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若星 王旭烽

摘 要:由于當代茶室設計的理論水平遠遠落后于實踐水平,導致目前茶室設計行業出現了“暴發戶”式的過度裝修和符號化淺層設計表達。文章通過“茶竹山房”的設計案例探討了在現代語境下以古為新,重新認識傳統建筑語言的方法,以期為當代茶室設計在理論和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茶空間;建筑設計;環境
0 引言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產茶大國,歷史悠久、茶類繁多。隨著新時代茶文化的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茶空間紛紛出現。然而,大多茶空間在設計風格上略顯平庸、俗氣,缺少與茶文化的關聯性、互動性。這也是導致目前茶空間行業出現“暴發戶”式的過度裝修和符號化淺層設計表達的直接原因。如今,許多優秀的設計師熱衷于將現代的技術、工藝與傳統元素相結合,體現作品的時代和地域精神,如中國著名女建筑師徐甜甜設計的松陽大木山茶室、中央美術學院韓文強團隊設計的胡同茶室等。那么,如何能在茶空間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建筑語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持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差異性呢?
本文以“茶竹山房”的設計為案例,通過對傳統建筑中空間組織、材料運用和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分析該案例在運用傳統建筑語言上的繼承與創新。
1 空間——虛實相生
空間是建筑的本質,看待空間我們尚存許多疑點,尤其是對空間的概念混淆不清。而由于文化的差異,使這些疑點更加難以分清。今天的空間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觀念的影響。一言以蔽之,西方空間觀強調有形駕馭無形,而中國空間觀則以無形喻示有形。[1]無形在空間中可看作“虛”的部分,有形則為“實”。在中國傳統空間形式處理的虛實相生之中,“虛”是根本、是目的,“實”是手段、是工具。為了體現虛空間的精妙之處,就必須要切實處理好空間的“實”,從而自然而然地領悟和想象到“實”之外的“虛”。可以認為,空間中虛的部分雖然以不確定的形態出現,但卻會因為人們的意會和感悟而深刻作用于對空間的審美。另一方面,“虛”總是以“實”為前提和基礎的,“虛”的形成依賴于“實”。傳統建筑有用的部分不一定是實的部分,而是在于由實體圍合而成的虛的部分,如四合院的天井、屋檐下的灰空間等,都會讓人體會到“中國性”空間的獨特魅力。
與西方建筑偏重對形式的“確定性”不同,中國傳統更偏重對空間“模糊性”的追求與欣賞,所謂“模糊性”是指對于空間意蘊的追求與欣賞,建筑空間的美是流動的,氣韻生動的,時空是融為一體的,空間不是靜止、封閉、孤立的。空間流動性也導致了不確定性的產生,在空間的轉換中,空間的意象不斷變化,空間的各部分相互連通,在起承轉合之間,形成移步景異之美。[2]
“茶竹山房”設計案例在空間組織與設計上追尋“中國性”,總體上運用虛實相生的策略,在有限的空間中產生豐富的變化。(圖1)該案例在空間上的最大特點是以大廳為中心劃分為A、B兩塊虛實不同的空間區域。A空間以散座為主,輔以一定的卡座,空間感受上給人以愜意、輕松的感覺;B空間以卡座為主,空間秩序感較強。A、B兩塊不同的空間秩序,一虛一實,給人不同的空間體驗。其精心設置的室內游走空間,令室內處處皆景色,滿足了不同客人的需求;C空間為包間,滿足了一定的私密性;D空間為后廚和員工使用區,集中排布;E空間為廁所,滿足顧客和員工的使用。
2 材料——鄉土材料
當代建筑活動中,大量新技術、新材料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而地方性的鄉土材料,傳統結構與營造技藝在經濟性和適應性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沖擊。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體現地方建筑的文化特色,如何繼承和發揚鄉土材料和傳統營造技藝,保留建筑材料的中國性,對中國建筑界的未來尤為重要。
竹、木、磚、瓦是中國建筑傳統中最為普遍的四種鄉土材料,經過了中國人民幾千年的運用。除了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選擇之外,也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沉淀的結果。這些鄉土材料不僅充滿著時間的沉淀,還傳承中國文化的藝術載體,是表達中國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手段。[3]中國的傳統建筑材料幾乎都直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結構也以同自然環境適應協調為主,具有內在的鄉土特征。
由于西方科學技術的發達,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論”的思潮。西方現代建筑熱衷于工業材料和高技派,導致各國建筑設計的趨同性,中國無疑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建筑師的實驗場。受此思潮的影響,當下中國開始拋棄適合當地自然氣候的傳統技術,拋棄悠久的歷史與情懷。為此,在當今這個能源如此匱乏的時代,研究并使用鄉土材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茶竹山房”的設計中也大量運用了竹、木、磚、瓦等鄉土材料。(圖2)在視覺效果上,竹木的自然紋理和顏色與周圍自然環境相互協調,茶室的家具和軟裝上也大量運用原竹、碳化竹、竹編等材質,大廳背景整墻的灰瓦,讓客人第一時間感受到茶室的古樸氛圍。作為一種全透明的材料,玻璃往往能使視線通透和開放。處在竹林深處的茶竹山房,充分利用玻璃將自然景觀進行了室內外滲透,滿足了人們在室內品茗過程中親近自然的希望,尤其是建筑兩邊的大窗,不但將自然光線引入了品茗的體驗過程中,也將竹林帶入了建筑空間內部,為室內提供更加具體的自然感受。(圖3)
3 環境——“自然之道”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對自然的獨立性,但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建筑只是一種在自然山水中可以忽略的次要之物,換句話說,在中國文化里自然曾經遠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一種人造的自然物,人們不斷向自然學習,使其生活回復到某種非常接近自然的狀態。這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理想,筆者稱其為“自然之道”。[4]這就決定了在每一處自然地形中,中國建筑總是喜歡選擇一種謙卑的姿態,在整個建造體系中,其關心的不是人類社會的固定永恒,而是自然的演變。這也可以說明為什么中國建筑一向自覺地選擇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圖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我們可以從中國園林和山水畫中得到這一例證,相對西方古典園林中建筑的獨立存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建筑和園林是融為一體的。園林不僅是對自然的模仿,更是人們通過對自然法則的學習,經過內心智性和詩意的轉化,以建筑的方式主動與自然積極對話的半人工半自然之物。另外,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也反映出傳統建筑與環境的整體性,兩者不可分割、渾然一體。
宋代郭熙論山水畫時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宗白華先生由此展開論述,認為“望”這一行為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性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這也是園林藝術的基礎思想。園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夠居人,使人獲得休息。但它不只是為了居人,它還必須可游、可行、可望。其中“望”是最重要的,修建窗子不僅是為了透氣,也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境界,使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茶竹山房”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建筑室內與周圍環境的對話,該案例場地位于竹林深處,四周群山環繞,整個建筑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室內水景的設計可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室外,同時大面積透明玻璃窗的設計,除了為室內提供日照光線,還可作為對室外環境的框景,使人們在室內能真正“望”出去。因此,面對自然時建筑不應選擇被動接受,而是尋求主動對話,使品味自然融入到人們品茗聞香的過程之中。(圖4)
4 結語
本文基于“茶竹山房”案例分析了當代中國茶室在運用傳統建筑語言上的繼承與創新,還分析了傳統建筑中對空間的設置、材料的運用和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通過這一案例的設計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對茶空間設計的概念和主題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學習。本文作為一種嘗試性研究,還很不完整,僅希望為今后的茶室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曉東,楊茳善.中國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 王輝.建筑美學形與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126.
[3] 俞禹濱.竹、木、磚、瓦:當代建筑中鄉土材料的運用——以王澍作品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12.
[4] 王澍.我們需要一種重新進入自然的哲學[J].世界建筑,2012(05):20-21.
作者簡介:方若星(1992—),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藝術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