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汶川623002)
規范現代農業經濟管理切實提升農業生產能力
李端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汶川623002)
本文探究了農業經濟管理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并從三個層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農業經濟結構、國家項目計劃與人才培養來分析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不完善問題,并提出了創新經營體制、改革科技服務范圍的解決方案。
農業經濟結構;項目計劃;改革創新;策略分析
農業始終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家對農業項目基金的投入增大、國家扶持政策逐漸優化,這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對于建設新型的農業經濟體系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農業項目資金的擴大,一些地方部門在各個農業項目的資金分配與合理利用上隨之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生產、分配、消費進行科學的、合理的組織與決策。從宏觀的角度包括經濟結構管理、生產布局與生產計劃管理、資源管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現代農業經濟管理仍然是農業管理中的首要問題同時也是薄弱環節,管理工作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規范的問題,影響了農業項目的建設質量與發展速度,有待于進一步的去提高完善。
經濟管理對于農業來說是除了生產能力以外對農業的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農業經濟直接關系到農業的基礎設備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關系著農業生產效率與農民的增收情況。合理的組織計劃生產力,使人力、物力、資金更高效的被使用;合理的調節好生產關系,使廣大農業勞動者更有激情的投入工作,產出更高質量的農產品。所以說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諧,對于國家社會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3.1 農業平均生產力還不高,農民增收滯緩
3.1.1 機械化水平較低生產力低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機械化水平較低,不僅僅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不及我國經濟環境下應該保證的農業需求。在我國的很多地方(多為偏遠地區)傳統的人力耕種依然是耕作的主要手段,人力與畜力當然遠遠不及機械生產。農業的科技創新無法廣泛應用于農業技術,科研機構各大農林院校都開始有自己的創新發明,但這種創新發明僅僅被用作試驗田中難以普及到更為廣泛的地區。
3.1.2 沒有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土地不集中導致沒有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單位面積土地占用的生產資料費用、生產成本費用及農產品的輸出等是衡量農業集約程度的綜合指標。從集體勞動按勞分配到土地承包制確實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一定時間內促進了農業生產。然而土地承包制并沒有改善土地的集約化經營,農民沒有集約化生產更能提高產量和收益的意識,他們對市場經濟體系的認知有限。
3.1.3 勞動力的轉移為了發展工業,我國一度實行“以農支工”的政策,當時很多的農民都被征用到工廠支持工業的發展。由于小農經濟收入不高,很多農村的勞動力流向城市務工,導致農村沒有充足的勞動力。此外,農民的社會地位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力。
3.2 農業結構不合理,經濟難達高效益
3.2.1 國際農業結構變化的影響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多邊的貿易體制和國際進出口政策都深受影響,新階段的農業生產就要跳出原有的傳統模式,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市場占有率。近些年來我國對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城鄉統籌工作沒有到位,農業經濟整體規劃工作也不充分。農村的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市場體系、社會服務體系、農業經營體系都發展的不健全,直接制約了農業總體經濟的發展。
3.2.2 農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農產品買賣沒有形成市場化交易,起不到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我國農業市場化表現出來的是整體結構的不平衡與經濟體制的落后,從資金到土地分配到農業現代化技術低于農業總體市場化程度。
3.2.3 缺乏相應的社會服務體系絕大多數地區,產前服務主要依靠供銷社系統來進行生產線資料的供應,依靠國家農業技術部來提供培土、栽苗的技術推廣,其他非國有組織提供的服務極少,還有缺少相應的信息服務體系,信息的不對稱會間接導致人力物力的增加,農民一開始進入農業市場就存在盲目性,一些偏遠地區交通信息都不發達,對于國家更新的政策項目都無法第一時間獲知,這就導致了競爭的不公平性,不利于農村的和諧穩定發展。
3.3 農業項目資金分配使用不規范
3.3.1 各部門之間合作不協調,整合資金不到位我國的農業項目基金需要經過申請、核實、審批等流程才能派發到農用項目申請人的手上,中間經歷了多個不同的部門,從中央到地方還可能經歷各地區政策不同的情況和地市級縣級的審批流程。繁縟的項目資金分配過程很可能導致農民使用資金時有延誤。
3.3.2 項目規劃不科學現代農業發展基金通常一年為期,同時由財務部與農業部門共同協商確定。由于工程計劃時間短、設計規劃太倉促,項目很難在有序的環境下保證良好的質量,項目的資金效益發揮不完全。并且缺少合理的考評機制,項目實際的績效不能真實完整的測量出來。
3.4 農業管理缺少相關專業的人才
農業管理是一個冷門的專業,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通常在畢業之后選擇去科研所或農業相關對的政府機構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基層去管理農業。而很多農業管理是需要回到基層去考察指導的,農民本身對于現代化農業的知識了解有限。
4.1 創新經營體制
涉及部門多,在分工不明確的工作中,又經常頒布繁瑣的規定,經常進行各種檢查,給農村工作者帶來許多影響。從服務農業的角度來看,可以建立一個把畜牧業、農業、水利都包括的大農業局。
4.2 增多財政投入渠道
以現在的單一投資,要得到農民的經營權,建立農業園區,唯一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必須發揮社會團體,企業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并且加大對農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建立投資程序和制度來發展農業項目投資。目前財政投入混亂,盲目投資多,一些地方資金投入大但收益很小,國家在投入資金中,缺乏科學論證項目實施過程,沒有監督。發展農業離不開資本投資,方式不變化,很難建立現代農業。
4.3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的途徑
4.3.1 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因素傳統農業依然存在,現代農業實體還沒有形成的轉折期,農業科技在農業科技市場作用力下的進展不大,轉型期的工作需要由政府扶持并做好。
4.3.2 改變科技服務范圍科技服務范圍,不僅要傳導新技術,更要將新的耕作方法,推進農機化,推行先進的理念。在農村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不可能一個政策,農民工就回到農村。現代農業要擺脫傳統農業的困境,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廣泛使用,廣泛應用機械,實現農業的發展。
4.3.3 改革分配制度,調動各個部門的合作精神改革分配制度,調動各農業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轉變工作思想,積極工作。對于尚未滿足工作需求的員工,允許一段時間的學習期,并在學習期達到相應的水平。此外,對農業人員還應進行資格鑒定,沒有農業科學知識的人員應及時清除。
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各個部門間團結協作,會更高效地、更科學地進行全方位的農業經濟管理,建立更好的農林經濟體,為廣大農民謀福利。
[1]程漱蘭,中國農村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3]吳象.中國農村改革實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網絡出版時間:2016-09-0815:56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 20160908.1556.001.html

表1 根據風險發生的嚴重性、可能性和可檢測性對風險進行評估

表2 風險等級評估矩陣
評估采用風險等級矩陣法
風險得分評價:風險得分=嚴重性×可能性×可檢測性風險分析矩陣表,見表2。
1.3.3 風險管理措施從管理的角度來思考衡量風險的影響,高影響且發生概率極低的風險因素不應占據更多的管理資源,而應該把精力投人到發生率高、影響較大的風險中[3]。

表3 2%-D-生物素風險識別及原因分析

表4 2%-D-生物素關鍵環節風險管理活動記錄表
低風險,用來作出決策來降低和/或接受風險。一旦風險降低至該等級,就接受該風險而不用再采取更嚴格的措施進一步降低風險;中度風險,建議采取措施降低風險;高風險,必須采取措施降低風險。
1.4 監測和評審
風險管理小組每年至少一次對風險管理計劃進行再審核,結合體系內審和管理評審開展,并提出持續改進意見;對運行中的特殊情況,要及時對相應環節進行改進。
1.5 風險管理活動記錄
風險管理活動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采取風險管理措施、監測與評審等,是運行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及時記錄。
風險管理計劃是對飼料添加劑產品周期中的質量風險進行評估、控制、交流和審核的系統過程。根據風險管理計劃運行情況,對涉及安全、衛生、環保技術規范要求的成品或原輔料,制定風險項目自檢自控計劃,明確檢測項目和頻率,以及涉及原輔料的規格型號和供應商。
企業應及時收集出口產品涉及的輸入國和國內的技術規范要求;記錄產品日常檢驗和檢測及生產加工過程中的不合格情況;整理企業及同行業出口產品的通報退貨和不合格信息。對識別到的重大風險,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出現重大不符合項的,應及時調整企業風險管理計劃。對風險管理活動進行動態監測和評審。
在日常運行的“質量管理體系”中融入“風險管理計劃”,從而使監管部門在企業體系建設上找到了整合載體,“質量安全風險管理體系”讓企業質量體系與檢驗檢疫監管要求有機結合,搭建了檢驗檢疫部門和企業的工作橋梁,也體現了檢驗檢疫部門對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技術幫扶成就。
參考文獻
[1]天宇,王博妍.制藥企業質量風險管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3,3(01):161-162.
[2]肖瀟,梁毅.淺析質量風險管理工具的選擇[J].中國制藥裝備,2012(14):26-32.
[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GMP指南(質量管理體系)[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版社,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S].2011-01-17.
作者介紹:江飛劍,本科學歷,臺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獸醫師,研究方向:飼料添加劑質量安全管理。
F320.1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8.030
李端,碩士,阿壩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企業管理與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