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樹江 教授 趙亞萍 李(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 300401)
技術創新對北京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北京作為高端產業引領中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帶領作用。研究北京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和影響因素,不僅會促進北京的經濟發展,同時為北京充分發揮引領中心地位提供了科學依據。關于產業結構的演變,學術界已經有很多研究,但大多只研究產業結構演進升級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以及演變過程的影響因素研究,而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演變升級的決定性因素。本文從技術創新的視角出發,采用2003-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了北京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現狀與發展狀況,揭示了技術創新影響產業結構演變升級的機制,并提出技術創新促進北京產業結構演變的相關對策和建議,同時對津冀產業結構演變提供參考。
技術創新產業結構演進高新技術產業格蘭杰檢驗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省、兩直轄市由于自身資源、科技存量和經濟發展階段等原因,都有著自身地位和未來發展策略,而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力資本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人才大量集聚。而要實現產業的轉移與對接,北京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科學地分析自身產業結構,以及促使其產業結構高度化、合理化的關鍵性因素。本文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出發,結合2003-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闡述了北京目前技術創新、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結構演進升級現狀,揭示了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演進升級的影響機制,對于如何推動津冀兩地產業演進升級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技術創新的內涵和產業結構演進實質
技術創新的內涵。創新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J·A· Schumpeter)在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的,他指出創新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熊彼特把創新概括為以下五種形式:生產新的產品;引入新的生產方法、新的工藝過程;開辟新的市場;開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給來源;采用新的組織方法。并在其創新理論中闡述了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認為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推動力,它不斷毀滅舊的經濟結構,同時也不斷創造新的經濟結構,而經濟發展的實質也是一個創造性的毀滅過程。表1羅列了部分學者對技術創新的定義。
產業結構演進的實質。產業結構的演進往往伴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并且逐漸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即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動態變化過程,向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方向發展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其中,關于產業結構高度化,日本學者伊藤元將其定義為“是產業結構盡可能向能夠容易提高生產率,并且估計將來需求會擴大的以高級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群轉移”。國內學者宋亂明認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基本含義是指:一是產業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術化;二是產業高集約化,即產業組織合理化;三是產業高加工度化。具體而言,產業結構高度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結構規模由小變大;結構水平由低變高;結構關聯由松變緊。
產業結構演變主要表現為主導產業的轉移,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產業到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再到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動態變化過程。

圖1 1993-2013年北京市三次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

圖2 1993-2013年北京市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重

圖3 自變量指標體系
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機制。第一,技術創新促使產業經濟增長和新產業的形成。重大技術創新往往伴隨著工藝流程和產品的創新,譬如在我國,由于技術創新而形成了新的工藝流程或者改善了工藝流程,形成了新的產品或者改善了現有產品,那么就會和其他國家形成技術梯差,在技術發展的推動和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技術創新必然會打破原有技術體系的內在平衡,使個體間的協同關系發生變動。在這種情況下,將會導致某一產品或者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某一環節從原有產業或者產業部門分離出來,從而形成新的產業或者產業部門。同時,由于新產品、新工藝、新發明和新技術的出現和利用,也擴大了社會分工范圍,出現了新的生產活動領域,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新的生產部門。
第二,技術創新源于需求的拉動,也作用于需求結構的改變。技術創新是一個識別和發現潛在市場需求,創造市場新需求并通過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等形式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直接作用于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動,而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動又是產業結構改變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技術創新可以被看作是通過改變市場需求結構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

表1 技術創新的定義

表2 X1的對數的ADF檢驗結果

表3 X2的對數的ADF檢驗結果

表4 Y1的對數的ADF檢驗結果

表5 Y2的對數的ADF檢驗結果

表6 Y3的對數的ADF檢驗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逐步形成了服務主導型和科技主導型的經濟特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5.17∶71.14∶23.69發展到2013年的0.8∶21.7∶77.5,其產業結構高端化趨勢愈加明顯,達到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而工業發展次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水平,實現了從“二、三、一”產業格局向“三、二、一”產業格局的突破性轉變,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對北京的經濟發展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93-2013年北京市三次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如圖1所示。1993-2013年北京市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重,如圖2所示。
(一)產業結構演進指標選擇
影響產業結構演進的因素成為了學術界目前的研究熱點。張文、孫林巖、何哲(2009)基于1996-2005年北京、天津等23個省區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影響我國產業結構演變因素的實證研究,提出經濟發展水平 (AGDP)、外資利用水平(FDI)和創新水平(INNO)三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孟子文、汪浩瀚(2015)基于浙江省1996-2012 年的相關數據,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實證研究了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演進升級的影響及其相互作用機制。盡管產業結構的演進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推動產業結構動態變化的因素也很多,比如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資金投入、要素聚集等,但是歸根結底,技術創新已然是產業結構不斷演進和升級的根本原因。關于反映產業結構演變的指標選擇,大多學者都采用三次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最初的朱慧明(2003)等人采用各區域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和第三產業產值,到重點研究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再到吳繼英、孫曉陽(2015)采用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和單位GDP能耗。以上研究視角大都局限在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A.G.B.Fisher)對產業結構進行分類的三產業分類法,本文則增添了具有高技術特色的新興產業—第四產業,引入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這一指標,制定了包含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的指標體系。

表7 格蘭杰關系檢驗結果
(二)技術創新指標選擇
陳勁、陳鈺芬(2005)從現行指標體系的不足出發,結合技術創新的特點、創新過程特征和本質內涵以及我國企業的創新實際,制定了以產品創新為主和以工藝創新為主的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并分別從創新產出績效和創新過程績效兩個維度分別設置了22個、26個可操作、可量化的具體指標。張元(2008)將技術創新的產出績效分為經濟效益、直接技術效益、技術積累效益、社會效益4個部分進行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本文從投入、產出、投入與產出比和持續能力四個方面,并劃分了經濟轉化階段和科技轉化階段,總結了如圖3所示的自變量指標體系。
本文從可操作性、可量化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從技術創新投入、產出、投入/產出以及其持續能力四個維度中選取了R&D經費支出、專利數量、科研人員教育年限等9個具體指標,但是考慮到技術創新的滯后性,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方法重點研究了R&D投入與產業結構演進二者之間的關系,即選取了R&D人員全時當量、R&D內部經費支出與R&D投入強度三個指標來衡量技術創新。
(一)原始數據處理
首先利用Eviews6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協整分析,具體步驟如下:
對自變量R&D人員全時當量X1、R&D內部經費支出X2和因變量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1、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2、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產值的比重Y3分別取對數,進行單位根(ADF)檢驗,判斷所選取數據的平穩性,結果如表2-表6所示。結果顯示:自變量X和因變量Y的對數都不滿足平穩性的條件。
對自變量X和因變量Y的對數分別進行一階差分,并對二者對數的一階差分進行ADF檢驗,判斷數據的平穩性。結果顯示:自變量R&D人員全時當量X1、因變量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1、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產值的比重Y3的對數的一階差分滿足平穩性條件,且其二階差分也是平穩的,但是自變量R&D內部經費支出X2和因變量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2的對數的一階差分不滿足平穩性條件,而其二階差分是平穩的。所以序列X和序列Y的自然對數具有協整關系。
(二)格蘭杰關系檢驗
利用北京市2005-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上述反映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演進的指標進行格蘭杰(Granger)關系檢驗,來考察和驗證技術創新對北京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
從表7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1的情況下,技術創新是北京產業結構演進的格蘭杰原因。具體而言: R&D人員全時當量X1是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1的單向格蘭杰原因,R&D經費投入X2也是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1的單向格蘭杰原因;R&D人員全時當量X1是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2的單向格蘭杰原因,R&D經費投入X2也是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2的單向格蘭杰原因;R&D人員全時當量X1是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3的單向格蘭杰原因,R&D經費投入X2也是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重Y3的單向格蘭杰原因。
第一,技術創新對北京產業結構高度化、合理化起到很關鍵的驅動作用,技術人才投入、技術經費投入都推動了北京產業結構的演進升級,進而促進其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二,目前北京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和狀況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幾乎接近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和穩定態勢,但是具體而言,北京市產業結構存在不均衡的問題,高新技術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發展相比第三產業而言,還不是很成熟,甚至差距甚遠,需要投入更多技術人才和經費,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
第三,北京市作為津冀兩地的引領中心,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為了帶動津冀兩地的發展,北京應該疏散部分產業,去經濟中心化。京津冀可以多一些人才交流,促進人才流動,充分發揮其核心競爭優勢資源的作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0
2.克里斯·弗雷曼.工業創新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華夏出版社,2010
4.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1998
5.劉家順.中國林業產業政策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6
6.張文,孫林巖,何哲.中國產業結構演變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7.孟子文,汪浩瀚.浙江產業結構升級與人力資本發展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5(2)
8.吳繼英,孫曉陽.技術創新對江蘇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5(2)
9.朱慧明,韓玉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3(2)
10.陳勁,陳鈺芬.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3)
11.張元.企業技術創新產出績效評價方法新探[J].統計與決策,2008(18)
12.馬珩,王文飛.基于兩階段模型的長三角制造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研究[J].企業管理與信息化,2011(13)
河北省軟科學項目“河北省特色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影響因素與影響機制研究”(項目號16457611D)
F06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