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二位一體”的研究方法,即舞蹈與音樂相結合的方法入手,分析舞劇《絲海夢尋》的閩南舞蹈特色與音樂特色,表達海絲“夢”的文化內涵與釋義。
關鍵詞:閩南;民間舞蹈;音樂
1 舞劇背景介紹
《絲海夢尋》是繼20多年前《絲海簫音》又一植根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舞劇。其故事背景發生在800年前泉州刺桐港的“通遠周師”,通過子承父業,將絲綢之路上升到了整個中華民族之中國夢的高度。而舞劇中的舞蹈以各種閩南民間舞蹈特色——拍胸舞、高甲戲、搓元宵舞等將閩南的風俗文化,閩南女子的細膩、柔情以及周師海上作業的英勇、堅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舞劇《絲海夢尋》分為序幕《舟師如虹》、《受命遠航》、《魂歸大海》、《月夜盼歸》、《情滿刺桐港》和《逐浪海絲》。其樂隊編制主要采用了中西混合管弦樂隊,即中國木管樂器:簫;中國彈撥樂器:琵琶、雙響筒;中國打擊樂器:镲、木魚;西方弦樂器:大提琴、小提琴;西方彈撥樂器:豎琴等。
2 藝術文本解析
舞劇中有大量的男女主人公的舞蹈場景以及種類多樣的閩南民間舞蹈特色貫穿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下面則以“二位一體”的研究方法圍繞具有代表性的閩南民間舞蹈的片段加以闡釋:
第一,序幕《舟師如虹》。在此場中,阿海與水手們的動作形成了主副關系的多舞群組織體,舞劇參照音樂“多聲部肢體”,在主調舞群肢體中,阿海分別在同一聲部中的三段主題音樂中做出領舞動作。同時,音樂以小提琴等為主的管弦樂器,以悠長、深遠的音色將這支800年前通向海上絲綢之路的船隊推向了神秘而偉大的高度,將阿海與船員們的英勇氣概毫無保留地顯現出來,其舞動呈旋律型,是被副部舞群所烘托得一方,副部舞群(水手們)表現出齊一關系,動作整齊劃一,呈現為“節奏型的舞動”,是對領舞的陪襯,而在副部舞群中,又存在著具有平行關系的復調舞群肢體(水手分為兩組),這兩個舞群在同一時空表現中具有同樣重要的視覺式樣。
第二,第一場《受命遠航》是全劇主題音樂的陳述。舞段音樂以簫、小提琴的彈奏為主,在簫的悠遠音色和小提琴的細膩音色襯托下,氣氛低沉、悠蕩,雙人舞動作、節奏悠緩,線條拉長,舞蹈動作的線條與音樂的風格交織、融合在一起,男女主人公彼此之間的距離時而拉長,又時而聚攏,描繪出遠航前阿海與妻子桐花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第二場《魂歸大洋》。其中有最具代表性的閩南民間舞蹈——拍胸舞,以地方風俗文化將刺桐港舟師船員的航海生活形象地刻繪出來。
舞段音樂以小提琴、中提琴的演奏為主,旋律歡快,編導將拍胸舞巧妙地植入了船員航海作業之后的休閑娛樂,展示出閩南男子特有的航海生活,尤其是醉酒時的拍胸舞,加之音樂的巧妙襯托,將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形象、詼諧地刻畫出來,別有一番韻味。
阿海出海后禁不住對桐花的思念,舞劇的敘事以貨箱為阿海思念家人的襯托之物,并拿起長簫面向茫茫的大海,思念著家鄉的妻兒,將舞蹈場景推向了仿佛已經與家人相聚的幻想時空。
例1:拍胸舞。
舞段音樂以小提琴、豎琴的彈奏為主,在這個自由的時空當中,桐花懷抱著愛子與丈夫阿海歡快地舞蹈著,相聚的氣氛其樂融融,反襯出阿海遠離家鄉、親人,在海上作業的思鄉之苦。
第四,《月夜盼歸》。舞段音樂以小提琴、風鈴、雙響筒的打擊、彈奏為主,音樂風格悠長、細膩,襯托出了桐花心中那顆焦急等待,卻又強烈抑制在胸懷的那細膩的心,在家中織布機旁安靜地邊紡絲綢邊等待丈夫的按捺不住的喜悅心情。同時,在輕快的音樂襯托下,眾女子與桐花一起在板凳上帶有長相思意味的舞蹈、眾女子歡快的搓元宵舞、民間提線木偶、高甲戲的舞蹈被襯托出來,而殊不知在這個時候,阿海在海上為了救國際友人哈馬斯已經壯烈犧牲,魂歸大海。
例2:板凳舞。
桐花舞蹈的動作以站在板凳上眼神的瞭望、手臂向遠處的召喚,眾惠安女坐在板凳上腳部、上身、頭部的細膩挪動、眼睛目視遠方眺望著以及惠安女站起懷抱板凳以胯部帶動身體的擺動為主,表現了桐花與眾女子盼望丈夫及親人歸來的細膩柔情。
例3:搓元宵舞。
舞段音樂以小提琴、鋼片琴的演奏為主,節奏同樣輕快、歡暢,動作以手拿道具笸籮在體側畫圓作搓元宵狀,或者加以轉身,群舞動作干凈、利落,隊形整齊,表現出眾女做活精細、干練的生活狀態和鬧元宵的熱鬧氣氛。
舞段音樂以鋼片琴、琵琶、鑼、大提琴的演奏為主,節奏歡快,為桐花家中熱切盼望丈夫歸來增添了氣氛,同時也反襯出阿海的不幸獻身絲海而帶給人的惋惜、傷痛之感。
第五,《情滿刺桐港》。舞段音樂以小提琴的演奏為主,音樂旋律悠長,稍有些歡快,當母親帶著牽掛的思緒坐在織布機旁勞作,織布機的聲音在這寂靜的深夜尤為突出,這時小海來到母親的身旁和母親一起起舞,母子二人均以張望遠方的表情和緩慢的動作,表達出對阿海的思念與盼望歸來的急切之情。
第六,《逐浪海絲》。舞段音樂以小提琴、小號的演奏為主,氣勢宏偉、淵博,母親為阿海穿上航海衣,子承父業,昭示著航海的新征程。
“立足于當代視野去開掘歷史題材的‘現實性”[1]由此可見,《絲海夢尋》最大的編創意義在于“立足當代視野去開拓歷史題材的現實性”,它通過阿海與小海兩代人對海上絲綢之路夢的追尋,正是當代“中國夢”的具體體現,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整部舞劇的音樂以中西混合管弦樂隊的演奏為主,其中阿海及水手舞姿挺拔、雄偉,桐花等舞姿小巧、精湛,給人帶來一種小家碧玉的感覺,而整部舞劇以拍胸舞、板凳舞、搓元宵舞、高甲戲、提線木偶等具有代表性的閩南民間舞蹈為主要元素,以阿海兩代出海遠航為主線,呈現出由小家到大家的航海事業,歌頌了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于平.一份需要傳揚光大的擔當[J].福建藝術,2014(5).
作者簡介:王穎(1990—),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舞蹈學與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