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杰 佟 昕、2 博士(、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沈陽 0036 2、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沈陽 022)
論社會一般信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 王宏杰1佟昕1、2博士(1、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沈陽110036 2、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沈陽110122)
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已有文獻,利用橫截面數據對我國社會一般信任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社會一般信任度水平和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地區特征變量人口因素和區位因素對經濟增長也有較大的解釋力。
信任經濟增長教育人口因素區位因素
近年來,信任或誠信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信任具有多重屬性:作為社會屬性的一面,它和道德規范、社會網絡聯系在一起;作為經濟屬性的一面,它是一種社會資本,是人們對未來“道德風險”不會在現實中發生的肯定預期。信任度的下降將會使人們合作、交流頻次降低,各類經濟行為更趨謹慎,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此外,信任問題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進。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已進入了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轉軌經濟下各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各地信任度水平亦有很大差別。那么,各地現有信任度水平如何、社會信任度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經濟增長、促進社會信任度提升又有哪些舉措?所有這些,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信任作為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最初是社會學的研究范疇,后逐步擴展到心理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領域。社會學認為信任源于利他主義且不能離開社會和文化而獨立存在;心理學關注人際信任,并認為社會結構和制度體制等外生因素變化對信任具有較大影響;管理學在社會學和心理學信任定義的基礎上將其延伸至組織間的合作;經濟學將研究視角轉向信任的理性基礎,認為信任是維持社會、經濟和政治等秩序的基石。
學者們不僅對人際信任做了較多研究,而且還將研究對象轉向企業間信任。企業間信任是有基礎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聲譽,制度和關系。在這些基礎上,企業相互間進行著經濟行為,一方按時按質交付產品,另一方按時足額交付貨款,其每筆交易都包含著信任的成分。而且,只要交易雙方具有時間或空間跨度,就不可能對采購、生產和流通等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進行監控,這就更加凸顯了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業間信任有助于微觀企業彼此間業績的提升。將微觀上的要素加以推廣合理“加總”便可分析宏觀經濟狀況,具體而言,若是社會中存在一種普遍或基于信任的價值觀,那么將有助于社會宏觀經濟績效的增進。張維迎和何榮住通過問卷調查揭示出一個地區的信任度水平對其經濟發展具有很大影響。李愛雄和江文基于感知風險的中介效應,研究發現信任對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存在非常顯著的正向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實證研究中經濟績效和社會信任并不總是存在正向關系,Helliwell利用17 個OECD國家的樣本分析得出信任對經濟增長率有著顯著的副作用。由此可見,信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具有地域性、階段性,要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此外,信任具有很大的社會屬性,我們很難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任度水平進行量化,這就導致現有文獻大都是在理論層面進行探討,實證分析證據仍舊稍顯不足。而且,現有實證研究大多以域外國家或地區為研究對象,而對我國相關問題的研究則非常少。基于此,本文選取了我國2014年度各省的橫截面數據對相關問題進行實證檢驗,試圖理清社會信任與宏觀經濟業績的關系,不僅能夠在理論層面上為現有研究提供理論支持,而且還可以在政策干預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一)模型
在信任促進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選擇如下模型:
式(1)中,Yc代表國家或地區c的經濟發展水平,Tc代表國家或地區c的信任度狀況,Xc代表國家或地區c的特征向量,包括教育水平、人口狀況以及資本存量以及過去經濟發展程度等。α0、α1和α2為待估參數,ec為無法觀察到的其它誤差項。
(二)變量
被解釋變量。由于人均GDP把生產和人口兩個因素都包括在內,不僅能夠反映經濟發展水平,而且還可以評價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本文選擇人均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
解釋變量。選取信任度、地區特征變量(教育水平、人口狀況以及地理位置等)。信任度選擇社會一般或普遍信任(Trust)作為研究變量;教育水平用各地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Education)來衡量。選擇這一變量有如下幾個原因:其一,從統計意義上而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數據相對比較容易獲取。其二,已有學者將教育水平引入模型(1)進行研究。其三,教育是信任影響經濟增長的間接機制之一(趙家章,2014);人口狀況(LnPopulation)用各地區年末人口數來衡量,之所以選擇這一變量,是由于許多文獻認為一個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受該地區人口數量的負向影響;為了衡量地理位置的影響,本文引入了dum1、dum2和dum3三個虛擬變量。表1列示了文中主要變量的基本統計量。
(三)數據
為分析社會一般信任的經濟增長效應,本文采取基于全國性跨省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方法。信任度數據源于張維迎委托“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0年對全國進行的問卷調查數據。之所以選擇比較舊的數據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研究現有文獻,發現只有2000年的問卷調查是針對信任問題做的專項調查;其二,從微觀層面講,信任的建立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由微觀上升為宏觀,即社會一般信任的形成需要的時間應該會更加漫長。因此,本文認為,十幾年的時間不會導致一個地區信任度水平發生較大變化。各地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數據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出。其它變量數據則源于《國家統計年鑒(2014-2015)》以及各省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一)實證結果分析
為驗證社會一般信任的經濟增長效應,本文采用OLS估計了模型(1),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方程1表明社會一般信任對人均GDP存在正的影響,與我們理論分析預期一致;方程2進一步加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結果顯示社會一般信任和教育水平都對經濟發展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并且此時Adj-R2提高為0.6822,這意味著教育等社會一般信任間接影響因素能夠進一步解釋10.33%的經濟發展狀況;方程3在方程2的基礎上加入了人口這一地區特征變量。結果表明人口狀況對人均GDP的影響則顯著為負數,人口每增加1%,人均GDP將減少0.18%,這與現有理論分析預期也是一致的;方程4進一步增加了dum1和dum2這兩個虛擬變量。結果表明,與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區位因素對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中部地區區位因素對經濟增長也存在正向影響但不顯著。從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來看,方程4的Adj-R2比方程2提高了14.6%,表明地區特征變量人口因素和區位因素將對經濟增長的17.6%進行解釋。
表1 變量的統計性描述
表2 實證分析結果
表3 穩健性檢驗結果
(二)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檢驗模型的穩健性,本文將解釋變量人均GDP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居民消費水平(Consume)來代替進行實證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社會一般信任的系數基本變化不大,但從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來看,檢驗A較原模型(表2的方程4)變化顯著而檢驗B較原模型則調整不大,這說明方程4基本是穩健的。需要注意的是,檢驗A與原模型方程4和檢驗B相比,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方向發生了顯著改變。這說明,人口因素對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負向影響,而對國民經濟總量的提升則具有正向影響,符合一般經濟理論預期。
實證分析表明,社會一般信任度水平越高經濟發展程度越大,且獲得了較為穩健的經驗支持;教育作為信任影響經濟增長的間接機制之一也得到了驗證;人口因素和地理位置對經濟增長亦有較大的解釋力度。具體而言,人口因素對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負向影響,而對國民經濟總量的提升則具有正向影響。西部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相比,地理位置因素對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副作用。由以上結論,可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就我國而言,社會一般信任度水平的提升是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我國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其一,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使得交易雙方能夠預期到各自行為的后果,使其合作成為可能;其二,推動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合作雙方可通過征信平臺了解對方的信用歷史記錄,對對方的誠信狀況進行合理評估后決定是否合作,進而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合作風險;其三,積極促進誠信價值觀建設,弘揚社會公平正義。
第二,越是貧困地區,信任度水平和人均GDP越低,且區位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負向作用愈趨顯著。相對富裕的地區,信任度水平和人均GDP也處于較高水平,區位因素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影響。由此,為了不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可在如下幾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其一,增加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上的比重;其二,通過員工持股計劃提高職工收入;其三,推動證券、金融制度改革,強化市場主導,杜絕內幕交易,強制公司分紅。
1.李琳.信任、交易成本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Kenneth J.Arrow.Gifts and Exchange[J].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2,1(4)
3.張維迎,柯榮住.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2002(10)
4.李愛雄,江文.農產品電子商務環境下信任對購買意愿的影響—基于感知風險的中介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16(5)
5. Helliwell John.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Capital in Asia.[EB/OL].[2016-03-01]. http://www.nber.org/papers/w5470
6.蔣文婷,鐘春平,潘黎.信任與經濟發展[J].征信,2015(6)
7.趙家章.國外信任與經濟增長研究進展及啟示[J].國外社會科學,2014(1)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4CSH077);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課題(L15EJL001)
F06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