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花
(山西工商學院 會計學院,太原 030006)
“新常態”下山西民營企業的發展與轉型
常艷花
(山西工商學院會計學院,太原 030006)
“新常態”背景下,民營企業應主動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如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成為民營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文章對新常態的特征、山西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淺析,并結合山西實際,提出了民營企業轉型的措施。
新常態;民營企業;轉型發展
“新常態”最先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5月考察河南時提出。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表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新常態之下,山西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首先,從圖1可以看出,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

圖1 2004年-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山西省GDP增速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的年均增速 11.7%,2007年 GDP增速達到最高值15.9%,之后回落,2013年開始回落到一位數增長。2013年、2014年GDP增速分別為8.9%和4.9%,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3.1%,在全國墊底。如此可以看出,山西省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的態勢,經濟發展已經進入 “新常態”。
其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新常態下山西經濟增長方式將改變高消耗、高成本的粗放型經營模式為依靠科技進步,追求質量增長、產業創新的集約型增長模式,建立適合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低能耗、低成本、高產出的新型經濟增長方式。
第三,調整產業結構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新常態下山西經濟的轉型需要產業結構的調整來實現。而山西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降低低端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高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增加高新技術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
目前,在山西省企業中,99%以上是中小企業,民營中小企業又占到全省中小企業的97%以上。到2014年底,山西共有民營企業14.99萬戶,從業人員419萬人,比上年同期凈增14.7萬人;完成營業收入17 728.6億元,同比增長5.29%,全省GDP 的45.85%,稅收收入的50.8%是由民營企業創造的,9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是由民營企業提供的。由此可見,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擴大財政收入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3.1企業經營理念落后
據統計,山西省許多民營企業都選擇了家族式管理模式,通過經驗去經營企業,沒有系統的管理知識,業主排外意識比較嚴重。經營者既是資產所有者,也是資產經營者。經營過程中與員工發生糾紛時,管理者很少走法律途徑,老板不善于處理勞資關系,影響了企業在社會中的形象和企業發展。新常態時期,仍有許多民營企業沿用舊的管理理念,不能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思路以適應市場需求,而在市場中被逐漸淘汰。
3.2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在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速維持在7%的水平,高出山西4.3個百分點。全國有25個省市跑贏整體增速,重慶、貴州兩地的增速甚至超過10%,即便是中部其他五省的平均增速也達到8.52%,可見山西明顯低于全國的平均增長率。在2015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江蘇企業共有94家,占了19%,位居第二名,而浙江有130家,占了26%,位居第一名,江浙兩地民營企業在500強中占據45%。山西省只有5家入圍,只占到500強的1%,排名最前的在百名外,且多數是焦煤鐵企業,入圍數量、個體實力、產業類型均落后于發達省市。
3.3民營企業融資困難
民營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資產擔保值較低、誠信尚未建立、再加上企業知名度偏低等原因增加了貸款的難度。盡管國家政策鼓勵各大銀行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但一些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對象主要集中于國有企業以及大型的民營企業,這樣就使眾多的中小企業得不到應有的資金支持,從而融資難、融資貴成為困擾山西民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3.4缺乏高技能型人才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當前民營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懂技術、會管理、兼具市場開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的人才缺乏。但實際情況是,民營企業很難招到上述人才,其原因很多,如工資水平不高、福利待遇相對較差、環境不夠理想等方面。人才短缺是阻礙山西省民營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4.1轉變經營理念
民營企業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應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尤其是大數據與互聯網的應用對民營企業發展提出了挑戰,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山西省民營企業從傳統的家族式管理向現代化企業轉變,采用互聯網經營的理念進行思考,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新形勢下,進行結構調整將會有部分企業被淘汰,民營企業應加強戰略性與適應性調整,使企業的管理結構與市場發展相適應,做好企業的全面提升[1]。
4.2優化經濟結構
在經濟新常態下,山西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全面展開,同時,經濟結構也在不斷調整與升級,包括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產能產業和運輸體系建設;還有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山西應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打造“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等舉措,推動煤炭、礦山、紡機等裝備制造業優勢產能“走出去”,一方面為山西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和新動力,同時也為民營經濟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2]。
4.3拓寬融資渠道
目前,融資難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經濟新常態要求政府下放權力,逐步放寬民營企業,對有條件的發展具有潛力的高新技術等企業要積極扶持其上市發行股票和債券,并降低民營企業入市的標準。雖說山西省相對比較富有,但是資金儲備在銀行發揮不出它原有的優勢。民營企業要想發展與壯大起來,就必須制定有關政策吸引銀行資金、民間資金和國外資金進入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服務質量應得到提升,簡化辦事程序,增加擔保業務,提供多種金融服務,讓企業看到實實在在的轉變;鼓勵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互相合作、控股和參股,促進共同發展。
4.4優化人才政策
企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一個關鍵的問題還是解決人的問題。目前山西民營企業出現招工難;聘用一線技能人才難;招聘來的專業技術人才很難融入企業,留住人才難。首先,要積極落實山西省政府制定的“百人計劃”。做到用全新的理念和標準,去發掘人才,選拔人才和吸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其次,建立政府企業合作方式,改善民營企業職工的住宿等生活條件,為駐地企業解決普通職工住宿難的問題[3]。最后,加強民營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相關培訓,需要通過院校對管理人員進行長期的教育培訓,建立管理人才的測試和推薦平臺,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的人才市場。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國太.經濟新常態下民營企業的發展與轉型[J].企業改革管理,2015(8):54-55.
[2]譚福龍.新常態下中國民營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思考[J].經濟界,2015(6):11-13.
[3]周全紹.新常態下加快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幾點建議———以上海為例[J].新經濟,2015(29):33-34.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059
F276.5
A
1673-0194(2016)19-0104-03
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