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羽,李亞芹,劉春山,梁秋艷,張艷麗
(佳木斯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導師制”管理方法的研究
陳思羽,李亞芹,劉春山,梁秋艷,張艷麗
(佳木斯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在“互聯網+”背景下,依據時代特點為了改變高等教學方法和管理手段讓學生能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汲取更多的知識并更好的適應社會,文章分析了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管理現狀,提出采用“導師制”管理的方法,根據課題組組建“虛擬班”工作的模式,基于網絡平臺促進學生與老師的交流,針對學生自身特色進行個性化培養,為高校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重要依據。
互聯網;導師;管理方法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時代,2012年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楊提出“互聯網+”理念。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至此開始了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基礎的創新時代。業界權威專家學者在互聯網+創新大會河北峰會上,圍繞互聯網+教育這個中心議題進行了討論并指出“互聯網+”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且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互聯網+”有一下六個特點: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依據時代特點改變高等教學方法和管理手段讓學生能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汲取更多的知識并更好的適應社會是高校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我國目前高校管理現狀看,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傾向于剛性學術和督導,教師上課時缺乏交流和溝通,抹殺學生主體的能動性,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個性能力的培養。何靜[1]指出科技的迅猛發展對現有的教育體制,教學管理帶來壓力與挑戰。我國大部分高校缺乏針對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與考核。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前,應該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建立學生管理雙向溝通機制,加強培育引導,激發管理意識。
隋佳佳[2]分析了在新時代背景下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的特點,并指出大學期間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在大學期間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學校應多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增強自信心、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劉麗萍[3]發表在《高教學刊》中的文章中指出,在“微時代”的背景下,信息化迅速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和多樣化的信息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特征,應采用個性化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管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指出,國外一些大學的課程設置上體現出“重實踐,輕課程”的特點,我國高校的培養模式主要是趨向于“輕實踐,重理論”,新時期社會更需要具有豐富學術知識及實踐經驗的人才,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目前,剛進入大學的高校學生由于習慣了中學的教育管理模式,自學能力不達標導致基礎知識不扎實,對今后的專業課學習及自我評價都有一定的影響,而且現在學生就業眼高手低,總想找一個收入高又輕松的職業。李婷[4]結合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實踐,提出了“嚴、細、實、新”的規范化管理模式,為學生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管理軌道提供了理論依據。
導師制最早實施的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該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外得到了廣泛推廣。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學分制的引入使得許多高校開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早期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福州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開始嘗試在其部分院系實行本科生導師制。2003年9月份溫州大學在美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進行了導師制學生管理模式試點工作[5]。
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導師制”方式管理學生,旨在給與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依據學生個性及能力進行培養。在科研上,教師結合教學與科研設置多項課題,圍繞課題的分工組建學生小組,教師帶領的多個課題組成員組成了教師統一管理“虛擬班”。由于課題深淺不同,按照課題需求對各年級的學生下達不同的任務,一個課題可能由多個年級學生來完成,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組內各年級成員相互幫助。遇到相似難題時,不同課題組成員之間又能相互交流,形成了統一、有序、靈活的管理模式,又發揮了高年級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虛擬班”以集中學習、討論等傳統方式為主,結合QQ群、飛信群、微信群、電子郵件等網絡方式,開展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活動。“虛擬班”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理論學習和各類信息交流的平臺,營造了感情交流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良好環境。
在教學上,導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根據自身特點及興趣合理定位,有針對性的選修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學生與老師相互尊重和信任。在教師的帶領下,課上保證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課后以創新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參與興趣,把傳統枯燥的教授理論知識轉變為分散、靈活的學習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據調查,在“互聯網+”背景下,課余學生與老師交流的方式是有急事打電話,問題不急就發郵件或者微信、QQ。同學們的交流方式則喜歡在微信群或者QQ群里進行探討和交流。對于個別同學,在了解基本情況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導師與學生之間要經常進行一對一交流,增進彼此感情便于導師真正了解和理解學生。許多學生都認為導師不一定要在學業上給與指導,他們需要的是導師能在他們困惑時,思想沖突時給與引導。只要有人關心學生們,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刻給與指引,都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巨大幫助。導師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針對學生個性幫助他制定成長規劃,對學生能有幫助導師也感到很大的成就感。
目前導師制不僅在高校面對大學生推廣也逐步面向初高中的青少年。2016年,來自長春市9所高中的27名優秀學生入選英才計劃。吉林大學選聘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在內的8位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導師。希望通過導師計劃推動一批基礎學科較強的重點高校、科研機構開發開放優質科技教育資源,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科學潛質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建立高校、科研機構與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教育、管理、服務是教育學生的三大內容。導師在指導學生時要在教育上注重以創新為核心,在思想上要以全面成才教育為核心,與學生多進行交流和溝通,樹立學生自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學生自身特色,對學生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進行全面指導。在現實背景下,“互聯網+”為“導師制”的管理方法利用了更好的平臺,為高校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重要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1]何靜.新時期大學學生管理現狀及未來展望[J].才智,2016(4):76.
[2]隋佳佳.新時代背景下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的探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27-28.
[3]劉麗萍,陳新暢.“微時代”下大學生個性化管理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6(5):67-70.
[4]李婷.在實踐中規范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4):252.
[5]稽小怡.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溫州大學為實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129
G647
A
1673-0194(2016)19-0223-02
2016-04-20
佳木斯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16JL1006)。
陳思羽(1980-),女,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講師;劉春山(1977-),男,黑龍江海倫人,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