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明 郝一墨

摘 要:當今社會的建筑設計中,多感官的協調體驗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建筑的嚴謹性、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感官刺激。通感的應用無疑為建筑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對于想要傳遞某種設計意圖卻無法直接引發受眾的對應感官的情況,通感能利用想象將其他感官激活,從而達到傳遞設計信息的目的。
關鍵詞:通感;五感;建筑設計
1 相關概念
1.1 五感
通常情況下,人們說的五感對應是指人的五種感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它們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渠道,人們通過五感獲取外界信息,再傳遞給大腦并做出相應的反饋行為。
1.2 五感圖
設計本身就是一種依靠刺激人的五感來傳遞設計者意圖的創造行為。所以一個設計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準確地調動了人們對應的感官,傳遞了設計者的設計意圖。但對于這些難以言說的感覺,我們極難捕捉整理,不過產品設計師Jinsop·Lee的“五感圖”很直觀地讓五感呈現在人們面前。他將人們使用某款產品時五感得到滿足的程度分為十個等級,將數據繪制成坐標軸,用以分析這些產品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幸運的是,這種方法對通感在建筑設計的研究同樣適用。
1.3 通感
通感是指一種感官受到刺激后引發另一感官產生反應,它既是一種生理現象也是一種修辭方式。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就有這樣的描寫:“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這里就巧妙地將嗅覺感受到的“香氣”轉換成了只有視覺能感受到的“紫色”。
2 通感如何豐富建筑設計
2.1 通感讓感官交流不再困難
人在感知事物時,五感受到刺激的概率并不平均。就建筑而言,視覺刺激最為廣泛,而味覺影響最低。所以除卻與人形成的必要接觸或特殊環境下的特定要求,一座建筑很難直接引發觀者的其他感官。通感的作用,在于建立兩種或多種感官之間的聯系,當建筑的表現方式很難直接影響其余的四感時,我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官的干預,間接影響其余的感官,達到更好的設計效果。
2.2 通感幫助設計做減法
眾所周知,好的文章永遠言辭精簡卻能讓讀者想到更多,而好的設計同樣如此。建筑不能為了滿足每個感官而保留一些可有可無的設計,就好像我們不可能在建筑的每個角落配上一塊蛋糕和一束鮮花來滿足人們的每個感官。設計就是要在不損失設計語言的前提下不斷地做減法,通感恰恰是滿足這一點的藝術修辭。通感能用顏色來傳遞溫度,能用聲音來散播香氣,一個簡單的設計手法可能給受眾帶來多重的感官體驗,大大降低了設計負累并能達到很好的設計效果。
3 通感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3.1 由視覺引發觸覺的建筑設計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但這座教堂從內部觀察卻“極其簡陋”,灰色的水泥墻、逼仄的空間、昏暗的光線,除了會發光的十字架,剩下的很難讓人將其與教堂聯系在一起。跟普通教堂的明亮相比,它給人的視覺印象趨近于負數。但正是這個會發光的十字架,讓這座建筑脫穎而出,讓一切“委屈”你視覺的元素變得合理。極簡的空間強烈地反襯出發光十字架背后所代表的信仰,這與許多西方著名的教堂一樣,通過壓抑你的感官來突顯圣靈的可貴,但與之不同的是,它運用視覺引發的觸覺讓我們做到了與神的交流,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瞻仰、敬畏。太陽位置的變化會引發光影的變化,使光線撫過你的臉龐,劃過你的身上,流進你的手里,微帶熱量的觸感似乎能讓你嗅到陽光的味道。讓如此平凡的你在如此平凡的小教堂中,遇到了一位如此親民的神靈。
3.2 由視覺引發聽覺的建筑
王昀在《論音樂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對應性》中寫道,樂譜中展現出的音符與音符之間的距離關系是實際的音樂空間于視覺上的具體化。[1]音樂與建筑雖以感性創作為源泉,但都存在著嚴謹的比例與結構,我們可以稱其為節奏或韻律。這些為我們研究建筑中的視覺與聽覺起到了很好的串聯作用。
丹麥的哥本哈根有一個極富韻律感的線性公園,三個色彩鮮明的區域分別有著自己獨特的氣氛和功能。紅色的廣場熱烈張揚,鋪滿了顏色艷麗、節奏密集的色塊,配以各種曲線圍合、造型奇異的健身器材,即便沒有聲音,耳邊也仿佛有舞曲炸響,瞬間點燃運動的激情。黑色的廣場靜謐冷傲,地面上悠揚的白色裝飾線條仿佛是撥亂的琴弦,在這樣的環境中休息放松,有如置身于浪漫的爵士樂中。綠色公園被植被與草坪覆蓋,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如同清新的民謠,讓人舒適愜意,是野餐或日光浴的不錯選擇。三個區域分工明確卻又相互補充,就像盛大的音樂劇般,既有舒緩的前奏又有澎湃的高潮。不僅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對聽覺也起到了愉悅的作用。
3.3 由視覺引發味覺和嗅覺的建筑
浙江松陽大木山的一個茶室設計得非常有趣。從外表看整座建筑“平淡無奇”,但走進之后才發現“內有乾坤”。“框景”“回廊”“庭院”等許多中式元素貫穿其中,但表現手法卻硬朗現代。深色粗獷的墻體搭配落地窗,將人的視覺重心自然地引到窗外的茶園,這種被凸顯的“景致”成了觀賞者的視覺主體,牢牢抓住了他們的視線。而通感正是通過這種對視覺感官的強烈刺激的方式引發了味覺和嗅覺的連鎖反應,其原理與“望梅止渴”的典故是一樣的,由眼前景象勾起相關記憶從而聯想到相應的味道。這可能也是人們身處這樣的茶室之中便會有品茗欲望的原因,仿佛只有香茗在手,才算是對空虛狀態里的味覺與嗅覺的慰藉,是對整個狀態的一種圓滿。
在這里將味覺和嗅覺一起論述,是因為大多時候在味覺工作時都會伴隨著嗅覺,這也是為什么一位重感冒患者會嘗不出食物的味道,所以中文里的“味道”既可指嗅覺方面也可指味覺方面。但這并不是說兩者一定要同時工作,視覺引發的通感也可以單獨刺激到味覺或者嗅覺。
4 結語
安藤忠雄曾說,人類有如此豐富的感官世界,建筑應該將人們的生活感受作為基礎的經驗主義方式來進行思考。[2]所以設計師應該注重探索建筑設計影響的多元因素,避免受眾感官的退化,讓人們多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建筑,融入建筑,讓建筑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而通感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審美方式和創作手段,對于提高建筑的表現力、感染力,展示建筑的內涵與文化,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昀.論音樂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對應性[J].華中建筑,2001(04):47-52.
[2]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發現夢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柳紅明(1964—),男,吉林長春人,碩士,教授。
郝一墨(1990—),女,吉林長春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