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亮 江濱
摘 要:佛山梁園作為嶺南園林的代表,對其形成背景、歷史變遷、造園特點的探索,不僅有利于了解中國傳統園林文化,還能為當今園林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佛山梁園;嶺南園林;變遷
翻開中國的地圖,視線沿著北回歸線望去,北起南嶺山脈,南到南海岸的帶形區域,大體上就屬于我國的南亞熱帶,這里大概就是嶺南文化中心了。空間上以北回歸線為緯,時間上以中國歷史為經,就會發現這里的交接點就是代表嶺南文化之一的嶺南園林。明清時期是我國古典園林發展高峰時期,“嶺南園林”是可與“皇家園林”“江南園林”并列的代表。嶺南具有代表性的園林當屬東莞可園、佛山梁園、順德清暉園和番禺余蔭山房。在這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嶺南園林中,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是,梁園是以姓氏命名的園林,是梁氏家族的結晶。
1 梁園形成的背景
梁園是清中晚期梁氏私家園林總稱,歷經四十余載,鼎盛時期占地二百余畝,包括“無怠懈齋”“十二石齋”“寒香館”“群星草堂”“汾江草廬”等著名園林建筑。梁園位于中國四大古鎮---佛山,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富饒的魚米之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當時許多文人墨客、商人巨賈聚集于此,由于地理位置優越,許多人都在此定居,為佛山園林的發展提供了良機,具備了主觀與客觀的原因。
“天時”方面表現為,明清時期是我國古典園林巔峰期,許多文人墨客親自參與造園、設計,明清時期,有關園林藝術理論的著作相繼問世為園林發展提供了范式。例如,計成的《園冶》,他自幼熱愛藝術、擅長書畫能有如此造詣其淵源也正因如此;李漁的《一家言》、文震亨的《長物志》的出現等。造園者對中國百年造園的實踐經驗做出了一套系統化、理論化的總結和闡述,為園林建造表明了尺度、風格、樣式、材料之間的搭配、景物類別之間的關系等,使得每一處都有法可循。清代的梁久圖性情淡雅,不仕官宦,喜探險和游離,所造之園林構造必受“皇家園林”“江南園林”的影響,這也正是所造“十二石山齋”能成為四大名園的重要原因。
“地利”上面,由于佛山的氣候條件以及水網發達,為園林的景觀建設起了重要作用。據《民國佛山忠義鄉志》記載,明清時期佛山共有11條涌(西、北江支流水系)貫穿于佛山全鎮,同時又有旗帶水、靈應祠渠道、七鋪渠道、舍人十三街渠道、正仁里渠道、橫岡里渠道、觀音堂大坑渠道、三界渠道、松桂里渠道等主要渠道布滿各主要街區。排水系統也相對發達,為建造水池,植物的生長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在“人和”方面,許多文人解官歸鄉,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實行文化高壓政策,打壓一些正直人士,使一些知識分子不得志。士大夫必須要找一條保證自己相對獨立,達到社會機制所能容忍的程度道路上,就是采取歸隱的態度。“在中國歷史上,隱逸行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與專制社會里的反抗精神相聯系的。”另一個原因,嶺南文化重商輕儒性始于唐代,在明清時期愈加強烈,把商業放在主要位置影響了園林的發展。首先,園林主人不是土人(當地居民)而是商人,其次,園林以商業為目的來經營。
梁園主人建造園林的目的大概可分為兩種:其一,使用和歸隱,如梁藹如、梁九章,就是為了隱居;其二,為了光宗耀祖,明清以來粵中地區就有斗園之風,如“東林名園”“鶴園”“松蔭園”等都是望族所建,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文化品位。
2 梁園變遷
元朝時期,梁氏先祖梁銘岳(字嵩山),從南雄珠璣巷遷往順德麥村。到梁國雄時期,因兄妹眾多,為謀求生機,佛山正值康熙以來采取的修養生息政策,加上佛山經濟發展,于是在清嘉慶時期,梁國雄就帶領家人從順德遷往佛山定居。他看到當地人拜神求佛的習俗很常見,于是就以販賣香燭為生,由于做事勤勞,為人忠厚,很快便開創了梁氏家族發展基業,不久就在汾寧路開了間“蘭香燭鋪”商鋪。梁國雄注重教育,就讓三個兒子進入社學學習,剩余時間里讓兒子幫家里打理生意。后來家族興旺,生意越來越好,就在松桂里購置房產,長子梁玉成棄科舉,管理家業。次子梁藹如于嘉慶十四年(1809)中進士,供職朝廷。三子梁可成本打算進入仕途,由于大哥生意需要人手,幫大哥打理生意。梁氏在短短幾十年里,成為佛山大戶。他們對后代的教育也非常重視,最早造園應是十四代梁藹如,松桂里的“無怠懈齋”是辭官歸隱后對宅邸的改造。后來,梁九章在松風路西賢里修筑“寒香樓”“菊花樓”。道光年間,購得明代名仕程可則的故居“蕺山草堂”。在外游玩之時,在石灘看到九塊異形黃蠟石,如獲珍寶,于是花錢命人搬運家中,后來又購得三塊黃蠟石,十二塊異石藏于蕺山草堂。以奇石為主題營造成了“山齋傍水開玲瓏,怪石秀成堆天留”的名園。因愛石成“癡”自號“十二石山人”,后來書齋更名“十二石山齋”。梁九華興建了另一處園林群星草堂,與住宅、祠堂、景觀渾然一體,是使用與觀賞相結合的產物。道光(1848年)時期,梁九圖在群星草堂西面為他的愛妾陳姬建造了粉江草廬,利用大面積的水,營造出“幾畝池塘幾畝坡,一泓清澈即滄波;橋通曲徑依林轉,屋似漁舟的水多”的景觀。
同治后期,由于受戰亂影響,經濟增長緩慢,好景不長,梁氏家族家道中落。風光已不再,人口增加使得生活貧困,梁氏家人有的變賣房產,背井離鄉。梁九圖在梁九華去世后,從粉江草堂搬回十二石山齋,加上資金有限,年久失修,梁架林木遭到腐蝕,園林從此開始荒廢。梁九華兒子梁思博把群星草堂也變賣了,在外做官定居了下來。梁九圖的后代大多留在了松桂里。宣統三年(1911),爆發了反酒捐活動,梁九圖兒子梁神雋因參與煙酒捐,阻礙了一部分人利益,他們便糾集人群,闖進梁氏園林,對家產大肆破壞,一代名園殘損不堪。由于梁九華的孫子梁冠澄在清末生意獲得成功,后又把群星草堂贖買回來,對其進行修建。在20世紀40~80年代,群星草堂先后做過軍管會的“接管會”“教工之家”“敬老院”等。直到改革開放以來,佛山經濟快速發展,1982年佛山市政府鑒于梁園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決定對梁園進行搶救性的恢復。梁氏子孫得知此事也出錢財來支持梁園維修。1982年,群星草堂主體修復完工,使得園林重見昔日光彩;1986年被佛山市政府批準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定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3年梁園首期工程開始動工,1996年底完成了包括刺史家廟等建筑以及園林、湖池蹲、庭院近萬平方米修復工程;2000年~2001年又修繕了宅第區部分房屋,梁園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現于世人面前。
3 梁園特點
梁園屬于世俗文化園林,它反映在經濟、文化、政治多各個方面。就如園林置于建筑的生活庭院中,不獨立成團,連室內、陽臺、屋頂都進行園林裝飾,建筑形式的樸素也反映了世俗化。園林追求淡雅自然的詩畫意境,其園林布局精巧,獨有特色;水石相融,以水畫堤;古木蘊秀,雜花散芳等特點上。梁園的美可以稱之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第一,布局精巧,舒適自然。梁園造園特點獨具特色,有其自身的特點,具有別致的藝術風格和民俗風情。由于氣候炎熱建筑必須要以納涼和通風為主,所有建筑前有一小院,這樣增大了墻壁面積,四周為寬敞的亭子,一些屏風隔斷為了通風使用。
第二,“以小見大”格局,在狹小空間表現無限空間,這也正是中國古典造園與哲學的相結合。梁園造園藝術中也處處體現了俯仰的關照:“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就如群星草堂的石庭,曲徑通幽,奇峰異石位置得當,布局巧妙,有步移景移之感。
第三,詩情畫意,格調高雅,園林立意高雅,風格獨特。以書畫家的素養去營造成一種意境,園林中以大面積林木構成山林趣味,通過去樹形的選擇與利用。同建筑物及畫面巧于因借,呈現出整體美的意境,充滿古木蘊香的園林特色。
第四,因地制宜,構園得體。造園者因地形設計園林,正所謂“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遠來往之通衢;選勝落村。借參差之深樹。”梁園在水面上作文章,這樣水池四周建筑與花木等景觀,盡量的讓更多倒影投在水中,從而產生雙重景色,給人以視覺美感,“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的小中見大效果。園林創始人大多癡迷于石頭,置石是造園所必須,通過群石、散石、獨石、假山的設置,勾勒出奇特園林。最出奇的數群星草堂石庭,奇峰異石千姿百態,又有粉江草廬南側之石巖以及石舫一帶等各類形式,而湖中石孤芳自賞,仿佛在表明主人之情感。
第五,精巧別致,引人入勝梁園的建筑種類繁多,有亭、臺、榭、池、館,以及各種軒堂館舍,廊閣廟宇式兼備。園內建筑體量及風格與當地風情民俗、環境相結合,建筑架構沿用嶺南小木作手法,色彩追求清新脫俗。在處理花紋雕刻裝飾構件和窗欞隔扇時頗為講究,不僅形式多樣,而且纖巧古樸,巧妙布置磚雕、木雕、陶塑等裝飾,有一種既統一又不失單調之感。
第六,歷史文化特色。梁氏兄弟所著園林最著名的是寒香館(梁九章)、群星草堂(梁九華)、十二石山齋(梁九圖)、汾江草廬(梁久圖),被后人統稱“梁園”。其創始人造園藝術、書畫創作、文學修養及專著都是了不起的。
4 梁園申遺
1990年梁園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16日,禪城區文體旅游局召開新聞通氣會,提升梁園及周邊環境方案,征求廣大市民意見,擴大梁園的面積,盡量還原鼎盛時期面貌。如若擴建成功,將盡力去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梁園外,梁園周圍的環境和歷史文物也應受到相應的保護,這樣才能把梁園的整體美提升到一種高度。要處理好街區道路、衛生、色調、綠化面積以及周圍的文化資源相互銜接,做出屬于梁園特有的紀念品。梁園要優化土地利用,發展特色旅游與服務,極力去改善文物所在環境;以傳統商業街區為紐帶,以傳統民居群為駐足點,以水為導向形成河網縱橫的傳統城市空間格局;以梁園為文化旅游,以傳統商業街區為傳統特色游,以傳統民居為街巷空間形成連續的空間景觀系列。如若成功申報中國文化遺產,這也將是梁園帶給人民的一份寶貴財產。所以,應更好地把梁氏文化發揚光大,為子孫后代謀福利。
5 結語
梁園有著獨特的魅力,使人流連忘返。其為晚晴嶺南文人墨客備受喜愛的作畫賦詩之地,在于它所獨有的高雅格調,以及清幽脫俗、不追求名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態度。現代人觀賞梁園不可只為看景而觀景,而是通過園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去感悟園林。把自己置身于當時的情景中去感悟,并以特定的歷史條件去分析,挖掘其內涵,不可過眼云煙。現今人們都在追求一種悠閑的、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浮躁的社會里多一些“坐下去”的心態,這個社會會更加和諧美好。
參考文獻:
[1] 葉蔚標.佛山梁園[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2] 劉庭剛.嶺南園林——廣州園林[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3] 葉蔚標.佛山梁園[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4] 張淑嫻.明清文人園林藝術[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