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意斯揚 楊薪玉 張海林 楊梅 譚九思


摘 要:黃平苗族泥哨是貴州省黃平縣獨有的一種手工藝品,使得黃平享有“泥哨藝術之鄉”的美譽。而經過對黃平城市概況及城市形象識別現狀的調研,發現其還未建立起完整的視覺識別系統,沒有城市形象標志,城市色彩缺乏規劃,也沒有對視覺應用要素進行規范的統一設計。針對這一現狀對黃平的城市形象視覺系統做一個設計,其中包含基礎要素設計和應用要素設計兩部分。
關鍵詞:苗族泥哨;且蘭黃平;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快速推進,關于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的研究工作日益得到國內各城市的重視。貴州省黃平縣是“且(ju)蘭古國”的發源地,并以生產制作獨具特色的苗族泥哨而被人們所熟知。然而,它的城市形象建設工程還處于低級的模仿階段,所以深入研究黃平苗族泥哨文化和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理論,能為其打造別具韻味的魅力城市形象起到推動作用。
1 黃平苗族泥哨概述
黃平苗族泥哨是當地獨有的一種手工藝品,是苗族老藝人吳國清在傳統泥俑、陶俑的基礎上,根據苗族傳統藝術創新發展起來的一種泥捏兒童玩具。[1]同時作為具有美學內涵和文化內涵的藝術品,也受到專家和學者們的普遍喜愛與贊賞。
1.1 文化淵源
苗族作為歷史上的農耕民族,對身邊的動物懷著深深的感情。例如,居住在河邊的苗族婦女常把水中的魚、龍、蝦、蟹繡在她們的服飾中,而居住在高坡的苗族婦女,會將山上的蜂、蝶、蟬、蟲繡入服飾。黃平苗族泥哨便以同樣的方式將生活中的題材植入其造型、色彩、裝飾中。
1.2 造型
在造型取材上,多取材于動物,各種魚鳥蟲獸都是其創作的對象。在造型藝術處理上,主要采取“十分獅子七分頭”的處理方法,只突出動物面部最有特色的表情,對于身軀忽略不計,僅用三只腳代表。對于三只腳的造型處理,一是后腳用作吹氣孔,二是便于用嘴吹氣,三還能平穩擺放。
1.3 色彩
一般都以黑色為底色,加以點綴紅、黃、綠、藍、白等色,[2]使泥哨看起來鮮艷醒目而又不失厚重富麗。泥哨的整體色調十分接近當地苗族婦女的刺繡用色風格,屬于地道的苗族民間色調。
1.4 裝飾
以傳統的民族刺繡、挑花、蠟染等圖案進行裝飾,近似當地苗家婦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繡花塊。這也同當地苗族群眾的審美情趣緊密相關,具有深郁的民族特色。
1.5 制作工藝
制作原料取于泥土,黃土、黑土、白泥都可以,其中細而黏的白善泥(觀音土)和黑泥是最佳選擇。制作工具簡單,幾把一頭尖一頭圓的竹簽,幾支大小不同的空心管,數十種用以印按裝飾花紋圖樣的硬泥印模即可。
正是因為黃平苗族泥哨獨特的制作工藝以及獨具民族氣息的、飽含泥土風味的把玩和觀賞功能,使其成為黃平特有的文化藝術品,也使得黃平享有“泥哨藝術之鄉”的美譽。
2 黃平城市形象的調研與分析
2.1 黃平城市概況
黃平縣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以地平“撅土為黃”而得名,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在黔東南州西北部,轄區面積為1668平方公里,下轄5鎮9鄉,戶籍人口為38.5萬人,有苗族、革家族等少數民族。除了獨特的苗族銀飾、革家蠟染外,黃平還有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苗族泥哨,作為兒童玩具、家庭陳設或饋贈好友使用,至今已有80余年歷史。此外,經研考眾多史籍,認定黃平縣舊州鎮是2000多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二大神秘古國“且(ju)蘭”的古都所在地,因此“且蘭黃平”也是黃平對外宣傳的品牌。
2.2 黃平城市形象現狀分析
城市形象是指一個城市的精神和風貌,是公眾對城市內部特質、外在形象和發展前景的綜合性評價。城市視覺形象指城市的外觀形象,是城市理念和行為的外在表現。[3]擁有“金盆(舊州萬畝大壩)、銀碗(舞陽湖)、玉帶(舞陽河)和圣水(浪洞溫泉)”的黃平,以“云貴最秀地,且蘭古國都”為城市理念,奮力打造大氣、文氣、靈氣、秀氣兼備的魅力城市。
然而,經過調研,黃平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都名城,現有的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還不能很好地傳達黃平的優勢與特色,主要突出問題有以下三點:
第一,沒有城市形象標志,在各種宣傳媒體中從來沒有以任何圖形符號的形式出現,不能給社會公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沒有形成統一和諧的城市色彩,如城市里的建筑、街道、座椅、電話亭、垃圾桶、廣告牌等,城市色彩缺乏規劃。
第三,沒有規范統一的視覺應用要素設計,如公共設施建設、交通系統、公共標識及展示傳播等視覺應用要素方面,沒有規范的統一視覺效果,缺乏城市識別力和認知度。
3 黃平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設計
對城市形象進行視覺識別設計的目的,就是使人們在視覺上對某一城市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這也是使這座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途徑。黃平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設計上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將其苗族泥哨融入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當中去,可作為黃平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案例,予以合理有效地開發融合,推動黃平縣打造別具韻味的魅力城市形象。其中包含基礎要素設計和應用要素設計兩部分。
3.1 基礎要素設計
基礎要素部分嚴格規定了城市標準標志、專用標準字體、標志組合方式及其標準色彩,從根本上規范了城市的視覺基本要素,它是整個視覺識別系統的基礎和核心。設計過程如下:
第一,城市形象的取名:直接沿用黃平對外宣傳的“且蘭黃平”為此設計的名稱。
第二,城市標志的設計:城市標志是城市使用頻率最高的視覺符號以及形成城市形象的核心元素,是城市形象的象征與精神體現,其設計見圖1。標志的整體形狀是“黃平”的“黃”字,并以當地人民最崇拜的動物——牛作為基本形態,表達黃平人民的勤勞與善于拼搏的精神;“黃”字頭頂用苗族典型元素——牛角作形態演變,牛耳處同樣用苗族典型元素——蝴蝶翅膀進行演變,使其具有濃烈的地方民族感,提升標志的內涵性;中心鼻子代表縣中心新州鎮,耳朵內四個圓代表其余4個鎮,而身體包裹的9圓代表黃平的9個鄉。
第三,標準字的規定:標準字代表著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與標志同樣具有專屬性和認知性。在設計上與標志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在造型結構上形成統一感,采用的是“蘇新詩卵石體”,有中文標準字和英文標準字兩種。
第四,標準組合方式的規定:為適應不同使用場合與環境,確保信息傳達的清晰與準確,特設計了城市名稱與標志的多種組合,使城市視覺形象在不同情況下都能始終保持統一,有上下組合與左右組合,中文組合與英文組合四種方式。
第五,標準色的規定:標準色是標志的基本用色,也是城市形象的標準識別用色,是象征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元素,透過視覺傳達產生強烈印象,達到色彩在視覺識別中的作用。標準色的選取來自苗族泥哨的專用顏色,有黑、紅、黃、綠、藍、粉、白,將這種直觀體現苗族泥哨的色彩設為標準色,有利于城市傳播形象色彩統一以及傳播大眾心中鮮明的城市形象。
3.2 應用要素設計
應用要素部分,主要包括所有生產生活中涉及的與城市形象相關的內容,在設計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區分對待。此次設計的主要元素包括環境系統、辦公事務以及生活用品三大類。其中,環境系統類包括戶外擎天柱廣告、刀旗、路燈燈罩、戶外燈箱廣告、公交車車身、垃圾箱標識、縣旗的設計;辦公事務類包括筆記本、信封、信紙、文件袋、檔案袋、檔案盒、工作證、圓珠筆、U盤的設計;生活用品類包括一次性紙杯、茶杯、保溫杯、煙灰缸、打火機、帽子、T恤、抱枕、胸針、鑰匙牌的設計,如刀旗的設計(見圖2)。
4 結語
黃平是秀美的、獨特的,針對當前它的城市形象建設工作不突出的情況,借鑒企業形象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思路的成功之處,結合其最具地方特色的苗族泥哨,設計出了這套符合黃平城市理念的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方案。通過具體的視覺化手段,有組織、有計劃并準確地傳達城市理念,使公眾明確其城市形象理念,產生信任感和認同感。相信能提高黃平的識別性,加快黃平縣人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楊德.試論黃平苗族泥哨的藝術特色及價值[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10(06).
[2] 畢鈺.黃平泥哨的文化發展歷程[J].參花,2015(6).
[3] 姚鵬,劉素平,張云志.論城市的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J].作家,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