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黃偉平

摘 要:藝術作品的構思與技法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至關重要。農民畫家黃偉平在創作剪紙作品《童年歌謠》時,選用了靈水古村落群樓前的魚塘與小叢林作為構思場景,巧妙運用了美學分割、節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在賦予作品美感和生機的同時,引起受眾情感共鳴,激發人們對于返璞歸真的向往。
關鍵詞:農民畫家;剪紙作品;創作構思與技法
2015年初,惠州市技師學院與多年從事龍門農民畫創作的黃偉平先生合作,在學院設立“中國龍門農民畫工作室”,把龍門農民畫別具一格的民間工藝、創作風格及元素,植入教學設計中,使農民畫走進課堂。筆者十分重視對學生創作思路的培養,從畫面腳本的構建到構圖訓練及線條規范,再到剖析色彩及技法探究等步驟,都要求整個思路應反復實驗、有跡可循。本文嘗試以龍門農民畫工作室的剪紙作品《童年歌謠》為范例,對其整個創作構思與技法進行全面的解析。
1 創作主題構想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源于一次寫生,在途中筆者偶遇晉江靈源靈水古村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好一幅恬靜宜人、安居樂業的山水畫卷。當今高樓林立、時尚快捷的現代化都市生活喚起人們對居住環境與思想意境自然回歸的迫切渴望,而靈水古村落愜意的慢節奏生活引發了藝術創作者對童年的追憶及感嘆。作為晉江市著名僑鄉之一,靈水古村落承載著無數游子的思鄉之情,在古厝群修復及保護項目即將呈現社區新面貌的同時,依舊能保留兒時回憶中淳樸真實的溫馨景致,由此創作《童年歌謠》。
2 創作畫面故事性構建
歌謠是人民口頭創作,貼近生活的藝術展現形式,反映民眾最真實的情感流露。《童年歌謠》剪紙作品選用了靈水古村落群樓前的魚塘與小叢林作為場景,旁邊的大白鵝嬉戲玩耍。在大樹庇護下,小男孩雄糾糾氣昂昂,抗著竹竿趕鵝群,正是純凈無瑕、無所畏懼的童心寫照。整個畫面真實不做作,場面親切并夾著點點回憶,歡快中帶著濃濃的田園氣息,對故鄉的眷戀與兒時生活的場景慢慢浮現。
3 形式美法則運用
3.1 構圖
構圖決定了剪紙畫面的第一美觀感受,科學地將分散的各類繪畫元素構成一個藝術性較高的整體,可獲得最佳的布局。《童年歌謠》剪紙作品運用了黃金分割上下式構圖,并將男孩趕鵝與大樹置于“+”字位置(圖2),提升此處區域的視覺沖擊力,起到突出及強化主題的作用。
3.2 節奏韻律
為了更好地體現平面化作品的空間感與運動感,《童年歌謠》剪紙作品在畫面設計中,融入了幾點增強畫面效果的平面構成表現手法。
(1)重復與統一。畫面中大樹的葉子、叢林中的花朵均將單個元素進行重復。大樹與叢林在寫實形態中變化多端,而在畫面中又不屬于主體元素,倘若使用過多不同的造型,容易產生繁瑣的視覺壓力。簡化并重復單個葉子及花朵元素,使得大樹與叢林在黑白映襯下,構成飽滿的整體,起到了和諧與統一畫面的效果。
(2)點線面的處理。畫面節奏感,可通過點線面元素進行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明有暗的排列組合,為整個畫面視覺感受注入旺盛生命力,儼然一副活躍于眼前的真實場景。在《童年歌謠》剪紙作品的畫面中心,長條的樹叢面中,花朵如同面中的點,時而緊湊時而疏松,并沿著一條隱形曲線作出排列,與小男孩輕快的步伐相呼應,加強了行走動作在紙面上帶來的感官體驗。作為剪紙作品,畫面進行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必須線線相斷。在表現云與水面的方法上,采用了線條較細的簡化祥云紋樣,并作了疏密排列。曲線的排列漸變,構成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極具律動感。
(3)手法。《童年歌謠》是單色的剪紙作品,在其展示的可視化平面內,除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更注重結合多維空間及動態思維,將不同元素創造性地組織起來,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襯托的作用。“襯”,體現了剪紙中的質樸求全心理和審美定式。例如,畫面中,前景與后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物象之間互不遮擋,互不重疊,既能看到眼前的小男孩與鵝群,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魚塘與群樓。根據畫面高、寬、深之間的關系,借鑒了平面構成中重復、變異、漸變、密集、分割、空間構成、對比、平衡等構成手法,達到平衡畫面、增強裝飾韻味和提升作品整體觀賞性的目的。
(4)筆觸。與繪畫作品不同,線條才是剪紙作品的筆觸。剪紙線條講究“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先將繪畫中輪廓的線轉換為形狀的面,再通過鏤空技法,組織歸納畫面中點線面元素布局。線條的粗細流暢,轉角的方圓走向,大大提升了剪紙作品的美感與工藝質量。在作品中,樹干紋路與湖面漣漪剛柔并濟;男孩輪廓與樹叢實面矛盾對立;建筑群與背景樹正負映襯。小男孩行走的林中小溪,則運用了層疊的魚磷紋來塑造,弧線漸變排列,形成跳躍式韻律感,與溪面泛起的水波神似。
4 情感共鳴
剪紙作品的難度在于通過圖形及單色畫面營造直觀生動的場景,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能讓受眾感受到對生活的領悟、引發想象與思考及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在《童年歌謠》的創作中,運用重復的植物元素,營造出了一片郁郁蔥蔥的大自然風光圖,即便沒有綠色,仍對圖形面積的大小及排列緊疏進行了強調,這符合現代人對“滿園春色無限好”遐想的思維模式。整幅畫面通過元素構成產生的心理屬性與意向,更好地傳達現代人對兒時回憶保留的純真情懷,更是對童年淳樸放松的生態環境深深地眷戀,提倡綠色生活、珍惜生活。
5 結語
農民畫家剪紙作品的創作構思,強調用心體驗與生活感受,通過藝術作品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記錄珍貴人生履歷與所見所聞。在創作的技法上要敢于嘗試新方法,更加靈活地運用形式美法則,不僅僅只是形式上創新,更應將創新意識與科學思維相結合。
作者簡介:李玲(1983—),女,廣東汕頭人,高級技師,廣告設計專業講師,高級動畫繪制員,研究方向:廣告藝術設計。
黃偉平(1962—),男,廣東龍門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惠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龍門農民畫協會副會長,研究方向:農民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