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靜
摘 要:現代中國設計應在新的嘗試中“以古為鏡”,從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尋找能對當代設計有益的營養,嘗試建立屬于我們自己的造物秩序。
關鍵詞:以古為鏡;教化;象思維
現代設計在發展了一個多世紀后,開始注入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內涵,設計領域開始探討設計的多樣化和民族化語言以及設計的文化含量。但是,現代設計發展形成的歷史表明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即從根本上來說,現代設計是西方人在新時代里一再嘗試和謀求建立造物活動,同生活世界及其要素之間正確的相關方式的產物,是西方人的現實。因此,我們應當有我們自己的現實,它只能從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現實所含的可能性中生發出來。
我國制作的器物與現代產品是不同時代的相似品,都凝聚著人們的精神價值和審美情趣。正如《設計倫理研究》所說:“很多被代代沿用的處理、創制、營造之法,基本上都可以從以往的設計理論和產物中找到對應,這種前與后的對應,現實地實現了民族、傳統跨越時空的融合”。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1]“以古為鏡”的回歸設計理念并非要放棄工業重返手工業時期,而是在重新反思設計的問題時寄予傳統文化中的造物觀念,從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尋找有益的營養,如老子所云:“欲去明日,問道昨天”的啟示。
下面,筆者將從中國傳統設計理念中提取出現“以古為鏡”的可用路徑,以期對自我,或者對其他設計師有啟示作用。
1 設計起點
1.1 產品的“用”與“盡用”
功能主義的起源、發展、確立,都沒離開“功能性”設計原則,中國在兩千年前的智慧主張就有“備物致用”的概念,即一件產品最基本功能的就是滿足人們的利益需求,這是設計最外顯的層次。
因此,在設計活動中,回過頭去重新審視古人對良好功能的堅決意志,將會給設計帶來很大啟發。設計時做到“物以為用”,毫無用處的器物就是“罪惡”的,只能助長人們驕奢淫逸的生活。同時,當在設計時有目的的完成“物以為用”設計基礎后,注重“物盡其用”才是更重要設計理念之一。“物盡其用”是先秦人民由節約理念引發的設計理念,意味著要對產品各個部件功能的最大化使用,杜絕浪費和奢侈,而放在當代設計中,也有利于緩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不談節約理念,單對于設計來說,通過器物部件“物盡其用”的設計,還能夠作為突破當今設計的“功能同質化”的問題,不失為一種更質樸的創新設計新理念。例如,JAILmake Studio工作室曾推出的Plantable桌,巧妙地將桌腿與花盆結合,讓桌腿成為花草成長的支架,節約空間,又能為生活帶來自然的氣息。
由此可見,當功能得到最大化滿足時,設計師依舊可以通過合理利用產品的部件來達到產品的創新設計,從而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
1.2 以教化為重點
中國古人強調器物為政治倫理、等級制度服務,以器物來規范、約束人的行為,雖然這種落后的等級規范性可以被現代所摒棄,但是如果“藏禮于器”把器物作為引導、約束人行為的載體,這種貫通禮、器的思想方法仍然能給予我們很多啟迪。例如,為兒童設計產品是要以舒適為主,還是要考慮他長大后如何符合規范,如何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產品設計師則應時刻在其產品設計過程中關注人的倫理道德,通過產品設計活動引發人們行為的規范性和合社會性。比如說,如何利用設計做到使用戶在器物使用過程中,培養起節約意識、道德意識等,所以產品的使用對使用者意識和心理的潛移默化作用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
2 設計過程
2.1 取材、施藝之道
毋庸諱言,今日之產品設計在“材料”與“技術”方面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期”,而這種對“材”“工”的重要性認知,其實在數千年前古人就有了深刻的見解。例如,《考工記》就已經將二者歸為制造“良”物的必備條件了。但除了重要性認知外,在面對大量的材料時,更應汲取先秦在“材美”“工巧”上的整體意識。因此,作為設計師,主動地了解材料,用材料的工藝技術所創造的型性、構性來彌補材性的不足,這才是現代“工巧”傳承的意義。
例如,在對材料感知情況下,筆者認為,不同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應該在方案設計階段被納入取材施藝的體系中思考,創造新的“關聯性的效應”(譬如在設計思維中關聯性地進行“對比”和富于意味地設置“沖突”),從而得到一種合功能性、審美性的材質沖突性感官體驗,這亦是對“材美”的新的詮釋。
正如同邵帆先生的家具設計中,就致力于探討傳統器具與當代生活的矛盾、沖突和嫁接的可能性,運用傳統材質和現代材質,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來達到一種沖突,進而生發出一種給觀眾帶來自由想象的符號意義。
2.2 制器尚象的造型方法
先秦時代,開始的器物制造有著它獨特的、與今有別的存在方式,器物制造表現為,通過挑選出已有樣式并加以模仿和制作的活動,包括自然象,思維象或人工造物的象,通過尚象,結合不同的思想和方法,更能創造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當我們挖空心思、翻新花樣地去創造的時候,以一種淳樸的、自然的“象思維”的方式來造物,是不是更值得我們去重新拿起來嘗試呢?無論是模仿自然現象,還是蘊藏其中的道理,從模仿中找到出路的方法也未嘗不可。
例如,面出薰設計的火柴,就嘗試仿制了地面上掉落的小樹枝的自然之“象”。以自然之“象”去表達器物的理、德、意,而不單單是形態仿生,而讓形式變得有“意味”,這正是踐行東方古代“制器尚象”的理念的體現。再如,呂永中先生的“提月插香座”的設計,正是源自對圓月的仿制,將月圓之情納于產品之中,讓人體味一種久違的寧靜。
設計師需要通過對“象”的模仿達到產品的創新設計,從而引起使用者對美的聯想,由外在的仿生造型到內在表達抽象的感情表達。同時,先秦造物尚能借著那觀象之思,借著那創造原始的神秘以及“立成器以為天下用”的神圣性來引導成器活動,使之不至遠離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因此,在制器尚象的設計過程中,對自然的深深敬意應當留存在現代設計師的內心深處并指導設計。
3 設計目標——設計的整體考量
造物過程本身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古人常說的“法和互補”中我們能看到絕對的系統觀,一種整體把握、全面考慮的方法論。它提示我們在造物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應該從宏觀和微觀上考慮周全,微觀以法,宏觀以和。
在實際的設計系統中,各個部分有機結合,相互協調,這樣才能實現設計的目標。例如,“法”用來控制剛性的尺度等,如配合人的物理尺寸、心理尺度來設計;而用“和”來從設計的整體出發,滿足人-物-環境設計系統內部各部分的協調一致,如保持人-物情感的協調,以物的主動性達到整體的和諧,才能夠使器具具有“良”的風范。由此來看,以“法和互補”為視野,對現代產品設計進行系統考量不僅必要,同時還是一個創新的研究視角,使各個因素在動態的發展中求得平衡,將具有差異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補融合,建構成一個有機協調的整體,是現代“以古為鏡”的目的。
4 結語
因此,在產品設計時是可以“以古為鏡”,把古人的設計思想作為步驟性的、階段性的思想導入到設計過程中來的,只有本著這樣一種循序漸進的心態,才能一步一步地去解決所有的設計問題。
對于設計師來說,應該在設計中突現鮮明的風格與個性時,汲取古人樸素的價值觀,保證物以致用并在制物中納入教化之義,觀象之思,崇尚理性的“法”,而又保證感性的“和”,才是產品設計的生命力所在。這些,都是產品需要完成的目標,亦是對產品檢驗的標準所在。
參考文獻:
[1] 舊唐書·魏征列傳(卷七十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