓展三個方面。[6]關于新文化史的總體性研究也逐漸陷入一種“敘述性范式”,從介紹新文化史的概況到追溯新文化史產生的背景,再到新文化史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特點,最后歸結到中國的新文化史研究,而對在新文化史興起和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人物研究則相對靈活一些。
關于娜塔莉·戴維斯女士與新文化史的研究,以及開始由起初的文本分析開始轉向觀念的探討。周兵對《馬丁蓋爾歸來》的形成和文本進行了分析,探討其中蘊含的新文化史研究特點與方法,[2]夏小娜則突破了這種分析方式,以戴維斯的研究成果為研究對象,以有關婦女史的實證研究為基礎,探討戴維斯的婦女史研究是如何充分地體現她的新社會史與新文化史思想。[7]關于新文化史范式形成的幾個重要代表人物的研究也是學界梳理新文化史形成的一個重要方法,梁時英詳細介紹了吉爾茲的著述歷程、解釋人類學理論及其研究實踐案例,通過分析新文化史的興起和考察若干新文化史家代表作,以期系統梳理吉爾茲對歷史學方方面面的影響及提供的借鑒和啟示。[8]張茜梳理與分析布爾迪厄在社會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貢獻、理論框架和主要概念工具,通過考察布爾迪厄思想在新文化史的理論和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認為布爾迪厄對新文化史的理論影響主要是體現在理論觀念上,其早期在人類學領域的研究實踐、對文化概念與文化分析方法的重新解釋以及他的實踐理論和反思性立場等都給新文化史家提供了一個探究歷史的獨特的理論視角,指引他們走向了新的方向。[9]此外,還有關于林·亨特的研究成果也體現了從文本研究到其思想理論與研究實踐的研究。①
新文化史的研究并不僅僅局限于“范式”和代表人物,有些學者開始探討“新文化史”對其他學科研究應用的可能性,如在“新文化史”的視野下重新審視文學、文學史、文學研究的現狀,鄧金明認為這為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可能性。[10]教育史的研究,[11]明清、民國社會史、城市史等中國史研究[12,13,14,15]也開始意識到引入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還有研究涉及近年來國內關于新文化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情況。[16]
2 彼得·伯克研究
彼得·伯克作為英國乃至國際史學界新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隨著其1999年的到訪,開始將“新文化史”第一次帶到中國,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三校進行了巡回講學。隨后,他接受了南京大學的采訪,形成《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座談側記》[17]一文,而他撰寫的《西方新社會文化史》也于同年登載于《歷史教學問題》。伯克的中國行,在推動中國史學的“文化轉向”方面起了積極作用。關于他的研究并沒有隨之興起,而是在出現在十多年之后,2012年蔡玉輝的《每下愈況:新文化史學與彼得·伯克研究》出版,使得國內關于彼得·伯克的研究暫告一段落。截至2014年11月,中國大陸關于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已有十幾種。
關于彼得·伯克的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探討了彼得·伯克的歷史觀,蔡玉輝將其歸結為中和、建構與多維三個層面,體現了大眾化、平民化和多維性的特點。[18]這個觀點在其研究成果《每下愈況:新文化史學與彼得·伯克研究》中得到了發展,即彼得·伯克的史學觀中的“中和觀體現的是一種價值取向,其中包含了對大眾化、日常化的追求;建構觀體現的是一種創新意識,包含著對熟習化的否定,對‘約定俗成的否定,對新意的追求;多維觀體現的是一種平等意識,包含了對歐洲中心主義、文化沙文主義的否定,對多元文化的追求?!盵19]其書用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去論述傳統文化史的流變,不同文化史觀的舉證與論析,以及新文化史的發展歷程與史學特征,借此闡明新文化史較之傳統文化史所體現的問題域的變與不變,很難說是一本關于彼得·伯克研究的專著,筆者在此不予深入分析。武玉紅成果的聚焦點相對更集中一些,她比較了彼得·伯克對新文化史和文化史的早期形態之間的差異,以及目前新文化史研究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即文化建構理論、文化的定義尺度、新文化史研究對象的增多和碎片化的危險。她進一步指出了彼得·伯克對社會理論的關注。[20]這些關于彼得·伯克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基本上理清了彼得·伯克關于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觀點。
在彼得·伯克看來,語言具有不確定性和符號性,“歷史史料載體的語言特征,史料記載者、傳抄者和解釋者的主觀性,時代變遷等這些因素,決定了歷史文化意識、觀念、概念、形象、性別特性、階級、民族、種族、種姓、氏族、部落等術語都是在歷史進程中建構起來的,如歐洲中心觀念就是西方人的一種建構?!盵21]關于彼得·伯克的研究亦是如此,也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種建構過程主要體現在對彼得·伯克新文化史研究的編纂過程中,以蔡玉輝的《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觀》為例,文章一開始便對彼得·伯克的形象作了一個簡要的描摹,他“思想深刻,溫和平實,但眼光敏銳,且博聞強識,視野開闊。……撰寫史學著作26部,發表專題學術論文269篇(截止到2010年7月)。這些著述被翻譯成30余種文字”。[18]這便使得讀者對彼得·伯克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這位學者人還不錯,研究功底深厚,研究成果豐碩,且影響力很大。接著,作者便開始追溯彼得·伯克的成長史,“多元”與“優異”是這一部分的主題詞。繼而作者開始對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觀做了一個論述,這部分也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基本上是彼得·伯克自說自話,在4500字左右的論述中有將近70%的論述轉引自彼得·伯克,其中直接引用達到了62.43%。作者論述的方法以陳述為主,而其中鮮有的一處比較研究中卻沒有給出參照物,而對參照物的描述更是無跡可尋。最后作者對自己的陳述進行了總結與延伸,分析了彼得·伯克的研究成果受到追捧的原因,即彼得·伯克平等中和的價值取向。其對各種文化的廣泛了解也許來自于掌握多種語言帶來的便利和其清新簡潔而略帶幽默的論述風格。這個評價體系的運用使得研究者對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研究的纂寫最終沒有扭轉到一個批判性研究的高度,當然,作者對彼得·伯克的歷史觀的陳述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借鑒的研究成果。
在彼得·伯克新文化史思想與實踐的編纂過程中的另一種方法便是批判性的研究,劉華對彼得·伯克《西方新社會文化史》的譯著卻使我們對彼得·伯克的認識更進一步。彼得·伯克在文中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新文化史卻是對布克哈特描繪時代肖像之設想的回歸。然而,隱含在新文化史背后的寓意與那些早期占據主流地位的文化史是迥然有別的?!盵22]
3 結語
新文化史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在世紀之交引入中國史學界,但在學界并沒有引起很大波瀾,與臺灣史學的研究相比,便可一目了然。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研究員所言,在新文化史研究中對個別人物的敘事性描寫手法與中國傳統史學敘事方式和故事建構有很多相似之處。在中國傳統史學中傳記占有很大一部分,這便是中國傳統史學的一大特點。西方新文化史給中國史學研究帶來哪些更加可取的成分,新文化史研究者如何去編纂自己的新文化史研究成果則是最直接的一個表現形式。從關于彼得·伯克新文化史研究的編纂中可以看出,國內新文化史研究的編纂仍然是以一種傳統的方法去看待一種新的編纂體系,很多研究成果并沒有融入或超越這一新的研究范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只能跟在別人的后面,在史學研究中只能處于“失語”的地位。
此外,關于新文化史的編纂過程中,對于“新文化史”和“新社會文化史”這兩個術語的使用習慣也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雖然很多情況下不同的研究者在面臨同一個研究對象時,會因人而異地偏向于選用某一個術語來編寫關于新文化史的研究,由于篇幅有限以后再論。
注釋:①如周兵.林·亨特與新文化史[J]. 史林,2007(04):170-182+91.李楊.法國共和政治文化下的家庭羅曼史——林·亨特之性別化閱讀方式對法國大革命的重構[J].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10):21-22.丁敏.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D]. 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但其研究成果仍然比較有限,難以作進一步的準確評述。
參考文獻:
[1] http://scholar.google.com/schhp?hl=zh-CN[DB/OL]. 谷歌學術,2014-11-02.
[2] 周兵.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 復旦大學,2005:144-163.
[3] 張仲民.典范轉移:新文化史的表達與實踐[J]. 社會科學評論,2006(04):40-58.
[4] 豐華琴.對西方新文化史的闡釋——歷史研究中的多維視角[J]. 歷史教學(下),2010(08):64-70.
[5] 呂杰.新文化史的話語分析與合法性探究[J]. 邯鄲學院學報,2011(03):52+7.
[6] 王亮.理論與方法的推陳出新——新文化史研究綜述[J]. 史學月刊,2014(09):25-40.
[7] 夏小娜.在新社會史與新文化史之間:戴維斯婦女史研究探析[D].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
[8] 梁時英.吉爾茲與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 山東大學,2010.
[9] 張茜.皮埃爾·布爾迪厄對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的影響初探[D]. 浙江大學,2008.
[10] 鄧金明.“新文化史”與文學研究的新視野[J].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2(00):15-20.
[11] 黃寶權.新文化史視域下教育活動史研究的“三個轉向”[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102+5.
[12] 張仲民.新文化史與中國研究[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100+8.
[13] 周巍.“文學作品”的利用與新文化史研究——以民國時期報刊文學中的“蘇州評彈”為例[J].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05):119+24.
[14] 張仲民.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的新文化史研究[J]. 歷史教學問題,2013(01):56+9.
[15] 張璇.新文化史視野下的明清仕女閨閣文化——以《紅樓夢》為中心的文本解讀[J].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4(01):113+7.
[16] 周兵.精彩紛呈的新文化史[J]. 歷史教學問題,2007(01):35-42.
[17] 楊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座談側記[J]. 史學理論研究,2000(01):143-50+61.
[18] 蔡玉輝.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觀[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4):442+7.
[19] 蔡玉輝.每下愈況:新文化史學與彼得·伯克研究[M]. 譯林出版社,2012:190.
[20] 武玉紅.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觀念初探[J]. 黑龍江史志,2014(15):165+7.
[21] Burke,Peter&Roy Porter . A Social History of Language[M]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15.
[22] 彼得·伯克.西方新社會文化史[J]. 劉華,譯,李宏圖,校.歷史教學問題,2000(3).
作者簡介:張龍(1988—),男,上海大學世界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社會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