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減法

李慧勇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
2016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動蕩將明顯加大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為了應對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中國出臺了一系列需求管理的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多管齊下,鼓勵需求端的投資、消費和出口。由于需求管理短期見效比較快,中國確實避免了經濟增速的斷崖式下滑,但是,到目前這個階段需求管理也開始顯示出它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需求管理的邊際效應在遞減。由于通貨緊縮一直在持續,企業對未來的預期比較差,即使政府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投資,但投資不賺錢,企業可能不會投資。即使貨幣政策持續寬松,流動性也難以進入實體經濟;利率即使降到零,企業也不愿意投資。
第二,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需要加大有效供給。一方面國內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大量的需求不能在國內得到有效滿足的矛盾也很突出。醫療、教育等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供給抑制”是造成當前看病難、入學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產業結構上,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在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這很難靠需求管理政策得到彌補。
第三,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無法依靠短期的管理需求政策來解決,只能靠供給側的改革帶來的要素質量的提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將政策的著力點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對于中國經濟結束調整,步入新周期非常有利。
但對新經濟與對舊經濟的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不同。從供需匹配的角度理解,新舊經濟可以有更廣義的劃分。供求匹配以及供不應求的產業可以叫新經濟。供求不匹配、供給超過需求的產業叫舊經濟。
由于新舊經濟的屬性不同,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明顯不同。舊經濟核心是做減法。舊經濟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嚴重過剩的制造業,第二類是區域分化、總體低迷的房地產,第三類是大量效率低下的傳統國企。2016年,舊經濟的供給側改革將主要沿著這三條線展開。通過去產能去庫存來改善制造業和房地產的經營,通過國企改革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重組,提升國有企業的效率。
新經濟的核心是做加法,體現為如何創造有效供給,匹配沒有很好被滿足的需求。新經濟需要的是友好的創業環境和制度環境,不斷推廣的負面清單制度、一些傳統國有領域對民間資本的開放、軍民融合、商事制度改革、知識產權的保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等都有助于新經濟的發展。但新經濟最終來自于日新月異的多樣化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以及一批現代企業家的興起,因此做加法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服務業,尤其是生活服務業;二是智能制造和大數據;三是作為國家重點攻關的23個重點專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過去的需求管理的一個很大不同在于不再一味托底,有保有壓,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補短板等政策有助于降低進入壁壘,有助于新經濟的成長。但市場化出清也會使得一批企業破產清算。這可能使得過去隱藏的就業問題、債務違約問題顯性化。從財政收支的角度看,由于要承擔更多的改革成本,財政支出的壓力加大。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做減法帶來的短痛也可能使得本來就比較疲弱的經濟承壓。債務違約帶來的心理沖擊可能使得階段性的利率總體走高,這種風險也可能傳遞到股市并被放大。總體看由于供給側改革帶來的風險顯性化,2016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動蕩將明顯加大。