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西安工程大學,西安 710048)
3D數字技術在O2O領域的應用價值探討
曹勇
(西安工程大學,西安 710048)
近年來隨著3D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的領域越發廣泛,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娛樂均可見到3D數字技術的應用案例。但由于3D數字技術本身的前沿性,尚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其應用領域和價值還沒有被完整發掘。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充分利用3D數字技術,加速其在O 2O領域的應用,并就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探討提出建議。
3D數字技術;3D測量和建模;虛擬展示
3D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將運用到各個領域,無論是線上為主的互聯網新模式還是線下為主的傳統實體企業,3D數字技術均能幫助他們轉型升級,提高經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培養新動能,讓消費者能享受到更加真實、美好的體驗和服務。既滿足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也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3D數字技術主要是指基于電腦和互聯網的三維立體技術,也就是三維數字化。根據數據生成及應用流程又可分為:3D數據和模型的采集、3D數據和模型的分析、3D數據和模型的應用。這里要強調的是,3D數據和模型不光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商品數據和模型,還包括人、場景的數據和模型。
應用的模式為利用3D數字技術,可以獲取商家的商品和服務數據,也能獲取消費者的人體數據,行為數據,通過這些數據以及建立的模型,向上可以在線上實現結合,例如:有了人和服裝的數據模型,消費者可以實現在線虛擬試衣。而這些恰好能解決當下線上購物消費,無法真實體驗等問題。隨著線上和線下的3D數據量不斷積累,生成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挖掘可以幫助企業指導他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就是工業4.0中的智能制造;又可以結合互聯網的工具幫助企業線上平臺的搭建,也就是“互聯網+”。
O2O領域的參與者一般有B端商家,C端消費者,第三方服務者(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線上平臺)。商家提供虛擬商品和服務,消費者作為用戶為這些商品和服務買單,物流公司負責配送,金融機構提供交易工具并承擔擔保的責任,線上平臺類似連接器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體驗、購物和交易的虛擬場景。應用3D數字技術,部分可視化商品和服務的展示可以更加逼近現實實物,消費者自身和虛擬場景也可以利用3D數字技術真實的再現。這里3D數據和模型就是血液,在各個參與者之間雙向流動,傳遞價值信息,很關鍵的幾點是:
(1)體驗更加真實。無論是商品,人還是場景都更加接近現實。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體驗,減少決策風險;為商家減少因為錯誤體驗帶來的退換貨損失。
(2)展示更加完整。商品、人和場景的虛擬展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開,真正將虛擬和現實完美融合,從而進一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愿意線上消費,讓一部分勞動力解放,讓人專注于更有創造性的工作,讓設備專注于標準化的工作。
(3)應用更加廣泛。3D數據和模型可以應用到的領域更多,比如和VR、AR、全息投影、3D打印,當這些技術結合互聯網應用的時候,會幫助傳統企業用更加創新的方式來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商品類型和服務內容,同時也為這些企業實現跨界合作,建立生態圈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3D數字技術在O2O領域的應用盡管越來越多,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技術本身的研發還屬于初期,還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再加上受限于數據大小,在網絡傳輸速度,以及 O2O模式本身對數據應用規范的高要求,必然導致現在的相關產品和應用不成熟,難以大規模的普及。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研發思路,先在部分行業應用相對較為成熟的技術,逐步通過迭代的方式來完善產品,在保證效果的基礎上利用數據壓縮技術來減少數據量,結合4G和未來5G技術帶來的網絡傳輸技術提升速度,充分研究O2O模式中3D數據的應用流程,盡可能簡化中間環節,提高數據流通和使用效率。
另一個重要的需解決的問題是技術的創新性也導致其真正產生應用價值的過程相對較長,需要有相應的行業、企業不斷嘗試。由于每個行業的特性不一樣,適合該行業的O2O模式也不盡相同,3D數字技術除了自身的發展,還要考慮行業應用的實際需求特性,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也是需要不斷摸索的,最終才能形成熟有效的商業模式,更廣泛的被各行各業應用。針對這個問題的建議是:保持和應用這些3D數字技術的行業、企業長期、頻繁的溝通,及時收集市場反饋信息,快速調整方案,加速完善應用模式。
3D數字技術在O2O領域的應用,可以肯定會越來越普及,并且會進一步影響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打破虛擬和現實的界限,使消費體驗更加便捷最終影響到消費模式的變化。
主要參考文獻
[1]孫薇.高茜3D技術在互聯網中的應用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 (8).
[2]徐進強.3D仿真技術應用概述[J].信息與電腦,2016(7).
[3]任力,郭建南.服裝品牌O2O模式分類下的消費體驗[J].紡織學報,2015(3).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085
F713.35;TP311
A
1673-0194(2016)19-0154-01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