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強
(內蒙古財經大學 圖書館,呼和浩特 010051)
“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
郭志強
(內蒙古財經大學圖書館,呼和浩特010051)
隨著國家多個“互聯網+”發展規劃的發布,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參與“互聯網+”的產業融合,基層圖書館應該積極適應新形勢,順勢而為。機遇與挑戰同在,困難與希望并行,在推動“互聯網+”與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融合中,基層圖書館有著廣闊的創新空間。
互聯網+;服務平臺;圖書館;創新服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媒體閱讀方式層出不窮,如數字圖書館、微博、微信、電子圖書、手機WAP圖書館等,大學生作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體,更是新媒體閱讀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每天的學習與生活都越來越離不開新媒體閱讀,促進了高校圖書館新媒體閱讀的發展,同時也對新媒體閱讀推廣的重要性提出了挑戰。
1.1書是高校圖書館賴以生存的根本保證
在經費緊縮和傳統的圖書采選方式依賴于學科館員主觀判斷,無法精準把握讀者需求,已經造成資金的浪費、空間的占用,根據相關院校圖書館館藏利用情況進行的專項調查發現,至少56.4%未曾流通過的館藏長期壓架,2009年以后出版的藏書52.1%從未流通過,即使考慮語種因素,40%的中文書也從未流通過;而另22.9%或多或少被利用過的館藏,卻不能立即提供給讀者,滿足讀者即時閱讀需要。
1.2圖書貴在流通,堅持始于讀者,止于讀者
依據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的內容是:①書是為了用的;②每個讀者有其書;③每本書有其讀者;④節省讀者的時間;⑤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高校圖書館是一種情報服務機構;高校圖書館必須確保讀者能夠自由獲取知識,開放獲取資源迅速成為“主流學術資源”。
1.3館藏結構體系不能適應“互聯網+”的要求
目前,我國傳統的圖書館文獻信息的館藏結構是以信息的載體形態來分布的。例如,紙質圖書館藏結構類型按地點不同可分為圖書借閱室、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隨書光盤借閱室等,這樣把同一學科同一專業不同載體形態的信息分散在了圖書館的各個角落,如果用戶需要與該專業相關的全面信息,他要走遍圖書館的各個類型借閱室。此類館藏結構模式雖然便于管理,但是極大地浪費了用戶尋找信息源的時間。
2.1服務形式更多樣
“互聯網+”服務模式,整合多種類型資源,提供多種獲取途徑,向院校學生提供多樣化、多類型的服務。除了可以像傳統模式一樣借閱實體文獻、獲取數字資源外,還可以通過不同的信息終端,在線獲取資源。同時圖書館還可利用二維碼技術將紙質圖書的數字化內容獲取鏈接制作為唯一的二維碼,讀者只需用移動終端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閱讀電子版圖書內容。可以預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讀者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那么圖書館的“互聯網+”服務模式也會為讀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閱讀方式。
2.2服務推廣更具個性
傳統的服務模式過程,讀者需要對圖書館的資源信息有所了解,而圖書館對讀者的信息采集卻不夠全面。在“互聯網+”服務模式中,除了傳統的面向大多數讀者的閱讀服務以外,圖書館還可以通過對用戶信息的收集,利用云計算技術對大量信息進行處理,對讀者的借閱習慣、愛好、信息需求甚至社交方式等進行數據分析,提供針對性強、個性化的智慧服務。
2.3服務過程更加高效、便捷
“互聯網+”服務模式本質在于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將傳統的服務模式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優化,減少讀者獲取服務的操作步驟,提高了服務效率。如將讀者證所存儲信息集成在身份證件中,讀者辦理讀者證時不再需要領取額外的卡片,僅需攜帶自己的身份證件,即可享受圖書館的資源服務。又或者電子證件的運用,將讀者證件信息通過二維碼方式提供,讀者利用移動終端生成屬于自己的二維碼,圖書館通過對二維碼的識別,即可獲取讀者證件信息。當然,為了杜絕證件的可復制性,二維碼的生成也是動態的、隨機的。另外,圖書館通過移動互聯技術,讓讀者通過手機、PAD等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就可查詢獲取圖書館提供的公共資源。
2.4服務內容更專業
“互聯網+”服務模式中,圖書館員參與的是資源的加工處理,而資源的檢索及獲取環節,都將由讀者自助完成,現在畢節市圖書館館內已安裝了多臺自助借還機,館外還配備了24小時自助圖書館,即使在閉館日,讀者也可利用自助圖書館進行借閱,為讀者閱讀提供了便利。同時,圖書館員不用參與瑣碎的文獻借還、架位整理,這樣大大地減少了圖書館員的工作負擔。將圖書館員的雙手解放出來主要從事為讀者提供專業的參考咨詢服務。正如柯平教授所言:“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是在不斷提升的,有三個臺階。一是文獻服務;二是信息服務;三是知識服務。”而現如今,隨著“互聯網+”概念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服務將是未來圖書館服務的主要方式。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是以“用戶”對信息文獻資料的“用”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以及遠程服務為重點,并以“互聯網+”的服務思想為指導,從用戶出發,將現有的館藏信息和電子信息轉為用戶所需的信息資源,從而實現圖書館信息的價值。“任何服務主體的圖書館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服務客體的任何用戶提供任何時期、任何類型、任何格式和任何語種的信息資源。”這種趨勢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不能僅僅禁錮在“圖書館”實體建筑之中,要對館藏資源進行適合互聯網信息傳播特點的“數據化”,以實現各種在線化的服務,做到圖書館的服務能夠“隨時隨地”。
3.1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數據化”
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推廣,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信息化得到了充足發展,這些資源通過網站、移動終端、IP電視等新媒體向用戶提供服務。公共圖書館傳統書目組織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環境下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以及用戶不斷變化的信息需求。實現部分優質資源“數據化”是應對以上矛盾的方法之一。以元數據和書目數據支撐的學科分類結構為基礎的數據化,可以支撐公共圖書館面向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細顆粒知識服務。為此,我們要不斷跟蹤語義化和關聯數據等新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圖書館重點館藏資源進行語義化,實現館藏資源數據與互聯網信息的融合。
3.2圖書館服務的“在線化”
服務的“在線化”,是以館藏資源的有效信息化為基礎,讓用戶通過互聯網使用非到館的服務。目前,通過跨界融合,服務入口前置,讓用戶在生活和社交中隨時都能得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能實現這樣的服務“在線化”,基于浙江省省市級公共圖書館聯盟的良好運行和共同組織起的公共圖書館的超大體量。“超大體量”也是未來公共圖書館實現服務在線化的意義所在。服務“在線化”是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圖書館的健康發展一定是在服務在線化的基礎上,用戶體驗到公共圖書館在線服務后,還會重新回到實體圖書館服務的“懷抱”,辯證的看,實體館的建設不可荒廢。紐約公立公共圖書館館長馬克斯說“在巖洞中與電腦為伴的孤單生活并不適合我們,我們需要走出來與人交流”。但是在這之前,確實需要先感受到“巖洞里與電腦為伴的孤單”。
“互聯網+”作為高校圖書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服務管理改變了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方式。圖書館應以此為契機、利用大數據技術大力推進圖書館云平臺的建立,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調整信息服務模式,引用更多的先進互聯網技術、科學分析和挖掘大數據體系,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務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姝.泛在圖書館環境下學科館員泛在化服務的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2):74.
[2]陳臣.基于大數據的圖書館個性化智慧服務體系構建[J].情報資料工作,2013(6):75-79.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109
G251
A
1673-0194(2016)19-0189-02
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